雜原子摻雜花烯的合成及性質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O62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周;李保山;;雜原子分子篩的合成與應用的研究進展[J];石油化工;2016年08期
2 劉典明;;雜原子分子篩研究進展[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年15期
3 陳然;沈志虹;李聃;齊欣;;兩種雜原子復配對Y型分子篩結晶性能的影響[J];燃料化學學報;2008年01期
4 張建恒,黃志鏜;雜原子烯反應研究進展[J];化學進展;1999年02期
5 馮守華;徐如人;;HMDA體系中純M-Si-ZSM-5型沸石的合成[J];石油學報(石油加工);1987年03期
6 張婉靜;李旺榮;林炳雄;何鳴元;劉忠惠;舒興田;;三價鑭離子在雜原子(Si)AlPO_4-5型分子篩中的分布[J];石油學報(石油加工);1987年S1期
7 劉新泰;梁娟;陳國權;李宏愿;;雜原子ZSM-11沸石性能表征[J];天然氣化工(C1化學與化工);1988年02期
8 劉新泰,梁娟,陳國權,李宏愿;雜原子ZSM-11沸石的合成[J];催化學報;1988年02期
9 左麗華,龐文琴,裘式綸,孟憲平,陳克增;氣—固相置換法合成雜原子磷酸鹽分子篩及其性能研究[J];無機化學學報;1988年02期
10 蔣大振,肖豐收,劉子陽,徐如人;H(M)ZSM-5雜原子分子篩的表面酸性和裂解催化行為[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8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聃;沈志虹;齊欣;曾敏;;兩種雜原子復配對Y分子篩結晶性能的影響[A];第十一屆全國青年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7年
2 吳鵬;劉月明;何鳴元;;雜原子分子篩的新型制備方法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A];分子篩催化與納米技術——分子篩協(xié)作組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袁忠勇;劉述全;陳鐵紅;孫平川;王敬中;李赫喧;;中孔雜原子分子篩的波譜學研究[A];第九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1996年
4 劉龍清;李曉燕;孔凌微;胡純;文軻;;雜原子橋連杯芳烴的合成與自組裝[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6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5 陳潤鋒;;有機π共軛材料的雜原子修飾及激發(fā)態(tài)調(diào)控[A];中國化學會第30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二十一分會:π-共軛材料[C];2016年
6 李曉燕;劉龍清;孔凌微;胡文靜;馬明亮;文軻;;雜原子橋連杯芳烴的合成與自組裝[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5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7 黃霞蕓;黃培敏;李浩東;李會亞;陳道勇;;基于金屬-有機框架/蠕蟲狀膠束的多雜原子摻雜三維多孔碳材料[A];中國化學會2017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摘要集——主題J:高分子組裝與超分子體系[C];2017年
8 陳宇;余稷;王鑫;韓超;肖立光;閻光緒;郭紹輝;;重質油煉制污水中雜原子有機組分的高分辨質譜分析[A];2013年水資源生態(tài)保護與水污染控制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9 馬明亮;李曉燕;文軻;;氧橋連雜原子杯芳烴的結構與自組裝[A];大環(huán)化學和超分子化學的新發(fā)展——當前學科交叉的一個重要橋梁——中國化學會全國第十五屆大環(huán)化學暨第七屆超分子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10 李豹;吳立新;;釩為雜原子的香蕉型化合物的結構及電化學性質[A];中國化學會第四屆全國多酸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劉園園;有機化合物合成出現(xiàn)新技術[N];科技日報;2014年
2 本報記者 李宏乾;一項突破傳統(tǒng)的技術成果[N];中國化工報;2006年
3 趙亞輝;李燦:“催化”人生[N];人民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偉;磷腈前驅體制備的雜原子摻雜的多孔碳材料及其電化學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8年
2 王妍;密度泛函研究MCM-22分子篩[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4年
3 任永利;雜原子磷鋁分子篩的制備、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4 凡明錦;構筑碳—碳及碳—雜原子鍵反應中的兩性離子中間體[D];蘭州大學;2007年
5 吳凱;高含量金屬雜原子分子篩的制備、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4年
6 秦靜;金屬雜原子分子篩的制備、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7 徐俊青;高規(guī)整度金屬雜原子分子篩的制備、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2年
8 張華強;基于雜原子三角烯和咔唑有機功能材料的合成與性質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9 李博;水相有機反應中特有的鄰位雜原子效應及其應用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10 鄭超;共軛聚合物雜原子修飾、構象控制及光電性質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丹丹;雜原子摻雜花烯的合成及性質研究[D];上海大學;2018年
2 胡阿娟;雜原子摻雜碳材料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能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年
3 楊偉偉;雜原子摻雜的[Au_(25)(PR_3)_(10)(SR)_5Cl_2]~(2+)、Au_(25)(SR)_(18)~-和Ag_(25)(SR)_(18)~-團簇的理論研究[D];湘潭大學;2017年
4 王旭東;雜原子Beta和CHA分子篩的綠色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8年
5 羅文文;空間共軛和雜原子對聚集誘導發(fā)光性能影響的機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年
6 陳霆;基于咔唑的螺烯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質研究[D];山東大學;2017年
7 朱京s,
本文編號:26464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264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