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點、金簇的比率型探針的制備及應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23 15:03
比率熒光測定技術是基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熒光信號變化而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分析靈敏度高、抗干擾能力強等優(yōu)點,在小分子檢測、細胞成像、活體診斷等領域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發(fā)展基于納米材料的比率型熒光探針是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鑒于此,本論文在合成氮摻雜碳點(CDs)的基礎上,構(gòu)建了一種基于CDs檢測Fe~(3+)的新型比率型熒光探針;利用實驗室制備的金簇(Au NCs),構(gòu)建了一種基于Au NCs的比率型pH熒光探針,具體研究工作如下:1.以抗壞血酸和聚乙二醇二胺為原料,合成了穩(wěn)定性好、量子產(chǎn)率高的氮摻雜CDs,采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紫外-可見(UV-Vis)吸收光譜,熒光光譜(FL)及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等對制備的CDs進行表征,將羅丹明B異硫氰酸酯(RhB)偶聯(lián)到CDs表面,構(gòu)建了一種檢測Fe~(3+)的比率型探針(CD-RhB)。結(jié)果表明,當溶液中Fe~(3+)濃度在0.01-1.2μmol/L范圍內(nèi)時,探針在波長為399 nm和577 nm的光強度比值與Fe~(3+)濃度具有良好的線性關系,線性方程為:I399(CDs)/I577(RhB)=0.256+0.379 C(C:μmol/L),線性系數(shù)R2為0.996,檢測限為6 nmol/L。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探針檢測Fe~(3+)的作用機理為FePO4沉積在碳點表面,導致CDs的表面鈍化和顆粒增大,使得CDs的FL和散射光(LS)強度逐漸增大而RhB的FL基本不變化。此外,將此比率型熒光探針用于實際水樣中Fe~(3+)的測定,回收率在97.2%-108.8%之間,表現(xiàn)出良好的實用性。2.參考文獻制備了以牛血清白蛋白(BSA)為修飾劑的金簇(BSA-Au NCs),將BSA-Au NCs與熒光素異硫氰酸酯(FITC)偶聯(lián),構(gòu)建了一種選擇性和特異性均良好的比率型pH探針,采用聚乙烯亞胺(PEI)包裹制備一個納米微球BAF@PEI。對納米微球進行TEM,UV-Vis,FL,FT-IR等一系列表征。結(jié)果表明,BAF@PEI的粒徑為60 nm左右,以365 nm為激發(fā)波長,發(fā)射波長在522 nm和604 nm處出現(xiàn)FITC和BSA-Au NCs對應的熒光峰。在pH 4.0-10.0范圍內(nèi),隨著pH的增加,BSA-AuNCs的熒光強度基本保持不變,FITC的熒光逐漸增強。納米微球在pH 5.0和pH 9.0之間表現(xiàn)出良好的可逆性。MTT實驗表明BAF@PEI的細胞毒性低,有望進一步用于生物標記和成像。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O657.3
本文編號:2421902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O657.3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表
第一章 緒論
1. 納米熒光探針的概述
2. CDs的概述
2.1 CDs的制備
2.2 CDs的光學性質(zhì)
2.3 CDs的應用
3. Au NCs的概述
3.1 Au NCs的制備
3.2 Au NCs的應用
4. 比率型熒光探針技術
5. 課題的設計思想及意義
第二章 基于氮摻雜碳點和羅丹明B異硫氰酸酯的比率型探針的制備及應用研究
1. 前言
2. 試劑與主要儀器
2.1 試劑
2.2 主要儀器
3. 實驗方法
3.1 CDs的制備及表征
3.2 比率型探針CD-RhB的制備及純化
3.3 不同pH磷酸鹽緩沖溶液的配制
3.4 在磷酸鹽緩沖溶液中CD-RhB與Fe3+相互作用的研究
4. 結(jié)果與討論
4.1 CDs的表征
4.2 在PB緩沖溶液中CD-RhB和Fe3+的相互作用
4.3 干擾離子實驗
4.4 不同離子強度對CD-RhB檢測Fe3+的影響
5. 作用機理探討
6. CD-RhB在實際水樣中檢測Fe3+的應用
7. 本章小結(jié)
第三章 基于BSA修飾的金簇和熒光素異硫氰酸酯的比率型探針的制備及應用研究
1. 前言
2. 試劑與主要儀器
2.1 試劑
2.2 主要儀器
3. 實驗方法
3.1 BSA-Au NCs的制備及純化
3.2 BSA-Au NCs-FITC(BAF)的制備及純化
3.3 BAF@PEI的制備與表征
3.4 不同pH磷酸鹽緩沖溶液的配制
3.5 BAF@PEI用于pH檢測的研究
3.6 BAF@PEI可逆性研究
3.7 BAF@PEI電性研究
3.8 BAF@PEI細胞毒性研究
4. 結(jié)果與討論
4.1 BAF@PEI的表征
4.2 BAF@PEI在不同pH下的熒光光譜分析
4.3 BAF@PEI的可逆性分析
4.4 BAF@PEI的電勢分析
4.5 BAF@PEI的細胞毒性分析
5. 本章小結(jié)
全文總結(jié)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楊群峰;劉建云;陳華萍;王顯祥;黃乾明;單志;;貴金屬納米團簇的制備及在生物檢測中的應用[J];化學進展;2011年05期
,
本文編號:24219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24219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