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斜柱橋若干力學問題研究
本文關鍵詞:混凝土斜柱橋若干力學問題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橋梁 斜柱橋 地基 不均勻沉降 變形 內(nèi)力
【摘要】:近代以來,隨著材料學的不斷突破,橋梁的結構以及規(guī)模也在不斷發(fā)展,橋梁工程研究的熱點集中在實現(xiàn)更大跨度的橋梁上,而在橋梁剛度方面的研究并未有很大突破。實際工程中,為了滿足一些橋梁剛度的要求,往往需要采取大量的措施,增加了成本,限制了跨度。我國高鐵建設仍在迅猛發(fā)展,高鐵對橋梁的橫向剛度、豎向剛度和扭轉(zhuǎn)剛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為了滿足這一需要,本人導師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橋梁概念-—斜柱橋。通過改變荷載的傳遞方式,實現(xiàn)”變梁為柱”,大幅提高了橋梁結構剛度和高剛度下跨越能力,并有效降低了工程造價。斜柱橋作為一種新結構形式的橋型,仍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混凝土斜柱橋的索力調(diào)整、變形和內(nèi)力特性、變形和內(nèi)力受地基不均勻沉降影響等問題,為以后斜柱橋的理論發(fā)展奠定基礎。本文的分析主要以橋梁有限元分析軟件Midas Civil為依托進行模擬分析。以下為本文主要結論:(1)斜柱橋具有很高的結構剛度和良好的受力性能,通過調(diào)整索力能將變形和內(nèi)力控制在較小的值,可以應用到大跨度橋梁中,解決大跨度橋梁剛度不足的短板。(2)兩V型斜柱結構連接處采用剛接比鉸接結構剛度更大,在成橋后的變形和內(nèi)力都更小,實際工程中在良好地質(zhì)條件下宜采用剛接形式。(3)斜柱橋受不均勻沉降影響較大,會增大橋面變形和危險截面的內(nèi)力,但由于其結構上的優(yōu)勢,沉降后的變形符合規(guī)范要求,內(nèi)力值仍比一般橋型小。地基不均勻沉降發(fā)生后,兩V型斜柱結構連接處采用鉸接,相比剛接其變形和內(nèi)力受到的影響更小,實際工程中在復雜地質(zhì)條件下宜采用鉸接形式。(4)各斜柱橋橋型相比,上承式斜柱橋的結構剛度最大且內(nèi)力受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影響最小,中承式斜柱橋的變形受不均勻沉降的影響最小。(5)兩聯(lián)斜柱橋與三聯(lián)斜柱橋的變形和內(nèi)力及受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影響具有相似的數(shù)值及性質(zhì),多個V型斜柱結構之間具有良好的協(xié)作性能。
【關鍵詞】:橋梁 斜柱橋 地基 不均勻沉降 變形 內(nèi)力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U441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緒論10-15
- 1.1 橋梁發(fā)展簡史10-12
- 1.2 國內(nèi)外橋梁工程研究熱點12-13
- 1.3 本文主要研究內(nèi)容13-14
- 1.4 本章小結14-15
- 第二章 混凝土斜柱橋及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基本理論15-23
- 2.1 混凝土斜柱橋15-18
- 2.1.1 斜柱橋基本結構15-16
- 2.1.2 斜柱橋的受力特性及索力調(diào)整16-17
- 2.1.3 混凝土斜柱橋的優(yōu)點及不足17
- 2.1.4 混凝土斜柱橋施工工藝簡述17-18
- 2.2 地基不均勻沉降18-22
- 2.2.1 地基不均勻沉降發(fā)生的原因18-19
- 2.2.2 地基不均勻沉降對橋梁的影響19
- 2.2.3 基礎沉降計算19-22
- 2.2.4 地基不均勻沉降處理辦法22
- 2.3 本章小結22-23
- 第三章 混凝土斜柱橋結構分析23-40
- 3.1 混凝土斜柱橋Midas Civil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3-35
- 3.1.1 結構模型計算參數(shù)取值24-25
- 3.1.2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25-28
- 3.1.3 水平拉索的索力調(diào)整28-35
- 3.2 混凝土斜柱橋Midas Civil計算模型結果分析35-39
- 3.2.1 均布荷載作用下混凝土斜柱橋變形結果分析35-38
- 3.2.2 均布荷載作用下混凝土斜柱橋內(nèi)力結果分析38-39
- 3.3 本章小結39-40
- 第四章 地基不均勻沉降對混凝土斜柱橋的影響40-50
- 4.1 兩聯(lián)斜柱橋40-44
- 4.1.1 Midas Civil模擬兩聯(lián)混凝土斜柱橋地基不均勻沉降40
- 4.1.2 地基不均勻沉降對兩聯(lián)混凝土斜柱橋變形的影響40-42
- 4.1.3 地基不均勻沉降對兩聯(lián)混凝土斜柱橋內(nèi)力的影響42-44
- 4.2 三聯(lián)斜柱橋44-48
- 4.2.1 Midas Civil模擬三聯(lián)混凝土斜柱橋地基不均勻沉降44-45
- 4.2.2 地基不均勻沉降對三聯(lián)斜柱橋變形的影響45-46
- 4.2.3 地基不均勻沉降對三聯(lián)斜柱橋內(nèi)力的影響46-48
- 4.3 混凝土斜柱橋地基不均勻沉降的預防和處理48-49
- 4.4 本章小結49-50
-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50-52
- 5.1 結論50
- 5.2 展望50-52
- 附表52-57
- 參考文獻57-61
- 致謝61-62
- 攻讀在職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和科研成果6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強心誠;帶斜柱兩跨多層簡式框架的形變迭代解法[J];建井技術;1981年01期
2 林剛;彭威銘;鄒俊;;斜柱斜面斜地螺基礎施工控制[J];湖北電力;2009年04期
3 冉丹;鄧岸;李菁;;斜柱結構研究綜述[J];山西建筑;2012年22期
4 高歌;;不等高斜柱基礎施工測量方法[J];陜西電力;2006年03期
5 潘力,黃嘯蔚,程茂文,顧仲文;斜柱鋼筋骨架的定位方法[J];浙江建筑;2004年05期
6 孫鋒;潘水標;項杰;;大型空間無支撐斜柱施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J];建筑技術;2014年06期
7 曾傳榮,戴本鏗;冷卻塔人字柱(斜柱)施工技術[J];電力建設;2004年03期
8 許世基;鐵塔斜柱基礎的設計與應用[J];福建電力與電工;1999年03期
9 林澤光;高層建筑結構斜柱電算應注意的問題[J];工程設計CAD與智能建筑;1999年10期
10 黃景忠;鄧蓉;;混凝土內(nèi)斜柱施工技術[J];福建建筑;2010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趙鑫;;橢圓錐臺斜柱制造關鍵技術[A];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房屋建筑鋼結構分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2 楊啟發(fā);;±800kV哈鄭線斜柱斜頂基礎施工方法[A];第四屆全國架空輸電線路技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3 何偉;何立;何挺;周觀根;;新杭州火車東站站房橢圓錐臺斜柱深化設計方法研究[A];第四屆全國鋼結構工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4 劉闖;余建國;湯飛;朱海巖;張斌;裴寧寧;;居然大廈鋼結構空間傾斜柱施工的測量與控制[A];2008年全國建筑鋼結構行業(yè)大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健瑋;創(chuàng)新工藝技術 搭建廊坊“小鳥巢”[N];中華建筑報;2007年
2 蓋爽;他們打響“科技奧運”攻堅之戰(zhàn)[N];建筑時報;2007年
3 蓋爽;打響“科技奧運”攻堅戰(zhàn)[N];中國建設報;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軍;混凝土斜柱橋若干力學問題研究[D];廣西大學;2016年
2 何中明;某辦公樓斜柱框架—核心筒結構設計研究[D];貴州大學;2016年
3 周世明;新型斜柱轉(zhuǎn)換結構應用于框支剪力墻中的抗震性能分析[D];貴州大學;2016年
4 賈鑫;某帶斜柱框剪結構的抗震性能分析[D];安徽建筑大學;2014年
5 王家祥;斜柱斜框架結構的靜動力分析與研究[D];同濟大學;2008年
6 王文;超高層建筑中斜柱影響及措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7 馬相明;不同斜柱角度的框支短肢剪力墻斜柱式轉(zhuǎn)換結構抗震性能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8 潘廣斌;帶斜柱轉(zhuǎn)換的高層建筑結構彈塑性地震反應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
9 陳霖;斜柱轉(zhuǎn)換結構的受力與變形性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10 王國卿;國家體育場清水砼雙向斜柱模板體系的研究與應用[D];清華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9147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14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