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路橋論文 >

小粒徑排水抗滑型超薄瀝青罩面技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16 21:26
【摘要】:在重交通運輸?shù)挠绊懴?瀝青路面運營3~5年之后多發(fā)生面層開裂和表面抗滑安全性不足等問題,給車輛的行駛安全性和舒適性帶來不利影響。而現(xiàn)有的預防性養(yǎng)護措施卻存在著壽命周期短、胎路噪聲大等缺陷。為此,本文提出小粒徑排水抗滑型超薄瀝青罩面結構,從結合料選取、級配組成設計、路用性能、功能特性、力學仿真分析、路面排水模擬以及施工關鍵指標參數(shù)等方面進行了試驗研究和仿真驗證。首先,以60℃動力粘度"g10,000 Pa·s作為評判指標,選用70#基質(zhì)瀝青、SBS改性瀝青和2種高粘改性劑(I型和II型),制備4類高粘度改性瀝青結合料,綜合FTIR試驗、DSR試驗、60℃動力粘度試驗和三大指標試驗結果確定其最佳配類型和摻配比例為:SBS:I型=86:14和SBS:II型=86:14;同時借鑒體積設計法和Bailey設計法,設計得到粗型(PAC-1型)和細型(PAC-2型)2種級配類型;在此基礎上,采用析漏試驗、飛散試驗和馬歇爾穩(wěn)定度試驗確定得到4種瀝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和基本指標參數(shù)。其次,通過車轍試驗、小梁低溫彎曲試驗、凍融劈裂試驗、動態(tài)模量試驗,對4種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能、低溫抗裂性能、水穩(wěn)定性能以及不同溫度與頻率作用下的動態(tài)模量進行評價,結果表明:PAC-1-II型(采用II型高粘改性劑和PAC-1型級配,下同)的整體路用性能最優(yōu),動穩(wěn)定度高達8400次/mm,PAC-1-I型次之,PAC-2-I型和PAC-2-II型較差;采用動摩擦系數(shù)試驗、擺式摩擦試驗、構造深度試驗和滲水試驗對4種瀝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與排水性能進行評價,結果表明:PAC-1-I型和PAC-1-II型的排水性能和在中高速條件下的抗滑性能優(yōu)于PAC-2-I型和PAC-2-II型,滲水系數(shù)分別為7230mL/min、7273mL/min、6857 mL/min和6316 mL/min,低速條件下的抗滑性能相反。再次,采用ABAQUS有限元軟件建立了不同變量條件下的路面仿真模型,分析荷載作用頻率、環(huán)境溫度以及罩面層厚度對瀝青路面各結構層力學指標的影響,結果表明:增加罩面層厚度有利于減小路表彎沉和改善罩面層層底的受力狀況,提高荷載作用頻率與降低環(huán)境溫度得到的影響規(guī)律一致;采用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分析罩面層厚度對路面結構排水效果的影響規(guī)律,15mm、20mm和25mm罩面層厚度對應的排水能力分別為17.4mm、23.2mm和29mm。最后,通過室內(nèi)擊實試驗分析了不同擊實溫度和擊實次數(shù)對馬歇爾試件飛散性能的影響,以飛散損失率小于10%作為標準,則PAC-1-I型和PAC-1-II型瀝青混合料的初壓溫度不應低于150℃,PAC-2-I型和PAC-2-II型不應低于165℃,達到20%目標空隙率對應的室內(nèi)擊實次數(shù)分別為53次、59次、50次和50次;基于能量等效原理建立室內(nèi)擊實功與現(xiàn)場壓實功之間的對應關系,以此確定合理的碾壓組合遍數(shù),并指導試驗段的現(xiàn)場施工。研究成果可對超薄瀝青罩面層的設計提供理論參考,有助于施工溫度與碾壓組合方式的進一步選取與優(yōu)化。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U416.217
【圖文】:

路線圖,研究技術,路線圖


為罩面層結構厚度的選取制定依據(jù)。(5)小粒徑排水抗滑型超薄瀝青罩面排水能力設計以路表面不出現(xiàn)徑流為判斷標準,選擇水文學中的 Horton 模型,利用城市暴雨洪水管理軟件 SWMM 建立不同降雨重現(xiàn)期下的路面排水模型,變換不同罩面層結構厚度,模擬不同情況下的路面排水特性曲線,分析目標罩面層厚度范圍內(nèi)是否能夠滿足排水需求,并與實際降雨強度相結合,計算小雨、中雨、大雨條件下路表面不出現(xiàn)徑流的最小罩面層厚度。(6)小粒徑排水抗滑型超薄瀝青罩面施工關鍵指標參數(shù)研究在不同溫度和不同擊實次數(shù)下成型馬歇爾試件,進行肯塔堡飛散試驗,以飛散損失率為指標確定施工碾壓溫度和室內(nèi)擊實次數(shù);查閱文獻計算得到馬歇爾擊實一次產(chǎn)生的擊實功以及鋼輪、膠輪碾壓一遍產(chǎn)生的壓實功,建立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根據(jù)室內(nèi)馬歇爾擊實次數(shù)初步確定現(xiàn)場的碾壓組合方式,以此為指導進行試驗段的攤鋪工作,對試驗段進行鉆芯取樣,并測試試驗段路面的抗滑與排水特性,比較室內(nèi)數(shù)據(jù)與現(xiàn)場數(shù)據(jù)的關系,驗證所建立的關系模型是否可靠。具體實施技術路線如圖 1-1 所示。

改性劑


(a)I 型高粘改性劑 (b)II 型高粘改性劑圖 2-1 高粘改性劑表 2-3 高粘改性劑技術指標試驗指標檢測結果技術要求 試驗方法I 型高粘改性劑 II 型高粘改性劑外觀 藍色顆粒,均勻 黃色顆粒,均勻 顆粒狀,均勻 目視單個顆粒質(zhì)量/g 0.14 0.05 "f0.5 稱重灰分/% 0.35 0.4 "f1.0 T 0614-2011干拌分散性 略有殘留 無顆粒殘留 無顆粒殘留 干拌.1.2 室內(nèi)加工制備將 70#基質(zhì)瀝青、SBS 改性瀝青和 I 型高粘改性劑、II 型高粘改性劑摻配,制備 4 種類型高粘度改性瀝青結合料,分別記為 70#-I 型、70#-II 型、SBS-I 型和 SBS。在以往排水瀝青混合料施工設計時,通常將瀝青與高粘改性劑的摻配質(zhì)量比例設8:12[28]。本文以此為中值,將改性劑的摻量分別上下各±2 和±4,即每種類型高粘

工序圖,結合料,高粘度,改性瀝青


試驗指標檢測結果技術要求 試驗方法I 型高粘改性劑 II 型高粘改性劑外觀 藍色顆粒,均勻 黃色顆粒,均勻 顆粒狀,均勻 目視單個顆粒質(zhì)量/g 0.14 0.05 "f0.5 稱重灰分/% 0.35 0.4 "f1.0 T 0614-2011干拌分散性 略有殘留 無顆粒殘留 無顆粒殘留 干拌2.1.2 室內(nèi)加工制備將 70#基質(zhì)瀝青、SBS 改性瀝青和 I 型高粘改性劑、II 型高粘改性劑摻配,制備得到 4 種類型高粘度改性瀝青結合料,分別記為 70#-I 型、70#-II 型、SBS-I 型和 SBS-I型。在以往排水瀝青混合料施工設計時,通常將瀝青與高粘改性劑的摻配質(zhì)量比例設為88:12[28]。本文以此為中值,將改性劑的摻量分別上下各±2 和±4,即每種類型高粘瀝青結合料共計 5 個摻量比例,分別為 84:16、86:14、88:12、90:10 和 92:8。室內(nèi)采用 PRIMIX 公司生產(chǎn)的小型高速剪切儀制備不同摻量比例的高粘度改性瀝青結合料,制備工序如圖 2-2 所示。剪切完畢之后即可對其進行性能測試,剪切過程及成品高粘度改性瀝青結合料如圖 2-3 所示。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紅亮;趙曜;朱宇杰;趙塵;;透水性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和路用性能研究[J];森林工程;2015年02期

2 陳穎娣;涂娟;章波;丁昊;;紅外光譜法分析SBS改性瀝青的影響因素探討[J];石油瀝青;2014年01期

3 李漢光;高英;余文斌;;瀝青混合料壓實特性及瀝青路面碾壓遍數(shù)確定[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4 胡睿;閆國杰;李交;劉鋼;;上海世博園區(qū)排水性瀝青路面試驗段實施及功能性養(yǎng)護[J];上海公路;2010年03期

5 陸敏博;張衛(wèi)萍;;蘇州某區(qū)域暴雨積水原因分析與防治措施[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0年02期

6 陳華鑫;姜藝;李碩;張洪亮;;瀝青混合料老化后的低溫性能[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1期

7 胡曙光;黃紹龍;劉祖國;丁慶軍;吳國雄;;排水防滑降噪半柔性組合式路面設計和施工[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10期

8 彭勇;孫立軍;;基于分形理論瀝青混合料均勻性評價方法[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7年10期

9 陳忠達;袁萬杰;薛航;劉紹寧;;瀝青混合料高溫性能評價指標[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5期

10 楊榮臻;肖鵬;;基于紅外光譜法的SBS改性瀝青共混機理分析[J];華東公路;2006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邢明亮;排水路面瀝青混合料的膠漿特性與礦料組成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2 王艷麗;瀝青混合料級配優(yōu)化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龍;基于新型骨架嵌擠原理的瀝青混合料設計方法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7年

2 何嘉晨;紋理特性對潮濕路面抗滑性能影響研究[D];東南大學;2017年

3 莊偉龍;高粘度改性瀝青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福州大學;2016年

4 黃子謙;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降雨徑流規(guī)律及城市雨洪利用控制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6年

5 范平;溫拌橡膠瀝青混合料薄層罩面技術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4年

6 張尚龍;基于動態(tài)模量的瀝青混合料車轍預估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年

7 鄔俊峰;大粒徑透水性瀝青混合料組成設計及路用性能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4年

8 郭圣林;高速公路瀝青路面預防性養(yǎng)護措施優(yōu)選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2年

9 陳麗媛;高粘改性瀝青的研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10 韓振河;瀝青路面新材料合理壓實方法及機械配置研究[D];長安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75852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75852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c15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