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與世界級城市交通模式辨析
本文關(guān)鍵詞: 交通模式 公共交通出行指數(shù) 公共交通 機動化水平 廣州市 出處:《城市交通》2015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城市常借鑒國外發(fā)展經(jīng)驗來制定城市交通戰(zhàn)略,但缺乏對國內(nèi)外城市交通特征的準確辨析。城市交通特征應反映主動出行者與被動出行者的區(qū)別。首先比較廣州市與世界級城市的出行方式構(gòu)成和出行特點,指出廣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者大多為無駕駛執(zhí)照或未購置小汽車的人群。針對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單一指標的弊端,引入公共交通出行指數(shù)與機動化水平來表征城市公共交通發(fā)展程度。評價廣州市及世界級城市公共交通發(fā)展水平,并據(jù)此劃分9類交通模式。結(jié)果顯示,廣州市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和機動化水平均處于初級階段。最后,分析廣州市交通模式升級轉(zhuǎn)型的最佳路線及實施策略,指出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與機動化水平的矛盾與協(xié)調(diào)是制定交通發(fā)展戰(zhàn)略時需要考慮的關(guān)鍵所在。
[Abstract]:Chinese cities often draw lessons from foreign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to formulate urban transport strategies.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accurat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traffic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traffic should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ctive and passive travelers. Firstly, the travel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zhou and world-class cities are compar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most of the public transport travelers in Guangzhou are people without driving license or purchase cars. This paper introduces public transport travel index and motorization level to characteriz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evaluat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public transport in Guangzhou and world-class cities, and classifies 9 traffic modes accordingly. The level of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and motorization in Guangzhou is at the initial stage. Finally, the best rout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or Guangzhou's traffic mode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are analy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public transportation travel share rate and motorization level is the key to be considered in formulating traffic development strategy.
【作者單位】: 廣州市交通規(guī)劃研究院;
【分類號】:U49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建霞;黃璇;;淺談福州市交通模式的優(yōu)化[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3年34期
2 ;帕爾瑪可持續(xù)性交通模式[J];中國能源;2006年12期
3 張建國;;構(gòu)建均衡的城市交通模式[J];山西建筑;2007年09期
4 范小勇;李科;;濱海新區(qū)新交通模式研究[J];城市;2007年07期
5 仇保興;;中國城市交通模式的正確選擇[J];城市交通;2008年02期
6 馬書紅;孫傳嬌;周偉;王元慶;;基于隨機效用模型的大城市與衛(wèi)星城市間交通模式配置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8年02期
7 熊文;陳小鴻;;城市交通模式比較與啟示[J];城市規(guī)劃;2009年03期
8 王旭;;國內(nèi)外大城市交通模式對北京的啟示[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9年04期
9 陳煉紅;潘有成;;通過比較閱讀探尋適合慈城古城發(fā)展的交通模式[J];中國水運(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彭蓬;Shin Lee;;英國與荷蘭非機動化交通模式比較研究(英文)[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時英;彭秀濤;;學習城市交通模式比較與啟示有感[A];規(guī)劃引領(lǐng)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優(yōu)秀城鄉(xiāng)規(guī)劃論文集[C];2009年
2 王婧;;非機動型交通模式的機動性研究[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5.城市道路與交通規(guī)劃)[C];2012年
3 張峰;林立;;中國TOD的再探討:基于交通出行結(jié)果的視角[A];轉(zhuǎn)型與重構(gòu)——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王旭;;國內(nèi)外大城市交通模式對北京的啟示[A];中國特色北京特點城市發(fā)展研討會專輯[C];2007年
5 袁敬誠;范婷婷;;低碳化交通導向的遼濱新城金帛島土地利用研究[A];2012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邵繼中;季燕福;;地下空間規(guī)劃中豎向換乘交通模式理論研究[A];轉(zhuǎn)型與重構(gòu)——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靳來勇;沈莉芳;;基于軌道交通模式下的城市空間尺度探討[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鄭毅彬;彭曉烈;;城市遠郊社區(qū)低碳交通模式研究——以沈陽“理想新城”為例[A];城市時代,協(xié)同規(guī)劃——2013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1-城市道路與交通規(guī)劃)[C];2013年
9 宋云;;土地利用與交通一體化發(fā)展的實現(xiàn)途徑[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5.城市道路與交通規(guī)劃)[C];2012年
10 孫華燦;;基于慢城理念的慢交通體系發(fā)展原則與策略[A];城市時代,,協(xié)同規(guī)劃——2013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1-城市道路與交通規(guī)劃)[C];201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夏延民;機動車交通模式當反思[N];人民公安報·交通安全周刊;2013年
2 沙永康;電動鞋——新的個人交通模式[N];大眾科技報;2005年
3 記者 鄧琳;中非論壇交通模式有望制度化[N];北京商報;2006年
4 記者 蘇雁 曹繼軍 顏維琦 通訊員 李錦;跨省地鐵突破交通模式局限[N];光明日報;2013年
5 歐陽潔;城市交通模式新設想[N];人民日報;2005年
6 王軍;新北京:方向在別處[N];南方周末;2003年
7 記者 潘未末 通訊員 許覺輝;深圳攜手舊金山探索解“堵”良方[N];深圳特區(qū)報;2010年
8 袁本龍;馬鞍山推進“慢行一體化”交通模式[N];人民公安報;2008年
9 唐人;“沒什么大不了” 誰敢這樣張狂?[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姜克錦;城市用地—交通綜合系統(tǒng)演化機理與優(yōu)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藝;城市舊區(qū)更新的交通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2 陳飛;社區(qū)道路交通模式的優(yōu)化與選擇[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3 李紅蓮;可換乘條件下的城市多模式交通分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陳薇;基于交通模式下的城市用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5 李雅楠;大城市(中心城)—衛(wèi)星城交通模式的適用性評價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6 廖思靜;基于智能手機的交通模式判別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北京郵電大學;2014年
7 婁成林;交通模式選擇與能耗及尾氣污染關(guān)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8 張文杰;城市公共交通與私人小汽車交通模式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9 陳忠朋;大城市與衛(wèi)星城市城間交通模式配置研究[D];長安大學;2006年
10 袁小偉;PRT主導的北京朝陽CBD交通模式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5096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50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