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主余震序列的高墩剛構橋地震易損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考慮主余震序列的高墩剛構橋地震易損性分析 出處:《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15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剛構橋 易損性 Park-Ang模型 余震 加權指數(shù)
【摘要】:基于主震和余震的統(tǒng)計關系以及多性能極限狀態(tài)的相關性理論,提出了考慮主余震序列的橋梁系統(tǒng)地震易損性評估方法。該方法可以較全面地考慮余震對橋梁地震易損性分析的影響,同時又可避免用橋墩局部易損性代替系統(tǒng)易損性產(chǎn)生的較大誤差。以一座典型雙肢薄壁高墩高構橋為例,建立了其考慮余震作用的系統(tǒng)地震易損性曲線,并將結果與僅考慮主震作用的易損性曲線對比。結果表明:評估高墩剛構橋地震易損性時,宜考慮主余震序列,否則將高估其在各級地震下的抗震性能,此現(xiàn)象對嚴重損傷、完全破壞情形尤為明顯;主震震級越大,余震對高墩剛構橋地震易損性影響越強烈;即使高墩剛構橋在主震中僅發(fā)生輕微損傷,但在余震中倒塌的可能性仍然很高。
【作者單位】: 北京工業(yè)大學工程抗震與結構診治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378037,51378039,91315301-03)
【分類號】:U442.55;U448.23
【正文快照】: 大量地震資料表明,主震后通常都伴有余震發(fā)生,極少數(shù)情況甚至伴有震群。余震強度雖不及主震,但破壞程度因累積損傷而不可忽視,一些橋梁在主震中未受損可能會在多次余震中發(fā)生落梁、倒塌破壞現(xiàn)象。例如唐山大地震中灤河大橋在M7.8級主震中未倒塌,但在隨后的M7.1級余震中倒塌[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吳波,歐進萍;主震與余震的震級統(tǒng)計關系及其地震動模型參數(shù)[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3年03期
2 王其昂;吳子燕;賈兆平;;橋梁系統(tǒng)地震多維易損性分析[J];工程力學;2013年10期
3 張沛洲;康謹之;歐進萍;;主余震序列作用下鋼混框架結構損傷與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4年03期
4 歐進萍,吳波;鋼筋混凝土結構在主余震作用下的概率累積損傷分析[J];上海力學;1993年04期
5 杜修力;歐進萍;;建筑結構地震破壞評估模型[J];世界地震工程;1991年03期
6 吳開統(tǒng),,李文喜;強余震的災害評估[J];中國地震;1995年04期
7 任雪梅;高孟潭;劉愛文;徐偉進;;1900年以來我國西南地區(qū)強余震統(tǒng)計特征[J];震災防御技術;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歐進萍,吳波;壓彎構件在主余震作用下的累積損傷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4年03期
2 歐進萍,邱法維;耗能-隔震柔性底層鋼管混凝土-鋼筋混凝土組合框架的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5年02期
3 馬駿馳,竇遠明,蘇經(jīng)宇,馬東輝;考慮接連兩次地震影響的建筑物震害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4年01期
4 李剛,程耿東;鋼筋混凝土框架發(fā)生局部破壞后抗震可靠度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5 陳守煜;牛云格;王子茹;;基于可變模糊集的鋼混結構地震損傷評估原理與方法[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1年02期
6 李磊;鄭山鎖;王斌;鄧國專;王維;;型鋼高強混凝土框架的循環(huán)退化效應[J];工程力學;2010年08期
7 鄭山鎖;侯丕吉;張宏仁;王斌;于飛;國賢發(fā);;SRHSHPC框架結構地震損傷試驗研究[J];工程力學;2012年07期
8 凌江;鄭瑾;;多層建筑結構的震害特點研究[J];國外建材科技;2008年05期
9 高峰;;基于一類橋梁樣本的混凝土簡支橋梁地震易損性分析方法[J];公路交通技術;2013年05期
10 王其昂;吳子燕;賈兆平;;橋梁系統(tǒng)地震多維易損性分析[J];工程力學;2013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斌;蔣歡軍;李檢保;盧文勝;呂西林;;某雙塔高層結構振動臺試驗設計[A];第八屆全國地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Ⅱ)[C];2010年
2 王譽瑾;錢宏亮;范峰;;結構用鋁合金6082-T6材料本構關系及力學參數(shù)試驗研究[A];第21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12年
3 龍曉鴻;陳蓓蕾;李俊;樊劍;楊斌斌;;隔震連續(xù)梁橋地震易損性及LRB設計參數(shù)優(yōu)化[A];第23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14年
4 燕斌;馮云成;;廈漳跨海大橋南汊北引橋減隔震方案設計[A];第二屆全國工程結構抗震加固改造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5 張yN;馮謙;黃滔;;從汶川地震典型橋梁震害談橋梁抗震對策[A];第二屆全國工程結構抗震加固改造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6 王曉偉;倪曉博;沈星;葉愛君;;橋梁橫向新型金屬阻尼器及其應用[A];第二十一屆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4年
7 李立峰;吳文朋;胡思聰;劉守苗;;地震作用下高墩大跨橋梁時變易損性分析[A];第二十一屆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4年
8 宋波;卞淑媛;楊德圣;黃盛楠;;基于廣義剛度的大跨三塔斜拉橋構件重要性評價[A];北京力學會第21屆學術年會暨北京振動工程學會第2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5年
9 宋波;卞淑媛;楊德圣;;大跨三塔斜拉橋地震作用下易損性分析[A];北京力學會第21屆學術年會暨北京振動工程學會第2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5年
10 馬海濱;卓衛(wèi)東;林杰;邢文杰;谷音;孫穎;;基于云圖法的規(guī)則橋梁概率地震需求模型[A];第24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1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學慶;考慮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的巨型框架隔震懸掛結構動力響應分析[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2 張國偉;鋼管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累積損傷性能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3 楊偉;鋼筋混凝土結構損傷性能設計及整體抗震能力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江棗;豎向組合構件抗震性能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5 李磊;混合結構的數(shù)值建模理論及在地震工程中的應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6 張亮;型鋼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及設計計算理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7 葛金剛;強震作用下單層網(wǎng)殼結構倒塌機理及抗倒塌措施[D];天津大學;2012年
8 史慶軒;鋼筋混凝土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及破壞評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2年
9 袁泉;密肋璧板輕框結構非線性地震反應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年
10 肖明葵;基于性能的抗震結構位移及能量反應分析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亞偉;鋼桿件軸向荷載作用下低周塑性雙重破壞機制的試驗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2 康銀庚;基于Pushover方法的混凝土梁式橋抗震性能評估與加固[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3 陳俊霖;考慮填充墻作用的RC框架結構非線性地震損傷分析[D];西華大學;2011年
4 閻宇;低周反復水平荷載作用下方鋼管混凝土柱損傷模型的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0年
5 鄒挺;基于OpenSees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二維與三維地震損傷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陳建華;基于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高層框架-核心筒結構損傷評估[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張偉;考慮損傷累積效應的鋼結構地震損傷機理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8 安占義;混凝土單軸受壓統(tǒng)一隨機損傷本構關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9 陳新孝;既有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性能和評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10 陶清林;地震激勵下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結構損傷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歐進萍,牛荻濤,杜修力;設計用隨機地震動的模型及其參數(shù)確定[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1年03期
2 吳波,歐進萍;主震與余震的震級統(tǒng)計關系及其地震動模型參數(shù)[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3年03期
3 劉正榮;根據(jù)地震頻度衰減預報地震的工作細則[J];地震;1984年01期
4 陸遠忠,吳培稚,沈建文;直接余震和間接余震[J];地球物理學報;1983年04期
5 沈建文,邱瑛,趙志賀;震級—破裂長度關系與斷層破裂模型[J];地球物理學報;1990年02期
6 蔣海昆;曲延軍;李永莉;鄭建常;華愛軍;代磊;侯海峰;;中國大陸中強地震余震序列的部分統(tǒng)計特征[J];地球物理學報;2006年04期
7 周蕙蘭,房桂榮,章愛娣,姜長寧;余震序列的持續(xù)時間[J];地震學報;1982年01期
8 蔣海昆;鄭建常;吳瓊;曲延軍;李永莉;代磊;;中國大陸中強以上地震余震分布尺度的統(tǒng)計特征[J];地震學報;2007年02期
9 呂曉健;高孟潭;高戰(zhàn)武;米素婷;;強余震和主震地面運動分布比較研究[J];地震學報;2007年03期
10 呂曉健;高孟潭;高戰(zhàn)武;米素婷;;川滇地區(qū)強余震的震級分布和距離分布特征[J];地震學報;2008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沛洲;康謹之;歐進萍;;主余震序列作用下鋼混框架結構損傷與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學正;嚴鋒;沈旭鋒;劉文學;;封閉爆炸余震序列事件頻度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周蕙蘭;;對余震序列時間特征的初步解釋[A];199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0年
3 陳翰林;趙翠萍;周連慶;陳章立;;蘆山余震序列精定位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三專題論文集[C];2013年
4 陳晨;胥頤;;蘆山7.0級強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重新定位[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三專題論文集[C];2013年
5 鄭鈺;劉莎;姜旭東;徐志強;田寶峰;楊建思;;用雙差定位法精確測定玉樹地震及其余震序列[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大會專題[C];2012年
6 房立華;吳建平;呂作勇;王未來;王長在;楊婷;蔡妍;;蘆山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及其發(fā)震構造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三專題論文集[C];2013年
7 陳晨;胥頤;;蘆山M_s7.0級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構造意義[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油氣資源研究室[C];2014年
8 譚毅培;陳繼峰;曹井泉;鄧莉;;2013年7月22日甘肅岷縣—漳縣M_S6.6地震余震序列時域衰減特征分析[A];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專題12:強震機理、孕育環(huán)境與地震活動性分析論文集[C];2014年
9 王偉濤;王寶善;;汶川地震余震序列中重復地震的聚類識別[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林碧蒼;張?zhí)熘?吳忠良;;昆侖山口西M_w7.8地震余震序列的性質研究[A];中國地震學會第九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紀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誕辰[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鄧安華;康定余震序列衰減正常[N];甘孜日報(漢文);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文軍;用余震序列的數(shù)字地震資料對盧龍地區(qū)活動構造的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包豐;大陸地震快速準確定位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溫衛(wèi)平;基于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動的損傷譜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鄔成棟;用近源數(shù)字化資料對永勝6.0級地震余震序列應力場的研究與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本文編號:13197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31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