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模仿行為研究
本文關鍵詞:企業(y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模仿行為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模仿行為 治理環(huán)境 分析師關注 盈余信息含量
【摘要】:隨著企業(yè)社會責任問題的頻頻曝光,公眾對企業(yè)社會責任日益關注,監(jiān)管部門也陸續(xù)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有關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政策法規(guī),由此可見,履行并披露社會責任儼然已成為企業(yè)義不容辭的責任。由于我國市場起步較晚,關于社會責任方面的理論、實證研究仍處發(fā)展階段,因此對企業(yè)社會責任問題進行研究顯得十分重要。而在國內外學術領域,將合法性機制中的模仿性同形應用于信息披露的研究較為少見。因此,本文在新制度理論框架下,采用理論實證相結合的分析方法,考察合法性壓力和不確定性條件下企業(y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中的模仿行為以及由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 本文首先從模仿行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以及外部治理三方面對已有文獻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分析并提出假說。隨后,以2009-2012年我國強制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上市公司為樣本,通過構建頻率模仿、特征模仿和結果模仿三種模仿模式指標,以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多元回歸,結果顯示企業(y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中存在模仿行為,且主要是模仿同行業(yè)其它企業(yè)平均水平的頻率模仿。隨后,將治理環(huán)境和證券分析師關注作為調節(jié)變量,從兩個角度研究外部治理機制對企業(yè)模仿程度的作用,結果表明治理環(huán)境較好的地區(qū),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中模仿程度會有所上升,使得信息披露水平有所提高;分析師關注度高的企業(yè)所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水平相對較高,模仿程度卻有所下降。這意味著,好的治理環(huán)境帶給企業(yè)更多的是合法性壓力,而非監(jiān)督企業(yè)管理者行為的治理能力,因此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是由于企業(yè)之間的模仿行為。而分析師關注不僅給企業(yè)帶來了壓力,更發(fā)揮了監(jiān)督治理的作用,,促使企業(yè)采用正確的方式(即加強社會責任的履行,進而完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提高了社會責任披露水平,而非通過模仿,這是兩者差異所在。進一步,本文考察了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中模仿行為對市場評價和盈余信息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的提高會帶來好的市場評價,盈余信息含量也會越高,且這兩種效應在模仿程度較低的企業(yè)中更加顯著。由此可以看出,市場對信息披露中模仿程度較低甚至不存在模仿的公司所持的期望更高。文章最后,總結了本文的主要結論,提出相關建議,同時,指出存在的不足以及進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將信息披露研究向經濟社會學領域拓展,從更加微觀的層面為制度理論中的模仿趨同現象提供了新的證據。并且在研究中納入治理環(huán)境和市場中介等因素,也為外部治理機制在信息披露和管理者行為領域的應用提供思路。
【關鍵詞】: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模仿行為 治理環(huán)境 分析師關注 盈余信息含量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F270;F832.51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導論9-14
-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和意義9-11
- 第二節(jié)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創(chuàng)新點11-14
- 第二章 文獻綜述14-29
- 第一節(jié) 模仿行為14-18
- 第二節(jié) 社會責任信息披露18-23
- 第三節(jié) 外部治理機制23-26
- 第四節(jié) 文獻評述26-29
- 第三章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29-36
- 第一節(jié) 新制度主義理論29-30
- 第二節(jié) 模仿模式的選擇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30-32
- 第三節(jié) 治理環(huán)境的調節(jié)作用32
- 第四節(jié) 分析師關注的調節(jié)作用32-33
- 第五節(jié) 模仿程度與盈余信息含量33-36
- 第四章 實證研究設計36-53
- 第一節(jié) 計量方法36-37
- 第二節(jié) 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37-38
- 第三節(jié) 構建模型38-39
- 第四節(jié) 變量說明39-41
- 第五節(jié) 實證結果與分析41-53
-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啟示53-59
- 第一節(jié) 本文的研究結論53-54
- 第二節(jié) 建議54-56
- 第三節(jié) 研究局限及進一步的研究方向56-59
- 參考文獻59-66
- 附錄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66-68
- 致謝68-6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敏;從經濟學角度看企業(yè)模仿行為[J];科技和產業(yè);2005年01期
2 沈洪濤;楊熠;;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價值相關性研究——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當代財經;2008年03期
3 萬莉;羅怡芬;;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均衡模型[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6年09期
4 徐尚昆;楊汝岱;;企業(yè)社會責任概念范疇的歸納性分析[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7年05期
5 溫素彬;方苑;;企業(yè)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面板數據分析[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8年10期
6 馮曉嵐;武常岐;;中國本土企業(yè)的模仿戰(zhàn)略——基于外商投資企業(yè)在華競爭的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9年05期
7 石軍偉;胡立君;付海艷;;企業(yè)社會責任、社會資本與組織競爭優(yōu)勢:一個戰(zhàn)略互動視角——基于中國轉型期經驗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9年11期
8 肖紅軍;張俊生;曾亞敏;;資本市場對公司社會責任事件的懲戒效應——基于富士康公司員工自殺事件的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0年08期
9 宋獻中;龔明曉;;公司會計年報中社會責任信息的價值研究——基于內容的專家問卷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10 賈明;張U
本文編號:10114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zbyz/101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