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社區(qū)的活動模式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users with common interests come together to form a dominant or recessive social community, which we call virtual community. Information exchange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al community. Firstly,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main body of virtual community interaction, analyzes the whol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virtual community, and further analyzes BBS and blog in detail. The three types of communiti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作者單位】: 西安理工大學圖書館;
【基金】:西安理工大學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虛擬社區(qū)的信息組織研究”的成果之一(編號:602-211003)
【分類號】:F4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毛波;尤雯雯;;虛擬社區(qū)成員分類模型[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S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春榮;基于Wiki社群的知識建構與團隊學習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錢旭升;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文化取向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谷子;虛擬社區(qū)客戶知識轉移與企業(yè)創(chuàng)新績效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2 董子凡;虛擬社區(qū)的用戶特征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玲,潘和平;對學習型組織創(chuàng)建中團隊學習的新思考[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譚支軍;WIKI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遠程教育;2005年05期
3 李馨;基于Wiki的跨學科知識共享[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4 張波;;面向知識服務業(yè)的知識共享機制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01期
5 陸佳芳,時勘;影響團隊學習的人際因素研究[J];管理學報;2004年03期
6 張存剛,李明,陸德梅;社會網絡分析——一種重要的社會學研究方法[J];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7 李瀚瀛;;談博客在圖書館學學術交流中的作用[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6年04期
8 鄭東輝;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06期
9 柳麗花,曹樹金;淺析網絡學術信息的交流體系[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5年02期
10 毛波;尤雯雯;;虛擬社區(qū)成員分類模型[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S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向東;網絡環(huán)境下的跨學科知識共享[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萬孝星;團隊學習理論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2 李春艷;初中語文網絡學習共同體中社會性交互的設計[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楊滿福;基于兩種社會性軟件的大學生交互學習模式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周濤;Wiki社群的社會網絡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陳明;Blog、Wiki在協(xié)作學習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張喜來;對國內Wiki發(fā)展的多元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郭桂英;WIKI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段慶;基于研究性學習的WIKI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一清;Wiki環(huán)境下基于問題學習(PBL)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飛絨;柴晉穎;龔建立;;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戴世洪;;亦幻亦真的虛擬銀行[J];成功營銷;2007年09期
3 孫麗萍;;虛擬社區(qū)中的知識分享行為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年21期
4 楊陽;劉振宇;夏小雪;;淺析虛擬社區(qū)人際互動對網絡消費行為的影響[J];大眾商務;2009年04期
5 余寧;;基于虛擬社區(qū)的客戶關系研究[J];生態(tài)經濟;2007年01期
6 姚若輝;;口碑營銷在虛擬社區(qū)的應用分析[J];管理觀察;2008年18期
7 張瓊;李曉慧;;淺析虛擬社區(qū)的營銷價值[J];鄉(xiāng)鎮(zhèn)經濟;2009年12期
8 陸文佳;;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中的博弈問題分析[J];創(chuàng)新;2010年01期
9 陳天宜;;虛擬社區(qū)經營策略[J];現(xiàn)代物業(yè)(中旬刊);2010年02期
10 侯大銀;;3D虛擬社區(qū)尋找“第二人生”[J];互聯(lián)網周刊;2010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楊雪雁;張曉霓;;基于內容分析的中國旅游虛擬社區(qū)知識挖掘[A];第十三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謝維光;;導游虛擬社區(qū)類型及其成因探討[A];2012中國旅游科學年會論文集[C];2012年
3 程志宇;;Web2.0時代企業(yè)網絡社區(qū)營銷模式及創(chuàng)新[A];中國市場營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蔡志強;虛擬社區(qū)與危機擴散的特點[N];學習時報;2006年
2 ;請您進入“虛擬社區(qū)”[N];科技日報;2008年
3 記者 楊霞清 鵬;騰訊聯(lián)手可口可樂打造3D社區(qū)[N];計算機世界;2006年
4 本報記者 張舒;虛擬社區(qū):網絡追逐的下一個目標[N];中華新聞報;2004年
5 張韜;谷歌牽手天涯社區(qū)挑戰(zhàn)百度[N];上海證券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侯益秀;社區(qū):另類生存[N];計算機世界;2000年
7 本報實習生 馬娜;向“網上迪士尼”邁進[N];科技日報;2010年
8 董娟;互動營銷“入侵”網民頭腦[N];中國經營報;2006年
9 大漠凌鷹;Web2.0催生高薪版主?[N];電腦報;2006年
10 唐汀;久游網的“第二人生”[N];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范曉屏;基于虛擬社區(qū)的網絡互動對網絡購買行為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2 樓天陽;虛擬社區(qū)成員聯(lián)結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3 雷靜;基于社會網絡的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研究[D];東華大學;2012年
4 朱東紅;網絡社區(qū)交互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基于比較的視角[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5 包敦安;虛擬交易社區(qū)瀏覽者與發(fā)帖者類社會互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張濤;虛擬貨幣運行的系統(tǒng)動力學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康;實名制虛擬社區(qū)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2 劉環(huán);交易型虛擬社區(qū)的網絡互動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聶莉;基于涉入理論的旅游虛擬社區(qū)成員購買行為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4 孫居好;社區(qū)成員視角的虛擬社區(qū)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5 趙玲;虛擬社區(qū)中的知識共享行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6 羅茂群;虛擬社區(qū)中口碑影響力的影響因素及其傳導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7 董晶;虛擬社區(qū)個體的知識貢獻動機模式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范雙文;基于凝聚力的虛擬社區(qū)特征對社區(qū)績效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9 倪曄剛;虛擬社區(qū)中第三方評價模式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10 原麗麗;電子商務網站開設虛擬社區(qū)相關問題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1241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xxjj/212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