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投資者行為對股市的影響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29 18:13
本文關鍵詞:機構投資者行為對股市的影響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機構投資者 股市波動性 股市流動性 持股比例 上市公司
【摘要】:我國股市自成立以來發(fā)展迅速,為經(jīng)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相對于歐美發(fā)達國家而言波動性很大,流動性風險時有爆發(fā)。與此同時,我國機構投資者也一步步走向壯大,成為股市投資的主力軍。它們既可能增加股市的廣度和深度,又可能對股市產(chǎn)生不良沖擊。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包括持股、增倉與減倉以及買空賣空等對股市有多大程度的影響值得研究,這有利于機構投資者調(diào)整其行為模式,也有利于國家更有效地加強監(jiān)管使之與股市良性互動、共同發(fā)展。論文首先系統(tǒng)地梳理了中外的相關文獻,提煉出核心觀點和研究方法,并從正反角度、中外角度加以比較分析。相對而言,我國文獻更能結合滬深股市與具體機構投資者展開研究,但時間跨度較短,實證方法創(chuàng)新較少。然后,去粗取精地介紹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相關經(jīng)濟理論,包括股票供求理論、委托代理理論、行為金融理論、股市脆弱性理論和流動性風險理論,并且運用它們解釋機構投資者行為如何影響我國的股票市場。為了使研究符合我國實際情況,文章再以時間為線索分別論述了我國機構投資者和股市的發(fā)展歷程,歸納出機構投資者受政策和股市的影響較大,由外延式發(fā)展轉(zhuǎn)向內(nèi)涵式發(fā)展,機構之間競爭與合作并存,進而在剖析目前問題的基礎上研究機構投資者和股市優(yōu)化發(fā)展的具體策略。接下來,規(guī)范性地研究了機構投資者影響股市的途徑,既包括持股、增減倉等直接路徑,又包括通過影響上市公司治理、股指期貨交易等間接途徑。在此基礎上,論文展開了機構投資者行為影響股市的實證研究。先是研究機構投資者對股市的整體性影響,選取2009-2013年末滬市A股樣本4328個,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一方面研究機構持股對股市波動性和流動性的直接影響,并觀察在不同市道下的差異;另一方面研究機構持股對上市公司的業(yè)績與治理結構的影響,從而間接影響到股價變化。后是研究機構投資者對股市的差異性影響,一是比較分析證券投資基金、券商、QFII、保險公司、社保基金、信托公司持股對股市質(zhì)量的影響大小;二是采用事件研究法,在滬深股市中選取508個樣本,研究2014年末不同機構投資者大幅增減倉對股價的差異性影響;三是運用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研究機構投資者資金規(guī)模變動對股市的差異性影響,選取2004-2015季度數(shù)據(jù),通過對時間序列變量進行平穩(wěn)性、協(xié)整、格蘭杰因果和模型穩(wěn)定性等實證檢驗的基礎上,成功構建了SVAR模型,進行了脈沖響應分析和方差分解研究,從而比較了證券投資基金、券商、保險的資金規(guī)模對股市波動率的差異性影響。最后,論文給出了主要結論,包括機構投資者持股顯著降低了股市波動性,但是對流動性有負面沖擊,在牛市中更為明顯。不同機構持股、大幅增減倉對股價的影響有較大差異,社;稹FII與證券投資基金對股市積極影響較多等等。因此,我國不但要繼續(xù)擴大機構投資者隊伍,而且要優(yōu)化結構,注重發(fā)展長期機構投資者,并實施分類監(jiān)管、權變管理策略;機構自身要注重內(nèi)部治理、理性投資和業(yè)務創(chuàng)新,發(fā)行的產(chǎn)品須逐步實現(xiàn)基金化、差異化與規(guī)模化。
【關鍵詞】:機構投資者 股市波動性 股市流動性 持股比例 上市公司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F832.51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6
- 第一章 緒論16-25
- 1.1 選題的背景和意義16-19
- 1.1.1 選題的背景16-17
- 1.1.2 選題的意義17-19
- 1.2 基本概念、研究內(nèi)容與技術路線19-23
- 1.2.1 基本概念19
- 1.2.2 研究內(nèi)容19-22
- 1.2.3 技術路線22-23
- 1.3 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之處23-25
- 1.3.1 研究方法23
- 1.3.2 本文的特點與創(chuàng)新之處23-25
- 第二章 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綜述25-52
- 2.1 國外文獻綜述25-33
- 2.1.1 國外對股市波動性與流動性的研究25-26
- 2.1.2 國外機構投資者對股市的影響研究26-32
- 2.1.3 國外機構投資者對股市影響的研究方法32-33
- 2.2 國內(nèi)文獻綜述33-49
- 2.2.1 我國股市的波動性與流動性研究33-37
- 2.2.2 機構投資者對股市的影響研究37-49
- 2.3 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之比較49-52
- 2.3.1 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之相同點49-50
- 2.3.2 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之差異50-52
- 第三章 相關理論基礎52-78
- 3.1 股票供求理論52-55
- 3.1.1 股票短期供求理論52-53
- 3.1.2 股票長期供求理論53-55
- 3.2 委托代理理論55-59
- 3.2.1 委托代理理論概述55
- 3.2.2 委托代理理論在機構投資者中的運用55-57
- 3.2.3 證券投資基金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關系57-59
- 3.3 行為金融理論59-67
- 3.3.1 行為金融學的緣起與發(fā)展59-61
- 3.3.2 金融市場中存在的諸多異象61-62
- 3.3.3 投資者的認知偏差與行為選擇62-65
- 3.3.4 投資者行為偏差的矯正65-67
- 3.4 股市脆弱性理論67-74
- 3.4.1 金融與股市脆弱性的涵義67-68
- 3.4.2 傳統(tǒng)的均衡理論對股市脆弱性的解釋68-70
- 3.4.3 信息不對稱理論對股市脆弱性的解釋70-72
- 3.4.4 行為金融學對股市脆弱性的解釋72-74
- 3.5 流動性風險理論74-78
- 3.5.1 流動性風險的涵義74
- 3.5.2 流動性風險的影響因素74-75
- 3.5.3 流動性風險的危害75-76
- 3.5.4 避免流動性風險的對策76-78
- 第四章 我國股票市場與機構投資者的發(fā)展歷程與現(xiàn)狀研究78-137
- 4.1 我國股票市場的發(fā)展歷程、突出問題與對策78-104
- 4.1.1 我國發(fā)展股票市場的意義78-80
- 4.1.2 我國股票市場的發(fā)展歷程80-90
- 4.1.3 我國股票市場發(fā)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90-97
- 4.1.4 解決我國股票市場突出問題的策略97-104
- 4.2 我國機構投資者的發(fā)展歷程與問題及對策104-137
- 4.2.1 我國發(fā)展機構投資者的意義104-106
- 4.2.2 我國機構投資者的發(fā)展106-127
- 4.2.3 我國機構投資者在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127-131
- 4.2.4 解決我國機構投資者發(fā)展中存在問題的策略131-137
- 第五章 機構投資者影響股票市場的途徑分析137-149
- 5.1 機構投資者影響股票市場的直接途徑137-142
- 5.1.1 參與新股發(fā)行137-138
- 5.1.2 買賣行為138-141
- 5.1.3 持股行為141-142
- 5.2 機構投資者影響股票市場的間接途徑142-149
- 5.2.1 機構投資者通過參與公司治理影響到股市142-143
- 5.2.2 機構投資者通過股指期貨交易影響到股市143-147
- 5.2.3 機構投資者通過吸引個人投資者影響到股市147-148
- 5.2.4 機構投資者通過倒逼監(jiān)管水平提升影響到股市148-149
- 第六章 機構投資者行為對股票市場影響的實證研究149-219
- 6.1 機構投資者行為對股市整體性影響的實證研究149-179
- 6.1.1 機構投資者持股對股市的直接影響149-171
- 6.1.2 機構投資者持股對股市的間接影響171-179
- 6.2 機構投資者行為對股市差異性影響的實證研究179-215
- 6.2.1 不同機構投資者持股對股市的差異性影響179-186
- 6.2.2 機構投資者大幅增減倉對股市的差異性影響186-195
- 6.2.3 機構投資者資金規(guī)模變動對股市的差異性影響195-215
- 6.3 機構投資者行為對股市影響的原因探析215-219
- 6.3.1 機構整體性影響的原因分析215-216
- 6.3.2 機構投資者差異性影響的原因分析216-219
- 第七章 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219-228
- 7.1 主要結論219-221
- 7.2 相關政策建議221-227
- 7.3 不足與展望227-228
- 7.3.1 本文不足227
- 7.3.2 研究展望227-228
- 參考文獻228-243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及科研成果243-246
- 附錄246-248
- 致謝248-250
本文編號:5904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qihuoqq/59044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