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交換債券在并購中的應(yīng)用:驅(qū)動因素、衍生風險與防控機制
本文選題:可交換債券 + 并購。 參考:《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2017年06期
【摘要】:政策鼓勵和可交換債券的融資、減持功能是推動可交換債券在并購中得以應(yīng)用的驅(qū)動因素。隨著可交換債券與企業(yè)并購活動的結(jié)合日趨緊密,相應(yīng)地衍生出了一些值得關(guān)注的風險:政策的拉動可能誘發(fā)管理層在并購交易過程中盲目發(fā)行可交換債券;信息披露不足容易影響投資者的價值判斷;新晉股東通過發(fā)行可交換債券提前退出,會引發(fā)投資者對并購整合效果的質(zhì)疑;同時"定向增發(fā)+可交換債券"的組合可能形成一定的套利空間。為了應(yīng)對上述風險,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監(jiān)管部門從頂層設(shè)計上限制潛在的套利空間,中介機構(gòu)憑借其專業(yè)背景為可交換債券的發(fā)行發(fā)揮風險過濾功能,企業(yè)作為風險防范的主體需要在并購準備、交易和整合階段合理評估自身實力,理性運用可交換債券。
[Abstract]:The function of policy encouragement and exchangeable bond financing and reduction is the driving facto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exchangeable bonds in M & A.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exchangeable bonds and corporate M & A activities, there are some risks that deserve attention: the policy pull may induce management to issue exchangeable bonds blindly in the process of M & A transaction;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will easily affect the value judgment of investors, and the new shareholders will withdraw early by issuing exchangeable bonds, which will lead investors to question the effect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teg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bination of "directional additional exchangeable bonds" may form a certain arbitrage space.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above risk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regulators limit the potential arbitrage space from the top level design, and intermediaries play a risk filtering function for the issue of exchangeable bonds by virtue of their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As the main body of risk prevention, enterprises should rationally evaluate their own strength in the stages of M & A preparation, transac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rationally use exchangeable bonds.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完善現(xiàn)代文化市場體系與培育骨干文化企業(yè)研究”(14ZDA05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文化企業(yè)兼并重組的實現(xiàn)路徑與效應(yīng)評價研究”(14AGL012) 泰山學者工程專項資助項目
【分類號】:F832.5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仕元;;可交換債券:大非有效,小非難解[J];現(xiàn)代商業(yè)銀行;2008年10期
2 陳旭,郭曉姝;國家股流通新路──可交換債券[J];中國投資;1999年12期
3 李曜,劉孝先,殷明;可交換債券在國內(nèi)的應(yīng)用設(shè)想[J];證券市場導報;1999年08期
4 李傳志,石想榮;可交換債券的價值評價[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03期
5 高建國;;可交換債券:新型融資平臺[J];財務(wù)與會計;2006年18期
6 伍翔;;可交換債券相關(guān)問題探討[J];現(xiàn)代商業(yè);2008年35期
7 董奎;;可交換債券的定價分析[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8年07期
8 董奎;;可交換債券基礎(chǔ)及其推出的意義[J];決策與信息(財經(jīng)觀察);2008年06期
9 齊春宇;;可交換債券在我國股改限售股減持中的應(yīng)用設(shè)計[J];南方金融;2009年01期
10 張雄,張銀旗;利用可交換債券促使國有股權(quán)流通問題探討[J];浙江金融;2000年07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聯(lián)合證券研究所 張晶邋楊戈;可交換債券:限售股解禁新通道[N];中國證券報;2008年
2 劉俊賢;利用可交換債券化解不良資產(chǎn)[N];金融時報;2000年
3 國信證券固定收益研究小組;債券衍生品 可交換債券優(yōu)勢凸顯[N];證券時報;2006年
4 朱益民;獻計可交換債券 “大小非”的另一劑“解藥”[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5 證券時報記者 劉云;上市公司股東可試行發(fā)行可交換債券[N];證券時報;2008年
6 朱益民;可交換債券破解大小非難題:陽關(guān)道還是獨木橋?[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7 證券時報記者 韋小敏;可交換債券為券商帶來新商機[N];證券時報;2008年
8 時報記者 林佳 曾宇星;可交換債券:緩解“大小非”減持作用暫難顯現(xiàn)[N];福建工商時報;2008年
9 姜艷艷邋宋元東;可交換債券面臨兩難選擇[N];市場報;2008年
10 李允峰;可交換債券能解優(yōu)質(zhì)公司資金“干旱”[N];市場報;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龍俏;可交換債券定價:模型、實證與案例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2 劉曉紅;可交換債券定價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3 袁衛(wèi)東;我國發(fā)展可交換債券的研究[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9年
4 龔立力;國有股減持工具創(chuàng)新—可交換債券的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450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184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