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三舊”改造研究
本文關鍵詞:廣州市“三舊”改造研究 出處:《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城市新增建設用地與耕地利用之間的矛盾以及城市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阻礙作用已逐步顯現,我國城市土地市場既包括增量土地市場,又包括存量土地市場,在保護耕地的前提下,增量土地市場必然要受到限制,因此應充分整頓、完善和培育存量土地市場,城市土地利用應該由增量土地利用向存量土地利用轉型,走節(jié)約集約之路。但城市土地利用轉型不僅僅指的是土地利用對象的變化,,更指的是通過大規(guī)模的城市改造,達到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化,促進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怎樣走出一條成功的土地利用轉型之路尤為重要,全國唯有廣東省在全省范圍內推行大規(guī)模的城市改造,包括舊城改造、舊村改造和舊廠改造,通過制定規(guī)劃、發(fā)布政策、給予財政支持、市場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本文在對國內外城市土地利用轉型研究的基礎上,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分析廣州市土地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從廣州市“三舊”改造的驅動力切入,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1998-2010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廣州市“三舊”改造的驅動因素為經濟實力、產業(yè)結構、土地供給數量以及城市化,通過實地調研和典型剖析,利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規(guī)劃、政策、財政支持、市場四個方面探討了廣州市“三舊”改造的路徑,最后從社會、經濟、生態(tài)三個方面對廣州市“三舊”改造的效益進行了簡單分析,并提出廣州市“三舊”改造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建議,以期對其它城市的土地利用轉型提供參考。
[Abstrac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new construction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use and the hindrance of urban extensive and inefficient land use mod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as gradually appeared. The urban land market of our country includes the incremental land market. Including the stock of land market, in the premise of the protection of arable land, the incremental land market must be restricted, so we should fully rectify, improve and cultivate the stock land market. Urban land use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incremental land use to stock land use, and take the road of saving and intensive, but urban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is not only the change of land use objects. It also refers to the rationalization of urban land use structure and the promo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large-scale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this context, how to walk out a successful road of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only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province to carry out large-scale urban 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the old city transformati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villages and old factories has achieved preliminary results by making plans, issuing policies, giving financial support and market. Based on the study of urban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defines the related concepts,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Guangzhou's land use, and analyzes the driving force of Guangzhou's "three old" transformation.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levant data from 1998 to 2010, it is found that the driving factors of Guangzhou's "Sanjiu" transformation are economic strength, industrial structure, quantity of land supply and urbanization.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ypical analysis,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the planning, policy, financial support. Four aspects of the market probe into the "three old" transformation of Guangzhou City path, and finally from the social, economic, ecological three aspects of Guangzhou "three old" transformation of the benefits of a simple 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ree old" in Guangzhou and the suggestions to be solved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d use in other cities.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F299.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慶媛;土地利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演化淺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0年02期
2 方華榮;我國現有土地利用現狀[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0年03期
3 歐建華;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4 張長義,蔡博文;臺灣土地利用變遷及其永續(xù)發(fā)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2002年01期
5 樊杰,呂昕;簡論人地關系地域系統(tǒng)研究的核心領域——土地利用變化[J];地學前緣;2002年04期
6 何英彬,陳佑啟;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04年02期
7 陳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變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8 黃曉軍;李誠固;黃馨;;新時期我國土地利用區(qū)域調控研究[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06年06期
9 武廣平;李永平;;都市地區(qū)土地利用的特點分析[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6年S1期
10 蔡邦成;陸根法;陳小駿;;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評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評價中的運用[J];環(huán)境保護科學;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俊奇;;序言[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18:土地生態(tài)學——生態(tài)文明的機遇與挑戰(zhàn)[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劉揚;王洪祿;;中國土地利用中的農耕文化因素影響機制分析[A];2009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關土地利用倫理問題的理性思考[A];創(chuàng)新發(fā)展——河南省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09年
4 于術桐;黃賢金;程緒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水質響應研究進展[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現狀掛圖編制[A];全國測繪科技信息網中南分網第二十四次學術信息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陳百明;路慶斌;宋偉;;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態(tài)分類方法初探[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四卷)[C];2010年
7 龍花樓;;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的新視角——土地利用轉型[A];土地覆被變化及其環(huán)境效應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從內外兩個途徑來保護耕地[A];2004年中國科協(xié)年會3分會場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廣平;李永平;;都市地區(qū)土地利用的特點分析[A];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高層論壇專輯[C];2006年
10 王亞男;馬春華;;天津市土地利用與交通關系初探[A];2008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華麗;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農村商報;2014年
2 南京農業(yè)大學土地管理學院 張穎 王群 王萬茂;樹立土地利用立體觀[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8年
3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博士 楊遴杰;強化土地調控 統(tǒng)籌土地利用[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8年
4 記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億噸碳排放[N];中國綠色時報;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總規(guī)通過市級評審[N];六盤水日報;2011年
6 記者 陳巖 通訊員 胡志喜;土地利用績效有了統(tǒng)一評判標準[N];湖北日報;2011年
7 本報駐江蘇記者站記者 楊應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闖黃燈”現象[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8 本報記者 馮培麗 通訊員 賀楚華 臧翊 鄧凡;打破土地利用“先違法后治理”怪圈[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9 記者 陳詩圓;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為經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保障[N];欽州日報;2013年
10 首席記者 楊應奇 通訊員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時代[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汪洋;博斯騰湖流域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重心遷移分析[D];新疆大學;2015年
2 陳學淵;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觀評價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3 胡文敏;環(huán)洞庭湖區(qū)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4年
4 張云鵬;基于主體的常州市新北區(qū)土地利用情景模擬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5 宇苗子;黃土塬區(qū)小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水力特征的影響[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6 劉桂芳;黃河中下游過渡區(qū)近20年來縣域土地利用變化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7 曹敏;長江口北岸土地利用動態(tài)演化模擬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9年
8 于開芹;泰安市區(qū)土地利用變化及生態(tài)效應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9年
9 陳峰云;湖北省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及其對自然環(huán)境要素的影響[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9年
10 王磊;土地利用變化的多尺度模擬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旭;土地利用規(guī)劃環(huán)境影響評價及其應用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2 宋顏顏;城鎮(zhèn)化進程中土地利用變化的社會經濟效應分析[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3 古亞娟;晉中市土地利用變化分析[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楊豐;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變化模擬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5 庹玉蓮;快速城鎮(zhèn)化區(qū)域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實施評價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6 劉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觀格局梯度分析及區(qū)域生態(tài)風險評價[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7 蔣狄微;寧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時空變化分析和預測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8 江淑芳;朝鮮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及NPP遙感估算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9 李帥;寧夏黃河流域氣候與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對徑流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10 李儲強;海寧市土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與城鎮(zhèn)化的耦合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4264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42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