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個體選擇的研發(fā)團隊知識轉移與創(chuàng)造過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10 13:07
當今世界正經歷著經濟上的巨大轉折,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fā)達國家開始進入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時期。這個時期知識管理日益成為企業(yè)管理的主題,知識的作用日益顯著。知識,作為蘊涵在人和技術中的重要成分,向來都是經濟發(fā)展的核心。但是,只是到了近些年,正如知識的重要性在增長一樣,人們對于知識重要性的認識才進一步深化。我國的經濟建設正在一日千里地迅速發(fā)展,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和有效地運用,并進一步進行創(chuàng)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創(chuàng)新的本質是新知識的創(chuàng)造,探索知識是如何通過知識型員工之間的知識交流活動實現(xiàn)新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轉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對知識轉移問題的研究主要包括組織間的知識轉移和組織內的知識轉移,而組織間的知識轉移是學者們長期關注的焦點。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學者們逐漸認識到,知識轉移是通過知識接收者與知識傳授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實現(xiàn)的,而組織間的知識轉移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特別是內隱性比較高的知識。對組織內知識型員工知識轉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還會影響到組織間的知識轉移。正是意識到這一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研究視角轉向組織內部。學者們探討了組織內部知識轉移...
【文章來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1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
在這個過程中,組織對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了重新塑造組織知識創(chuàng)造的新理論,該理論的基礎是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隱性知識的調動和轉換。& Takeuchi(1995)最早提出組織層次的知識創(chuàng)造理論,該理論包別為認識論、本體論、時間與活動以及有利的組織情境。其中認,以及隨之結合而成的四種知識轉換過程:社會化(socialization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和內部化(internalization);本體論組織間四個層次;時間與活動維度分為五階段:分享隱性知識、型和跨層次的知識擴展;有利的組織情境維度包含意圖、自主權樣才能。這四個構面共同組成 “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模型”,其核心在模式認為,知識創(chuàng)造是通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持續(xù)不斷的轉換、組合化和社會化四種模式的交互運作(見圖2.1),使隱性知識,進而實現(xiàn)知識創(chuàng)造的良性循環(huán)。此螺旋過程可遍及個人、團隊次。
個包含知識獲取、知識溝通、知識應用和知識接受四階段的知識創(chuàng)造模式,通過對勞埃德的實證研究后修正了原有模型,增加了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同化”(assimilation)階段(見圖知識同化在Gilbert & Cordey-Hayes的知識創(chuàng)造五階段模式里有深層的意義,它是一個創(chuàng)造過程(creative process),因為組織成員必須將獲取的新知識與過去所累積的知識加以整合構,這就包含了對組織成員過去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進行修正。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企業(yè)創(chuàng)新網絡的自組織演化模型[J]. 黃瑋強,莊新田,姚爽. 科學學研究. 2009(05)
[2]基于復雜網絡的知識轉移模擬與分析[J]. 林敏,李南,陳婷婷. 系統(tǒng)工程. 2009(03)
[3]企業(yè)成員知識轉移的博弈分析[J]. 黃海燕,秦紅霞. 科技管理研究. 2008(12)
[4]知識型員工知識積累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 陳亮,陳忠,韓麗川,郭浩,朱音. 情報科學. 2008(09)
[5]知識的粘性、知識轉移與管理對策[J]. 馮帆,廖飛.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7(09)
[6]基于復雜網絡的網絡市場新產品擴散:采用網絡和初始條件的作用[J]. 段文奇,陳忠,惠淑敏. 系統(tǒng)工程. 2007(05)
[7]基于加權超網絡模型的知識網絡魯棒性分析及應用[J]. 席運江,黨延忠. 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 2007(04)
[8]我國企業(yè)知識型員工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 唐炎華,石金濤. 管理工程學報. 2007(02)
[9]進化博弈視角下的企業(yè)知識共享機制研究[J]. 陳寶國. 商業(yè)時代. 2006(36)
[10]團隊知識學習的網絡建模及分析[J]. 李南,田慧敏,鄧丹. 中國機械工程. 2006(22)
博士論文
[1]企業(yè)研發(fā)團隊非正式網絡的結構特征對產品創(chuàng)新績效影響的研究[D]. 陳公海.中國人民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非正式網絡中隱性知識傳遞效果的影響機制研究[D]. 沈瑤.浙江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222430
【文章來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1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
在這個過程中,組織對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了重新塑造組織知識創(chuàng)造的新理論,該理論的基礎是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隱性知識的調動和轉換。& Takeuchi(1995)最早提出組織層次的知識創(chuàng)造理論,該理論包別為認識論、本體論、時間與活動以及有利的組織情境。其中認,以及隨之結合而成的四種知識轉換過程:社會化(socialization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和內部化(internalization);本體論組織間四個層次;時間與活動維度分為五階段:分享隱性知識、型和跨層次的知識擴展;有利的組織情境維度包含意圖、自主權樣才能。這四個構面共同組成 “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模型”,其核心在模式認為,知識創(chuàng)造是通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持續(xù)不斷的轉換、組合化和社會化四種模式的交互運作(見圖2.1),使隱性知識,進而實現(xiàn)知識創(chuàng)造的良性循環(huán)。此螺旋過程可遍及個人、團隊次。
個包含知識獲取、知識溝通、知識應用和知識接受四階段的知識創(chuàng)造模式,通過對勞埃德的實證研究后修正了原有模型,增加了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同化”(assimilation)階段(見圖知識同化在Gilbert & Cordey-Hayes的知識創(chuàng)造五階段模式里有深層的意義,它是一個創(chuàng)造過程(creative process),因為組織成員必須將獲取的新知識與過去所累積的知識加以整合構,這就包含了對組織成員過去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進行修正。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企業(yè)創(chuàng)新網絡的自組織演化模型[J]. 黃瑋強,莊新田,姚爽. 科學學研究. 2009(05)
[2]基于復雜網絡的知識轉移模擬與分析[J]. 林敏,李南,陳婷婷. 系統(tǒng)工程. 2009(03)
[3]企業(yè)成員知識轉移的博弈分析[J]. 黃海燕,秦紅霞. 科技管理研究. 2008(12)
[4]知識型員工知識積累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 陳亮,陳忠,韓麗川,郭浩,朱音. 情報科學. 2008(09)
[5]知識的粘性、知識轉移與管理對策[J]. 馮帆,廖飛.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7(09)
[6]基于復雜網絡的網絡市場新產品擴散:采用網絡和初始條件的作用[J]. 段文奇,陳忠,惠淑敏. 系統(tǒng)工程. 2007(05)
[7]基于加權超網絡模型的知識網絡魯棒性分析及應用[J]. 席運江,黨延忠. 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 2007(04)
[8]我國企業(yè)知識型員工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 唐炎華,石金濤. 管理工程學報. 2007(02)
[9]進化博弈視角下的企業(yè)知識共享機制研究[J]. 陳寶國. 商業(yè)時代. 2006(36)
[10]團隊知識學習的網絡建模及分析[J]. 李南,田慧敏,鄧丹. 中國機械工程. 2006(22)
博士論文
[1]企業(yè)研發(fā)團隊非正式網絡的結構特征對產品創(chuàng)新績效影響的研究[D]. 陳公海.中國人民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非正式網絡中隱性知識傳遞效果的影響機制研究[D]. 沈瑤.浙江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2224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22243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