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B和SDG匯率變化對中國—蘇丹貿易影響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3-09 12:39
本文選題:雙邊貿易 切入點:匯率波動 出處:《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本文研究目的是找出RMB和SDG匯率變動對中國-蘇丹雙邊貿易影響。研究采用擴展的引力模型研究中國-蘇丹貿易流。研究涵蓋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總的出口和進口,第二個層次是按照SITC分類標準,研究10組出口商品和8組進口商品。研究時間為1986年至2012年。通過修正模型計量假設,涵蓋人民幣匯率和蘇丹鎊匯率,兩國GDP以及兩國的技術差距。這5個變量以14個不同的數據集類型進行衡量。因此,共有20個商品組及14個不同數據集,在分析中共包括了280個方程。在這些方程中,有120個統(tǒng)計結果不顯著,將其排除后,還有160個方程,涵蓋了方程總數的57.14%。結果表明在總體水平下,人民幣和蘇丹鎊匯率變動對總的進口和出口沒有顯著影響,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技術差距。中國GDP是統(tǒng)計顯著的,并對總進口和出口有正的影響,因此認為中國GDP對總的貿易流有主要的決定作用。蘇丹GDP是統(tǒng)計顯著的,并且對總進口和總出口有正的影響。然而,蘇丹GDP在決定貿易流方面的作用要小于中國GDP。在按SITC出口分組情況下,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波動對部分出口組商品有顯著正向影響,這些出口組占總出口組的比例為27.5%,不存在負向影響。SDG匯率變動對10%的分組商品有顯著正向影響,不存在負向影響。技術差距對出口商品值有顯著影響,且對出口商品是負向的,但對其中9組商品存在正向影響。中國GDP對65%的出口商品組有顯著正向影響,不存在負向影響。蘇丹GDP對20%的出口商品組有正向顯著影響,對5%的出口商品組有負向影響。按SITC標準對進口商品組進行分類,表明RMB匯率變動對34%的方程有顯著正向影響。SDG匯率變動對進口商品組沒有顯著影響。除了對部分進口商品組有正向影響外,技術差距對31%的進口商品組有顯著負向影響。中國GDP對25%的進口商品組有顯著正向影響,不存在負向影響。蘇丹GDP對3%的進口商品組有正向顯著影響,對6%的進口商品組有負向影響。 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研究背景,即研究目的。近年來,人民幣匯率改革引起廣泛關注,人民幣不再單一盯住美元并對美元進行升值。1886-2012年,人民幣幣值下降了47%。1994-2005年,人民幣匯率保持穩(wěn)定。2005-2012年,人民幣匯率升值了24%。除此之外,根據蘇丹鎊匯率的歷史數據,發(fā)現1986到2012年,蘇丹鎊匯率伴隨經濟波動貶值了99%。中國和蘇丹之間巨大的匯率波動被認為是貿易流的主要決定因素。研究試圖回答如下問題: (1)人民幣和蘇丹鎊匯率變動是如何影響中國和蘇丹雙邊貿易的? (2)如果我們接受人民幣幣值上升而蘇丹鎊匯率貶值的事實,那么這種變動是否會對貿易額產生復合影響? (3)人民幣和蘇丹鎊匯率變動對貿易額的影響會不會因為商品類型或性質變化而不同?第二章主要闡述國際貿易理論和研究模型。這一章的第一部分回顧了相關概念:匯率的定義,匯率的類型以及在不同的類型下如何得到匯率。另外,回顧了自1880年以來匯率體系的演化。匯率的演化過程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法定貨幣局制度(1880年到1998年),盯住匯率制度(1998年11月到2009年1月)和修訂后的盯住匯率制度(2009年2月以后)。每個階段表現出來的詳細特征就像金本位(1880到1914年)和兩次大戰(zhàn)期間(1914到1944)的特征。然后以Jeffrey (1999)的視角看待當前匯率體系的主要類型。在第二部分,筆者基于主要國際貿易理論總結了國際貿易的動機,這些動機是國家間產生貿易的5個基本原因。然后概述了主要的國際貿易理論,包括絕對優(yōu)勢理論,比較優(yōu)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規(guī)模報酬遞增理論和引力模型理論。第二章最后一部分致力于研究模型,考察模型的理論框架,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研究模型,改進的引力模型包括8個解釋變量:中國和蘇丹GDP、人口、匯率以及中國和蘇丹之間的地理距離和技術差距。筆者解釋了每一個變量的定義以及計算和數據來源。然后通過檢驗模型設定。用方差膨脹因子檢驗多重共線性問題,通過排除地理距離和人口變量來修正模型。對于內生性問題,筆者采用Matyas(1997,1998)、Egger(2000)和Giorgio(2004)的方法。這些學者建議用最可能出現內生非獨立問題變量的滯后項作為工具變量,來解決這個問題,用DW值和LM檢驗來檢查序列相關問題。用Jarque-Bera統(tǒng)計量檢驗標準化殘差的正態(tài)概率分布。用ARCH LM檢驗標準化殘差的異方差性。 第三章介紹中國和蘇丹的匯率體系以及兩國的雙邊貿易。第一部分筆者回顧了中國匯率體系的演化,將其劃分為7個主要時期:1978年以前,改革開放政策實施期(1978到1980年),匯率雙軌制時期(1981年1月到1985年1月),官方匯率時期(1986年7月到1994年1月),匯率制度統(tǒng)一時期(1994年1月1日),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時期(1997)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時期(2005年起)。此外,筆者回顧中國經濟改革的一些特征。由于匯率體系的演變,它與對外貿易的關系,以及對外貿易演化本身都是中國經濟改革的一部分。第二部分涵蓋了蘇丹匯率體系、銀行和貨幣政策的演變。首先強調了蘇丹貨幣發(fā)行的歷史,蘇丹貨幣發(fā)行了七次:1956年至1969年,蘇丹獨立后第一次發(fā)行蘇丹貨幣;1960年蘇丹中央銀行建立后第二次發(fā)行蘇丹貨幣;1981年至1985年第三次發(fā)行和1986年至1991年第四次發(fā)行,這四個發(fā)行時期貨幣面值并未發(fā)生改變,并分別命名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蘇丹鎊;第五次1991年至2007年,更名為蘇丹第納爾,1第納爾等于10蘇丹鎊;第六次2006年至2011年,發(fā)行的新蘇丹鎊等于100蘇丹第納爾,因此相當于1000老蘇丹鎊。第七次發(fā)行是在2011年南蘇丹從蘇丹分離后,第七次的貨幣保留了與第六次貨幣相同的名字和幣值,并且到現在依舊使用。為了與舊蘇丹鎊區(qū)分,當前貨幣從其阿拉伯名字Sudanese Genaih中取得名稱SDG。然后筆者考察了蘇丹貨幣匯率歷史演變,其次是蘇丹銀行業(yè)和貨幣政策的演變。第三章最后一部分考察中國和蘇丹的關系,根據以往的研究將其分為兩個主要階段,在蘇丹發(fā)現石油前的階段以及發(fā)現石油后的階段。最后回顧1986年至2012年中國與蘇丹的雙邊貿易。 第四章為實證檢驗結果。在總的出口層面上,中國CDP對總出口有顯著正向影響,因此是決定總出口額的主要因素。蘇丹GDP總體上影響不顯著。對于人民幣匯率,蘇丹鎊匯率及技術差距,在所有數據集中影響均不顯著。在所有數據集中,所有方程解釋變量都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且比較穩(wěn)定。在總的進口層面上,中國GDP對進口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蘇丹GDP在大部分數據集中影響不顯著。人民幣匯率在大多數數據集中影響不顯著,蘇丹鎊匯率和技術差距均不顯著。所有數據集中,方程的解釋能力從0.54增加到0.74.按SITC出口商品組分類得到的檢驗結果:在第一數據集中技術差距在14個方程中對出口分組商品有顯著影響,這些影響中既有正向影響也有負向影響。所有檢驗方程在95%顯著性水平下均是顯著的。所有數據集均在0.32-0.97之間變動,研究發(fā)現按SITC分組情況下檢驗結果在加入技術差距后均是不顯著的。中國GDP對出口商品分組值有正向顯著影響,在65%的估計方程中有顯著影響,不存在任何負向影響。在四十組分組商品中,蘇丹GDP對其中8個出口商品分組值有顯著正向影響,對其中2個有顯著負向影響。在40組分組商品中,人民幣匯率對其中11組出口商品額有顯著正向影響,不存在顯著負向影響。在40組分組商品中,蘇丹鎊匯率對其中4組出口商品額有顯著正向影響,不存在顯著負向影響。按SITC進行分組的進口商品檢驗結果:在32組方程中,技術差距在其中10組方程中對進口商品額有顯著影響。影響分為正向和負向影響。除了SITCO和SITC9分組外,所有方程在95%顯著性水平下都是有效且顯著的,解釋變量的有效性在0.26到0.78之間。研究發(fā)現所有分組結果均對技術差距不顯著。在32組方程中,中國GDP對進口商品分組值有顯著正向影響,不存在任何負向影響。在32組方程中,蘇丹GDP只對其中一組進口商品分組值有顯著正向影響,對其中2組商品有負向影響。從進口額角度看,蘇丹GDP沒有發(fā)揮主要決定作用。人民幣匯率對其中11組商品有顯著正向影響,不存在負向影響。蘇丹鎊匯率對進口商品分組額無任何顯著性影響。 最后一章也就是第五章由三部分組成。在完成這個研究并學習與這個主題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研究之后,作者確信,對于這個問題研究者的結論并不一致。除此之外,這些研究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解釋變量的類型和性質。IMF(1984), Gotur(1985)和Ozturk(2006)的研究中已經提到。從另一個角度聯系本文的研究目標,Gotur(1985)證明,他用與Akhtar和Hi lton(1985)相同的數據和方法僅通過改變貿易模型中解釋變量的數據集的選擇就能得到不同的結果。這與筆者的研究完全相符并進一步證實了筆者的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回答如下的研究問題: (1)關于兩國之間匯率的波動性如何影響兩個國家雙邊貿易量,本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在研究時期內中國人民幣和蘇丹鎊匯率波動對中國和蘇丹之間的總雙邊貿易量不存在負影響,同時,也沒有正的影響或收益。中國GDP對貿易總量有顯著影響,并被作為貿易額的主要決定因素,蘇丹GDP對貿易量的影響顯著性低于中國GDP,兩國的GDP對貿易量的影響都為正。此外,技術差距對總貿易量沒有顯著影響。就單個商品組而言,中國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出口SITC[0,2,4,6,8]組和進口SITC[3,5,6,7,8]有顯著的正的影響。蘇丹鎊匯率波動對出口SITC[0,5,6]有顯著的正的影響,但對任何進口的商品組都沒有顯著影響。技術差距對出口SITC [0,2,6,8,9]和除SITC[0,9]之外的所有進口商品組有顯著影響。中國GDP對所有的進口商品組和除SITC [0,2,9]以外的進商品口組有顯著影響。蘇丹GDP對除了SITC[3,4]以外的所有出口商品組以及除了SITC[0,7]以外的所有進口商品組有顯著影響。 (2)雖然事實表明人民幣升值蘇丹鎊貶值,匯率波動的特性造成了對貿易額的混合效應,但是結果并沒有表明這種混合效應的出現。 (3)結果并沒有給出人民幣和蘇丹鎊匯率變動對兩國雙邊貿易影響的確定性結論。此部分最后內容為研究建議: (1)通過使用人民幣和蘇丹鎊匯率,比較研究結果可以確定將間接匯率轉變成直接匯率的經濟可行性。 (2)通過該研究,可以比較中國貿易伙伴與不同貿易伙伴的貿易特征,從而有助于提出外貿發(fā)展的政策。 (3)研究結果表明目前還不存在實現人民幣與蘇丹鎊匯率直接兌換的必要性。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F752.7;F832.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毛法明;唐沛蘭;;弱酸性艷紅10B的合成研究[J];染料與染色;2011年03期
2 思易;;活出個性[J];英語文摘;2003年06期
,本文編號:15885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58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