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經濟論文 > 保險論文 >

“逆向選擇”困局與“新農保”財政補貼激勵機制設計

發(fā)布時間:2019-02-18 21:05
【摘要】:在自愿選擇檔次繳費的原則下農民普遍選擇最低繳費檔次參保致使"新農保"制度遭受逆向選擇問題的困擾。針對影響農民繳費檔次選擇的農民參保支付能力和財政補貼激勵機制兩個主要因素,本文從省域和不同收入組兩個維度考察發(fā)現(xiàn)誘發(fā)逆向選擇行為的關鍵因素并非農民參保支付能力。在構建項目投資收益模型的基礎上,本文著重分析"一刀切"和"差異化"兩類財政補貼激勵機制對各繳費檔次收益率的影響顯示二者均產生了負向激勵效應,表明現(xiàn)行財政補貼激勵機制誘發(fā)并加劇了逆向選擇問題。消解逆向選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短期內應設置合理的財政補貼激勵機制,變定額補貼制為比率補貼制;中長期要持續(xù)實現(xiàn)農民增收,并適時采取"強制參保"的原則。
[Abstract]:Under the principle of voluntary choice of grade payment, farmers generally choose the lowest payment level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surance, which makes the "new rural insurance" system suffer from the problem of adverse selection. Aiming at the two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armers'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insurance payment 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financial subsidy, From two dimensions of provincial area and different income group, we find that the key factor to induce adverse selection behavior is not farmers' ability to pay for insuranc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ject investment income mode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one size fits all" and "differentiation" financial subsidy incentive mechanism on the rate of return of each payment grade, which shows that both of them have negative incentive effects. It shows that the current incentive mechanism of financial subsidy induces and exacerbates the problem of adverse selection. The elimination of adverse selection is a gradual process. In the short term, we should set up a reasonabl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financial subsidy, change the quota subsidy system into a ratio subsidy system, and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we should continue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adopt the principle of "compulsory participation in insurance" in good time.
【作者單位】: 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分類號】:F842.6;F323.8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明靜;;農戶參加新農,F(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蒙城縣立倉鎮(zhèn)的調研[J];長春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2 郭于華;“道義經濟”還是“理性小農” 重讀農民學經典論題[J];讀書;2002年05期

3 鄧大松;薛惠元;;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替代率精算模型及其實證分析[J];經濟管理;2010年05期

4 程昕;王國輝;陳陽;高靜華;項溪媛;;新農保繳費問題的研究——基于阜新市彰武縣4個鄉(xiāng)鎮(zhèn)的新農保調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年06期

5 陳榮卓;顏慧娟;;農民眼中的“新農保”:認知、意愿與評價——基于湖北省4縣763位農民的調查[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6 畢紅霞;薛興利;;財政支持農村社保的差異性及其有限責任[J];改革;2011年02期

7 李珍;王海東;;基本養(yǎng)老保險替代率下降機理與政策意義[J];人口與經濟;2010年06期

8 穆懷中;閆琳琳;;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參保決策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2年01期

9 鐘漲寶;李飛;;動員效力與經濟理性:農戶參與新農保的行為邏輯研究——基于武漢市新洲區(qū)雙柳街的調查[J];社會學研究;2012年03期

10 林義;;破解新農保制度運行五大難[J];中國社會保障;2009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覃雙凌;林祖媛;;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試點運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廣西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32期

2 張海川;鄭軍;;2001~2009:我國農村養(yǎng)老保障適度水平研究[J];保險研究;2011年07期

3 吳玉鋒;;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參保行為主觀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保險研究;2011年10期

4 陳愛如;顧夢潔;;阻抗與前行: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實施中的逆向研究[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封進;郭瑜;;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財政支持能力[J];重慶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6 楊新華;孫海波;;農戶家庭消費行為的多視角分析[J];西部論壇;2010年03期

7 王思琦;;在村莊與國家之間:論施堅雅中國傳統(tǒng)市場研究[J];東方論壇;2008年02期

8 薛惠元;;對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反思[J];當代經濟管理;2012年02期

9 張鼎如;鄧小平的農民觀探微[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林梅紅;;探析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J];改革與開放;2010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李金錚;;問題意識:中國近代農村經濟史研究的起點[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何暉;;中西部地區(qū)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財政風險識別——基于湖北省13個試點地區(qū)的考察[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三卷)[C];2011年

3 成志剛;曹平;;中部地區(qū)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參保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對湖南省試點縣數(shù)據(jù)的分析[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四卷)[C];2013年

4 何暉;;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農民滿意度評價[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四卷)[C];2013年

5 何暉;;新農保地方財政補貼風險識別與評估——基于湖北省13個地區(qū)的考察[A];第四屆珞珈國是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曾凡斌;;中國公民互聯(lián)網(wǎng)政治參與的案例、特點與影響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六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7 ;中國公民互聯(lián)網(wǎng)政治參與的案例、特點與影響分析[A];第三屆華中地區(qū)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獲獎論文[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傳林;制度變遷下的中國農村非正規(guī)金融研究:自農戶視角觀察[D];西北大學;2011年

2 華黎;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中政府財政支持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王章華;中國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楊健;中國城鎮(zhèn)企業(yè)“老人”“中人”“新人”養(yǎng)老金水平協(xié)調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5 張瑞書;農村養(yǎng)老保險激勵機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王保寧;氣候、市場與國家:山東耕作制度變遷研究(1560-1960)[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7 鄭軍;中國農村養(yǎng)老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責任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

8 賀書霞;農民社會保障供需均衡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9 沈詩杰;我國城市養(yǎng)老保險現(xiàn)狀及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10 徐秀麗;面向窮人的農業(yè)科技政策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蘭;不交易的“交易者”:廣西隆安縣南圩鎮(zhèn)亥日的牛中[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陳瑯;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效果評價[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穎;山東省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研究[D];山東經濟學院;2011年

4 劉海軍;戰(zhàn)后蘇南“二五減租”的困境(1945-1949)[D];南京大學;2011年

5 郭明艷;農民就業(yè)行動中的行為邏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芝;經濟發(fā)達縣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政策執(zhí)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麗;“村落共同體”的實踐邏輯與居民的非對抗性抵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靜;被征地農民“種房子”行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韓曉建;我國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制度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1年

10 張娟;我國農村居民參加新農保的影響因素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真真;楊杰;吳平;;城郊農戶參與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成都市金堂縣的調查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31期

2 羅遐;舒仁美;;農民參加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的影響因素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褚福靈;養(yǎng)老保險金替代率研究[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4 褚福靈;;論養(yǎng)老保險的繳費替代率與待遇替代率[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5 薛惠元;王翠琴;;現(xiàn)收現(xiàn)付制與基金制的養(yǎng)老保險制度成本比較——基于養(yǎng)老保險收支平衡數(shù)理模型[J];保險研究;2009年11期

6 李曉云;范冰潔;;山東淄博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現(xiàn)狀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0年07期

7 劉昌平;謝婷;;基金積累制應用于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可行性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9年06期

8 石紹賓;樊麗明;王媛;;影響農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因素——來自山東省入戶調查的證據(jù)[J];財貿經濟;2009年11期

9 王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成就與展望[J];財政研究;2010年08期

10 陳娟;;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替代率的初步探討[J];當代經濟;2009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副研究員,管理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后 汪澤英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何平;[N];工人日報;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一玲;農村老年人養(yǎng)老需求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曉齊;楊健奎;;基于價值戰(zhàn)略構建激勵機制[J];企業(yè)管理;2007年12期

2 馬志飛;郭琴;;煤炭企業(yè)知識型員工的激勵機制設計[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半月);2008年03期

3 李理;吳璐;袁雄;;主權財富基金的激勵機制設計探究——以中投公司的激勵機制設計為例[J];大眾商務;2009年14期

4 肖斌;設計激勵機制應注意的問題[J];財會月刊;2001年06期

5 顏愛民,李莉;知識員工的激勵機制設計及效用分析[J];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6 陳海聲;曹曉麗;鐘琳;;企業(yè)R&D人員的激勵機制設計與業(yè)績評價指標[J];企業(yè)經濟;2006年08期

7 楊春華;;企業(yè)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設計——基于企業(yè)知識型員工激勵現(xiàn)狀實證研究的探討[J];工業(yè)技術經濟;2007年11期

8 王志亮;;基于經濟學視角的知識型企業(yè)激勵機制設計[J];中國市場;2008年48期

9 孫多青;馬曉英;俞百印;張麗濤;;多零售商參與下的逆向供應鏈激勵機制研究[J];物流技術;2008年12期

10 王艷紅;;境外壽險個人代理激勵機制設計對我國的啟示[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鋼;王蘭;;關于如何抑制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發(fā)生逆向選擇的制度分析[A];與時俱進 開拓進。ㄏ拢C];2002年

2 董敏慧;;企業(yè)知識管理中如何設計激勵機制[A];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新進展——第8屆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3 黃國石;;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分析[A];2002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王先甲;張柳波;;低碳約束下實驗區(qū)政府的激勵機制設計[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ㄒ唬C];2010年

5 黃國石;;保險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分析[A];2001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1年

6 李亞東;;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活動激勵機制研究[A];濟寧市技術創(chuàng)新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選編[C];2005年

7 曹夕多;;國家助學貸款市場與信息不對稱[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8 楊世堅;陳韜;;保留效用類型依存的逆向選擇問題的研究[A];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決策科學專業(yè)委員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趙建;;委托代理模型下國有煤礦經理激勵機制設計[A];第一屆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鄧林;夏遠強;;IT服務聲譽與監(jiān)督研究[A];信息經濟學與電子商務:第十三屆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銳;銀行激勵機制設計應先去行政化[N];中國企業(yè)報;2006年

2 劉銳;銀行激勵機制設計先去行政化[N];證券時報;2006年

3 佚名;智豬博弈與激勵機制設計[N];人民日報;2003年

4 吳漢洪邋李建偉 陳維;教育文憑:畢業(yè)生就業(yè)市場的次優(yōu)選擇[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7年

5 胡文政;為什么有人敢不講信用[N];檢察日報;2003年

6 梁小民;有公正才有效率[N];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

7 李正圖;企業(yè)集團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激勵機制設計[N];中國企業(yè)報;2006年

8 萬聯(lián)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張士偉;股改使股價波動程度顯著下降[N];中國證券報;2006年

9 郭建鸞;中小企業(yè)信貸融資與產業(yè)集群作用[N];光明日報;2006年

10 閆曉華;新形勢下做好券商員工激勵工作的思考[N];山西經濟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艷玲;保險中介委托-代理法律制度的激勵性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

2 徐延利;面向監(jiān)督行為的獨立董事激勵機制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3 羅倩文;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合作行為及激勵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4 郭彬;循環(huán)經濟評價和激勵機制設計[D];天津大學;2005年

5 宋伯廬;基于均衡利益的國有企業(yè)高管人員激勵理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6 樊斌;非合作博弈條件下企業(yè)內部知識共享激勵機制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7 劉群慧;單元組織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8 祝建軍;企業(yè)經營者人力資本定價與激勵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9 王君萍;風險投資中的委托代理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年

10 劉美彥;激勵視角下的政府績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清華;基于HF電子企業(yè)的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07年

2 王曉莉;關于我國當前建立反洗錢激勵機制的思考[D];復旦大學;2008年

3 林喜榮;初創(chuàng)時期的中小企業(yè)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4 劉偉元;KS公司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5 王微;國有企業(yè)高層管理者的激勵機制的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7年

6 王磊;基于心理契約理論的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8年

7 張英磊;制造企業(yè)技術人才激勵機制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8 黃寧靜;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的激勵機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9 馬小勇;杰邦公司研發(fā)人員激勵機制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10 金海璇;吉林華鼎集團經營管理層分紅型虛擬股票期權激勵機制設計[D];吉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42621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bxjjlw/242621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9ae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