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券的制度特色、適應性與對中國的啟示
發(fā)布時間:2017-07-20 00:02
本文關鍵詞:教育券的制度特色、適應性與對中國的啟示
【摘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政府介入社會經(jīng)濟和福利事物的深度和廣度的逐漸擴大以及與之相聯(lián)系的官僚機構的擴大,各種官僚組織的弊端開始顯現(xiàn):漠視消費者、行動緩慢、效率低下、浪費嚴重等等,從而促使人們開始另覓良方“拯救政府”。在這種大背景之下,作為教育領域的改革對策,弗里德曼提出了他的教育券計劃。 由于不同學者的觀點差異,教育券自提出后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多種不同的變體。本文首先致力于恢復弗里德曼最初提出這一主張時的原意,厘清教育券制度的基本內(nèi)涵。然后通過對于教育的性質(zhì)和社會價值的分析確定政府辦教育的根本理由不在于經(jīng)濟上的需要而是公益性的要求,因此并不存在由于外部性等問題所導致的市場失靈,從而為教育券所要求的分散消費和分散生產(chǎn)提供可能。 但是由于教育券計劃仍然依靠政府資金,而且在制度設計上禁止將教育資金用于教育以外的領域,因此它仍然無法避免預算決策中的消費者偏好無法充分表達的問題,存在著過量投資的可能性,但從正面講,它也能夠通過短時間的大量投資促進某個行業(yè)的跳躍性發(fā)展。 教育券計劃不是一個沒有缺點的社會改革方案,但作為政府財政使用方式領域的創(chuàng)新,它能夠避免官僚機構的膨脹所帶來的低效率,利用市場方式有效地推進具有公益性的政府目標,是一種有效的公共財政運行方式。
【關鍵詞】:教育 教育券 公共財政 公益性 政府支出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G467
【目錄】:
- 前言4-5
- 內(nèi)容提要5-7
- 引論7-10
- 一、教育券內(nèi)涵的發(fā)展:效率與公平的權衡10-14
- (一) 教育券內(nèi)涵的發(fā)展與分化10-12
- (二) 對兩種模式的比較分析12-14
- 二、教育的本質(zhì):投資或福利?14-18
- (一) 政府支出的方式和職能14-15
- (二) 引入實現(xiàn)福利目標所引起的混亂15-16
- (三) 教育表現(xiàn)為一種投資16-18
- 三、公辦教育的必要性:市場為什么不行?18-26
- (一) 防止市場失靈的需要18-22
- (二) 社會公益的需要22-23
- (三) 在一定的長時間段內(nèi)平衡收入的需要23-24
- (四) 歸納與總結24-26
- 四、政府辦學的效率問題:政府支出的固有缺點26-30
- (一) 政府投資扭曲價格26-27
- (二) 投票機制妨礙消費者偏好的充分表達27-30
- 五、教育券制度的性質(zhì)、優(yōu)點、有效性邊界與相應的制度重塑30-39
- (一) 教育券制度的性質(zhì)30
- (二) 教育券制度的優(yōu)點30-34
- (三) 教育券制度的有效性邊界34-37
- (四) 教育券改革與制度重塑37-39
- 結論39-41
- 參考文獻41-47
- 論文摘要47-51
- Abstract51-54
- 致謝54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鄭銘;社區(qū)教育券的理論與實踐[D];河南大學;2010年
2 劉沙;政府治理工具視角下的教育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5653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565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