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學校的社會組織特性
本文選題:學校 + 社會組織; 參考:《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13期
【摘要】: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學校具有獨特的性質(zhì)與特征。學校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專業(yè)組織,是能夠長期向周圍社會和個人提供專業(yè)化教育教學的服務性組織。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學校應當充分發(fā)揮其社會組織的功能,為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Abstract]:As a kind of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school has the unique na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School is a highly technical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which can provid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the surrounding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for a long time. From the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school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its fun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society.
【作者單位】: 燕山大學體育學院;防災科技學院體育部;
【分類號】:G47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亞東;鄧琳;;政府轉(zhuǎn)型過程中的公務員心理調(diào)適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4期
2 章建敏;;以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安徽政治生態(tài)建設[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胡河寧;;組織意象圖式中的組織傳播隱喻[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4 周霄;小議社會組織分類——從韋伯到帕森斯[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5 馬曉艷;;良序: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政治價值探微[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6 王翠萍;法律基礎課的科學定位[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付皆;;淺析籃球運動員的運動角色特征和角色控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2期
8 曹先磊;;政黨倫理的內(nèi)涵及基本范疇分析[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9 崔希福;;唯物史觀的制度理論論綱[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郭建如,馬林霞;社會學的制度與教育制度研究初探[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王玨;;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迷宮”及其倫理出路[A];第16回韓中倫理學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2 王迪;;兒童對電視廣告中健康信息認知的“知溝”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3 付克義;;增強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基礎:意識形態(tài)和執(zhí)政績效[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青年學者文集)[C];2008年
4 易承志;;黨在基層有效執(zhí)政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5 龐駿;張杰;;轉(zhuǎn)型時期城市規(guī)劃管理失效的科層制反思——兼論管理機制的創(chuàng)新[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艷枝;土耳其伊斯蘭復興運動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2 李智環(huán);經(jīng)濟組織中的維吾爾族婦女[D];蘭州大學;2009年
3 何淳寬;中國大學學術性準正式組織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4 王應密;中國大學學術職業(yè)制度變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朱志光;基于協(xié)同的分銷渠道伙伴關系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鮑國政;稅費改革與我國鄉(xiāng)鎮(zhèn)政權角色分化[D];復旦大學;2009年
7 楊茂慶;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教師流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楊坤洋;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安全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9 宋廣奇;當代中國反腐模式轉(zhuǎn)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征;新自由主義背景下大學制度變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煒娜;社會和諧與黨內(nèi)和諧的互動研究[D];寧波大學;2009年
2 叢麗娜;城市舊居住區(qū)環(huán)境再生與發(fā)展研究1950~2000[D];天津大學;2010年
3 董若松;BA工程咨詢管理公司的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4 李靜;和諧警民關系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5 蘇永建;基于扎根理論的大學生學校認同過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魏敏敏;高校學生會組織運行與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7 傅俊華;虛擬團隊(VT)激勵管理的新視角[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0年
8 張曉清;農(nóng)民用水協(xié)會在灌區(qū)農(nóng)村發(fā)展中的作用分析[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9 汪明進;區(qū)域技術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構建及其評價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10 李宇峰;職教名校創(chuàng)建的公關策略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惠仁;行政規(guī)律初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4期
2 吳康寧;教育社會學視野中的班級:事實分析及其價值選擇——兼與謝維和教授商榷[J];教育研究;1999年07期
3 謝岳;組織結構的制度化重建:開放社會的政治整合[J];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4 李俊清;陳旭清;;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社會組織發(fā)展及社會功能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5 楊敏川;文化人類學在西方的發(fā)展狀況[J];社會科學研究;1986年01期
6 郭湛;社會組織與道德建設[J];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05期
7 ;技巧性策劃十法[J];政工學刊;1994年04期
8 謝俊貴;社會組織公共關系危機處理:意義、程序及方式選擇[J];中國軟科學;2000年02期
9 陶曉輝;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組織制度文化探討[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李培林;重視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J];人民論壇;2005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家良;;國內(nèi)外社會組織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A];第三次全國保健行業(yè)協(xié)(學)會聯(lián)席工作會議會議資料2011[C];2011年
2 尹志剛;;培育社會組織的機制探索[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3 安然;;MSM社會組織的走向[A];全國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經(jīng)驗交流暨《朋友》項目十周年慶典與貝利—馬丁獎頒獎大會文集[C];2008年
4 陸明遠;;經(jīng)濟新區(qū)中的社會自治功能研究——以天津濱海新區(qū)為例[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陸明遠;;公益與效率:中國社會組織發(fā)展的公共性研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丁偉;劉澤華;CyrilC.Grüte;;云南塔城黑白仰鼻猴的社會組織的初步研究[A];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7 童海芳;;走向和諧——試論我國市民社會的法治構建[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8 鄒立波;;族群、社會與文化——《西康圖經(jīng)》描述下的民國康區(qū)[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9 王新平;;淺談塑造高信譽度的組織形象[A];學習“十六大精神”哲學思考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康曉強;;社區(qū)社會組織:現(xiàn)狀、功能與發(fā)展取向——基于上海市大寧社區(qū)的分析[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高永民;社會組織: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元素[N];遼寧日報;2005年
2 記者 景來新 通訊員 景霞;我市有社會組織1135個[N];萊蕪日報;2008年
3 記者 李娜;社區(qū)社會組織明年全部備案[N];鄭州日報;2008年
4 記者 周志坤;省社會組織評估中心成立[N];南方日報;2009年
5 記者劉玉珊;鷹城合法社會組織首次突破千個[N];平頂山日報;2009年
6 記者 周董;全市社會組織要自律誠信[N];廣元日報;2009年
7 黑龍江省副省長 孫永波;準確把握形勢 促進社會組織又好又快發(fā)展[N];中國社會報;2009年
8 記者 俞嘉駿 王國義;重視培養(yǎng)新社會組織領軍人物[N];組織人事報;2009年
9 趙軍;怎樣讓社區(qū)社會組織輕裝前行[N];中國社會報;2009年
10 《中國改革》雜志總編輯 袁緒程;社會組織發(fā)育不良,,政府難以轉(zhuǎn)型[N];社會科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賴晨野;農(nóng)村民主管理的社會基礎[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2 齊曉光;秦嶺川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繁殖策略、社會組織與個體擴散遷移機制的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3 趙亞軍;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社會行為策略及其適合度[D];北京師范大學;1997年
4 盧斌;哲學視域下的網(wǎng)絡社會交往[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5 苗素蓮;中國大學組織特性歷史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張杰;我國公共服務創(chuàng)新中公民參與的價值及路徑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王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肖光;家庭暴力干預政策過程分析及社會組織在其中的作用[D];復旦大學;2008年
9 陳亮;企業(yè)內(nèi)部溝通中信息傳遞問題研究[D];中南大學;2005年
10 陳卓勇;基于動態(tài)匹配的組織特征、能力結構與績效表現(xiàn)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啟鳴;和諧社會視閾下社會組織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廖科鋒;廣州市社會組織發(fā)展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3 劉勇進;社會組織黨建問題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4 羅鸝鷗;我國社會組織發(fā)展困境及其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5 羅鸝鷗;我國社會組織發(fā)展困境及其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6 葉文俊;社會組織政治參與的機制與對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馮茜;中國破壞性社會組織的治理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單筱婷;“自致”與“規(guī)范”[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孫曉華;民營企業(yè)的社會責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10 程汝華;我國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現(xiàn)狀評價與優(yōu)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8409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840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