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內(nèi)的權(quán)力主義:存在與批判
本文選題:學校教育 切入點:權(quán)力主義 出處:《中國教育學刊》2009年02期
【摘要】:作為承載和傳播社會文化的核心機制,教育系統(tǒng)及其運行過程明確地張揚著社會文化的主流價值和積極意蘊,同時內(nèi)在地隱含著文化體系中具有鮮明歷史特點與痕跡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慣性。校園中的權(quán)力主義,正是教育中或明或暗但卻一直存在著的一種傳統(tǒng)、體制、行為方式和意識形態(tài),反映出學校教育對于傳統(tǒng)政治倫理的盲從與依賴、對于既存利益格局的復制與維護、對于基本公民權(quán)利的背棄與侵害、對于學生基本價值觀念的默化與誤導。欲破此藩籬,需要在重建學校教育哲學、澄清公民受教育權(quán)利、還教育以精神自由和倡導民主觀念等方面尋找出路。
[Abstract]:As the core mechanism for carrying and disseminating social culture,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 process clearly promote the mainstream value and positive implication of social culture.At the same time, it implies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inertia with distinct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ces in the cultural system.The power doctrine in the campus is a tradition, system, behavior and ideology that exists in or out of education, reflecting the blind adherence and dependence of school educ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ethics.The repro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existing interest pattern, the betrayal and infringement of the basic civil rights, the taciturization and misdirection of the students' basic values.In order to break this barrier,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a way out in rebuilding school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larifying citizens' right to education, and in education in terms of spiritual freedom and advocating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天津大學職業(yè)技術教育學院;
【基金】: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生成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zzg204)研究成果
【分類號】:G47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許鳳琴;論教育機會均等的理論結(jié)構(gòu)及基本特征[J];教育科學;2000年01期
2 李泳梅;;論素質(zhì)教育應以人的現(xiàn)代化為現(xiàn)實目標[J];南方論叢;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穎;;交往實踐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2 陳虹;;西方現(xiàn)代童話中的成長儀式原型及文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唐勇,朱長華;學校教育資源分配探討[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4 韓傳信;;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德育素養(yǎng)提升途徑的探討[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5 楊鳳仙;;關于校本教研建設的思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6 王華斌;陳世永;馬婉娟;;和諧視角下我國教育機會均等問題探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7 胡靖;;馬克思主義視閾中的學校德育觀轉(zhuǎn)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8 周志剛;孟娜;;對話教學現(xiàn)實問題透視[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9 張錦智;張春秀;;大學生道德人格塑造的主體間性視角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徐在中;;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的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崔立宏;;談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2 崔立宏;;談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3 劉法虎;;美國兩大高校分類研究的經(jīng)驗與借鑒[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王春燕;;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幼兒園課程——以陳鶴琴為代表的幼兒園課程變革為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李長偉;韓鐘文;;淺論康德的實踐教育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汪思鋒;;試析雅斯貝爾斯的師生生存交往理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學教育普及和發(fā)展中的作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張宏圖;;關于教育技術的哲學思考[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9 朱晟利;;再談以人為本的教育[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薛勇民;王鳳華;;生命哲學視野下的終身教育價值觀[A];2009年中國成人教育協(xié)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4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6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7 劉吉林;權(quán)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評估合法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孫余余;人的虛擬生存與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道麟;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段鵬;開放的藝術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超;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的調(diào)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盧楠;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任利娟;一位市級骨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敘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曉楠;中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6 畢紅軼;新課程視域下的思想品德課生命觀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7 陳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存在經(jīng)驗的缺位與對策[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韓路;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民辦高職院校戰(zhàn)略定位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悅;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發(fā)展問題與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林曼紅;教師的課堂情境知識及其建構(gòu)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冉亞輝;易連云;;教育的萬能與無能——對完美主義教育觀的批判[J];教育學報;2007年03期
2 羅玉梅;;分數(shù)帶來的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06年08期
3 ;努力掌握人類創(chuàng)造的全部知識——批判“四人幫”對列寧《共青團的任務》的歪曲[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77年Z3期
4 吳一梅;關懷與憂患 批判與催生——讀賈平凹《高老莊》[J];濟寧師專學報;1999年05期
5 傅蓮英;淺析鄧小平思維方式的批判與創(chuàng)新特點[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6 唐少杰;哲學的批判和自我批判芻議[J];教學與研究;2000年04期
7 孫金年;論當代中華民族精神[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8 王麗萍;從《阿Q正傳》看魯迅對西方文化的取法、融合、創(chuàng)新[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9 郭振香;論戴震哲學的基本精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10 張琦偉;后現(xiàn)代文化思潮基本圖景[J];大連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霜葉;;服務與生存——新時期教師角色小議[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一)[C];2009年
2 葉金花;;淺談學校教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A];浙江省推廣發(fā)展健康促進學校項目論文集[C];2005年
3 陳莉;;三結(jié)合轉(zhuǎn)化潛能生的對策研究[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馬曉東;黃連芳;;新時期農(nóng)村學生家訪的策略[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5 李剛;;小心,學生“自殺性”行為[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6 王萬章;崔學勤;王路;;老年學校教育面臨的問題與發(fā)展思路[A];職業(yè)教育研究與實踐[C];2008年
7 李春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學校心理衛(wèi)生及健康教育淺析[A];第二屆中青年心理衛(wèi)生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秦玉友;;農(nóng)村小規(guī)模學校教育資源使用效率衰減問題研究——以中南某縣為例[A];2010年農(nóng)村教育高端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張鶴;;博物館如何加強與學校教育的聯(lián)系(摘要)[A];北京博物館學會首屆學術討論會文集[C];1987年
10 ;電影為學校教育服務任重道遠[A];全國中小學生影視教育工作座談會交流材料匯編[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許鈞(作者是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對神話的批判[N];中華讀書報;2000年
2 三聯(lián);熱帶也有思想家[N];中國保險報;2001年
3 張岱年;弘揚學術 批判迷信[N];光明日報;2001年
4 謝白清;全面透視中國家庭教育[N];經(jīng)濟日報;2001年
5 羅建華;由余秋雨說到《學習與批判》[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陳東明;網(wǎng)絡新聞評論之批判[N];中華新聞報;2001年
7 劉朝;批判余秋雨湖南再起波瀾[N];中國社會報;2000年
8 趙加積;廣告摳門現(xiàn)象批判[N];經(jīng)理日報;2002年
9 吳炫(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 段鋼(本報記者);理論的原創(chuàng)及其批判方法[N];社會科學報;2002年
10 趙凱;批判而不斥弘揚[N];解放軍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俐蓉;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關系的反思與重構(gòu)[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鐘以俊;美學視野中的學校教育及其變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姜新生;批判與建構(gòu):學校課程文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5 姜月;遮蔽與解蔽[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謝翌;教師信念:學校教育中的“幽靈”[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田道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胡玉萍;教育文化與學校教育[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9 梁清;批判與揚棄:教育異化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曉薇;宋代《中庸》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曉昱;中國西北農(nóng)業(yè)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2 張潤娥;蘭州市普通高中家校合作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左東芳;農(nóng)村初中家校合作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4 陳漢珍;丁丁為什么在家上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楊明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1915-1945)[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劉朝暉;城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調(diào)查與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7 馮綺云;我國目前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馬麗燕;宗教對學校教育的影響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馬曉麗;多元文化背景下肅南裕固族學校音樂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李振;體校學生厭學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7218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72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