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收益率的部門差異及其引發(fā)的思考——以東部一個發(fā)達城市為例
本文關鍵詞:教育收益率的部門差異及其引發(fā)的思考——以東部一個發(fā)達城市為例
【摘要】:對地區(qū)性的調查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表明,東部發(fā)達城市的教育收益率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教育的個體經濟回報率還存在著一定的部門差異,其中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勞動部門教育收益趨向于越高。對體制內核心部門的分析表明,這些部門對較高文化程度者有著強烈的吸引傾向,針對教育收益率與體制內核心部門對不同文化程度勞動者的吸引力之間的不一致,應當對通常意義上的收入測量和Mincer方程進行反思。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
【關鍵詞】: 教育收益率 勞動力市場 部門差異 收入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空間階層化:城市社會分化與社會空間結構變遷研究”(項目編號:09CSH010)
【分類號】:G521
【正文快照】: 一、問題的提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對社會個體經濟收入的積極作用通常被看作是市場經濟和工業(yè)化社會的普遍規(guī)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和發(fā)展,教育的經濟回報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社會結構表現(xiàn)出一種“大平均主義”的特征,收入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曉宇,陳良q,夏晨;20世紀90年代中國城鎮(zhèn)教育收益率的變化與啟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積勇;安徽城鎮(zhèn)居民收入水平及差異分析與政策建議[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2 張德乾;;農村留守兒童交往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21期
3 吳新生;晉新煥;;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實證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23期
4 吳秀娟;;我國現(xiàn)階段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32期
5 馬忠才;;分層與流動:回族女童教育的動力機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6 李實;羅楚亮;;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計[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7 鮑宇;;非農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制度障礙及對策分析[J];北方經濟;2006年14期
8 康曉光;關于西部開發(fā)的若干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9 鄧婭;市場經濟發(fā)展與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多元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4期
10 盧曉東;確定成本約束下學費、財政經費的市場化互補模型——向成本補償本義的回歸[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紅濤;;強勢與弱勢分割——信息傳播資源分配結構的動態(tài)觀察[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2 陳曉宇;;中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理論與實踐[A];2004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北京大學論文集[C];2004年
3 葉忠;;近20年中國教育與就業(yè)關系研究述評[A];2004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二)[C];2004年
4 劉澤云;;中國城鎮(zhèn)地區(qū)私人教育收益率研究述評:1981-2001年[A];2004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二)[C];2004年
5 鐘宇平;陸根書;;高中生高等教育需求的經濟動因分析[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馬曉強;丁小浩;;我國城鎮(zhèn)居民個人教育投資風險的實證研究[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7 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guī)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2005年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狀況的調查分析[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8 劉彥偉;岳昌君;;教育借貸、人力資本積累與工作找尋[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刀福東;;傣族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回報初探[A];2006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吳克明;;勞動力流動與中國城鎮(zhèn)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軍民;中國國債風險與績效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1年
2 楊俊;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問題研究[D];重慶大學;2001年
3 胡永遠;替代效應下的個人人力資本投資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4 馬福云;當代中國戶籍制度變遷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王朝陽;收入再分配與調控消費需求[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王大超;轉型期中國城鄉(xiāng)反貧困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柴華奇;中國居民收入分配與經濟發(fā)展[D];西北大學;2003年
8 劉晶;就業(yè)與社會保障互動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9 劉寶;人群自報健康的水平與分布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樊樺;農戶合作醫(yī)療需求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雅麗;當前我國城市貧困問題的研究與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樓喻剛;土地被征用農民養(yǎng)老保障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3 李明鎮(zhèn);中國養(yǎng)老保險隱性債務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4 唐少中;我國通貨緊縮問題評析[D];廈門大學;2002年
5 邱振勉;福建農村勞動力流動與收入[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朱凱;我國中小企業(yè)吸引外資的戰(zhàn)略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3年
7 李娟;個人收入分配與稅收調控研究[D];天津財經學院;2003年
8 行智國;中國區(qū)域收入分配差距與經濟增長關系及經濟增長因素分析[D];天津財經學院;2003年
9 何莉;居民收入差距與我國經濟增長[D];湖南大學;2003年
10 鄧莉;我國個人收入差距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閔維方;發(fā)展知識經濟的關鍵與大學的使命[J];教育研究;1998年09期
2 孫志軍;中國教育個人收益率研究:一個文獻綜述及其政策含義[J];中國人口科學;2004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毛爽;;中國城鎮(zhèn)居民個人教育收益率研究[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2 劉澤云;;教育收益率的性別差異分析[J];婦女研究論叢;2008年02期
3 劉澤云;;女性教育收益率為何高于男性?——基于工資性別歧視的分析[J];經濟科學;2008年02期
4 李長安;論教育的就業(yè)功能[J];教育與經濟;1999年01期
5 吉利;學歷教育投資的個人收益率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02期
6 李鋒亮,丁小浩;對中國勞動力市場中教育促進勞動生產率作用的實證檢驗[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7 劉精明;;勞動力市場結構變遷與人力資本收益[J];社會學研究;2006年06期
8 李培林;田豐;;中國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對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J];社會;2010年01期
9 趙宏斌;教育收益與風險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10 吳要武;;非正規(guī)就業(yè)者的未來[J];經濟研究;2009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寧潔;;我國城鎮(zhèn)居民中等職業(yè)教育收益率研究[A];2007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吳春芳;;北京市城鎮(zhèn)職工個人教育收益率的初步估算——基于北京市城鎮(zhèn)職工就業(yè)狀況調查[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課題組;;加入WTO對浙江勞動就業(yè)和社會保障的影響及應對策略[A];探索與創(chuàng)新——浙江省勞動保障理論研究論文精選(第二輯)[C];2002年
4 劉澤云;;中國城鎮(zhèn)地區(qū)私人教育收益率研究述評:1981-2001年[A];2004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二)[C];2004年
5 嚴法善;;勞動力市場與按勞分配[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理論與實踐[C];1993年
6 湯生玲;;職業(yè)院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困難的成因與對策[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構建——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7 岳昌君;;中國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研究綜述[A];2004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北京大學論文集[C];2004年
8 朱寧潔;;勞動力市場與大學畢業(yè)生人力資本投資決策[A];2008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孫文遠;裴育;;國際外包與勞動力市場關系:基于美國制造業(yè)行業(yè)面板數(shù)據(jù)的經驗分析[A];江蘇省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吳光炳;;人力資源市場配置的障礙及對策[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理論與實踐[C];199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迅;《雙重勞動力市場》[N];國際金融報;2000年
2 周倜;區(qū)域勞動力市場的差異[N];經濟日報;2003年
3 程嬌邋通訊員 許環(huán)忠 洪偉平;勞動力市場工價今年普漲[N];海南日報;2008年
4 記者 王莉 實習記者 虎夢玲;拉薩確定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N];西藏日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高山;企業(yè)與勞動力市場實現(xiàn)無縫銜接[N];南充日報;2008年
6 黃燕芬 云鵬;勞動力市場滲入社會根根脈絡[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7 記者 王熒瑤;節(jié)后民工忙求職[N];臺州日報;2009年
8 記者 鐘蘭花;市區(qū)勞動力市場提前開門[N];紹興日報;2009年
9 記者 鐘蘭花;勞動力市場開始回暖[N];紹興日報;2009年
10 記者 陳羚 通訊員 孫曉烽;全市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N];泰州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陽;轉型期中國勞動力市場靈活安全性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年
2 蘇永照;我國勞動力市場行政分割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3 邱紅;中國勞動力市場供求變化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4 石瑩;我國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歧視與戶籍歧視[D];山東大學;2010年
5 張曉青;數(shù)字就業(yè)——基于GIS的區(qū)域勞動力市場信息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趙耀;中國勞動力市場雇用岐視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
7 孫妍;基于S-C-P范式的中國勞動力市場結構解析[D];西北大學;2010年
8 婁世艷;中國教育收益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9 謝嗣勝;勞動力市場歧視研究:西方理論與中國問題[D];浙江大學;2005年
10 高文博;經濟轉型時期中國勞動力再配置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福嬌;居民教育收益率的估計[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2 趙佳;東擴和金融危機對歐盟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淺析[D];復旦大學;2010年
3 歐德卡;1990年以來蒙古國勞動力市場變動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4 王瑩;構建城鄉(xiāng)一體化勞動力市場中的政府責任探析[D];吉林大學;2011年
5 汪青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及對策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0年
6 劉歆琳;京滬鐵路對沿線勞動力市場的影響[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7 張成;雙邊匹配理論及其在我國大學應屆畢業(yè)生勞動力市場的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8 張成;雙邊匹配理論及其在我國大學應屆畢業(yè)生勞動力市場的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9 徐綺珠;中國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10 徐麗梅;我國勞動力市場指標體系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6777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77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