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呂紀》中的教育思想
本文關鍵詞:略論《呂紀》中的教育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教育思想自古有之,先秦時期則是中國古代教育發(fā)展的初始時期,其教育思想對后世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呂氏春秋》成書于戰(zhàn)國后期,是一部雜家著作。其中表現教育思想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呂氏春秋·孟夏紀》中,分別是《勸學》、《尊師》、《誣徒》、《用眾》這四篇文章。本文運用教育學原理對《呂紀》中涉及教育的相關篇章進行解析與歸納,總結出《呂紀》中教育思想的目的、內容、原則方法及作用,有助于了解戰(zhàn)國后期秦國統一之前的社會教育思想和文化氛圍,以及對現代教育進行反思和借鑒。 全文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對與《呂氏春秋》相關的學術史進行梳理,介紹其成書背景,研究現狀和選題意義。第二部分論述教育目的,《呂紀》中教育目的是修己治人,使個人完成修身、齊家、治國的人生目標。第三部分是介紹教育內容!秴渭o》中教育內容中包括學識教育、道德教育和音樂教育。指出個人由于接受教育而成長和發(fā)展,重要的是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即仁、義、禮、智、信,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能夠更好的接受教師的教導。第四部分探討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呂紀》中體現出的教學原則包括勸學原則、生活原則、用眾原則、教學相長原則,這些教學原則至今仍對現代教育學及教學實踐產生影響。教學方法方面,對教師而言要做到善教,并且要完善和充實自身的素養(yǎng)。對學生而言要做到疾學和善學,師生關系要達到師徒同心,師徒同體。第五部分論述教育作用,首先是政治上對社會的發(fā)展有促進作用;其次是對社會中個體的發(fā)展和完善的作用;對選拔治國賢才,使社會達到團結和安定有積極作用;教育對文化的保存和傳遞意義非凡。 《呂紀》中的教育思想由于吸收了先秦諸子的各家教育思想,由此我們能夠窺探到戰(zhàn)國末期的教育發(fā)展走勢,以及戰(zhàn)國末期政治上趨于統一,導致思想文化上的分歧逐漸縮小,逐步形成諸子各家教育主張互相吸收與融合的趨勢。希望通過本文的寫作能夠引起學者對有關《呂紀》的教育思想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呂紀》 教育思想 教學方法 教育內容 教育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G40-092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9
- 一 緒論9-15
- (一) 《呂氏春秋》的成書背景9-11
- 1. 編撰形式整齊雜而不亂9-10
- 2. 編撰體例獨特自成系統10-11
- (二) 研究現狀與趨勢11-13
- 1.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11-12
- 2.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12-13
- (三) 選題目的與研究意義13-15
- 1. 選題目的13
- 2. 研究意義13-15
- 二 《呂紀》中教育目的15-18
- (一) 修己治人15-16
- (二)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16-17
- (三) 個體完善與發(fā)展17-18
- 三 《呂紀》中教育內容18-28
- (一) 學識教育18-19
- (二) 道德教育19-23
- 1. 道德教育內容19-21
- 2. 道德教育原則和方法21-22
- 3. 道德教育的社會功能22-23
- 4. 道德教育意義23
- (三) 音樂教育23-28
- 1. 音樂教育起源24
- 2. 音樂教育內容24-25
- 3. 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25-26
- 4. 音樂教育意義26-28
- 四 教育教學原則與方法28-39
- (一) 教學原則28-30
- 1. 勸學原則28-29
- 2. 生活原則29
- 3. 用眾原則29-30
- 4. 教學相長30
- (二) 教師30-33
- 1. 教學目標: 立身31
- 2. 教學方法:善教31-32
- 3. 自我完善:師達32-33
- (三) 學生33-38
- 1. 學習目標:成身33
- 2. 學習方法:善學33-35
- 3. 對待教師:尊師35-37
- 4. 對待學習:疾學37-38
- (四) 師生關系38-39
- 1. 師徒同心38
- 2. 師徒同體38-39
- 五 教育作用39-48
- (一) 教育與人的發(fā)展39-40
- (二) 教育與社會的發(fā)展40-41
- (三) 治國理民選賢用賢41-46
- 1. 賢才治國的重要性42
- 2. 舉薦任用賢才42-43
- 3. 識別賢才43-44
- 4. 尊重賢才44-46
- (四) 教育的文化作用46-48
- 1. 傳遞保存文化46
- 2. 更新傳播文化46-48
- 結語48-49
- 參考文獻49-53
- 后記5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譚親毅;;《呂氏春秋》農業(yè)生態(tài)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07期
2 楊寬;呂不韋和《呂氏春秋》新評[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05期
3 陳奇猷;《呂氏春秋》成書的年代與書名的確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05期
4 王啟才;略論《呂氏春秋》的文采[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5 程千帆;先唐文學源流論略(之二)[J];武漢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6 李祥俊;《呂氏春秋》的大一統宇宙系統論[J];晉陽學刊;1998年02期
7 修建軍;《呂氏春秋》與中國文化[J];孔子研究;2001年04期
8 洪家義;論《呂氏春秋》的性質[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9 吳天鈞;;《呂氏春秋》的農學思想及啟示[J];農業(yè)考古;2006年03期
10 韓紅俠;淺析《呂氏春秋》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S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王長民;《呂氏春秋》的成書與整理及其原始宗教信仰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2 劉全彬;試析《呂氏春秋》的編撰與戰(zhàn)國后期秦文化整合現象[D];山東大學;2007年
3 鄧岳利;《呂氏春秋》寓言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略論《呂紀》中的教育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51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485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