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選擇:清末新政期間教育革新再思考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during the New de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Zhang Zhidong and others chose the Japanese model as the blueprint, which made Chinese education change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and western ideas such as freedom, democracy, human rights, science and so on also poured into China. By analyzing som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 and Japan, we can see the deep reasons for this choice.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G529;K25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彩榮;新時期高校德育教育的幾點思考[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洪光,周玉嫻;試析當代大學生的人文教育[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郭成偉,馬志剛;近代中西文化啟蒙及法制建設之比較[J];比較法研究;2001年02期
4 劉思安;近代以來日本的高校引智與科技發(fā)展[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5 李文英;;日本和諧教育發(fā)展的曲折之路[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6 陳兆肆;;日偽統(tǒng)治時期北平的中小學教育[J];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7 劉揖建;;日本普及義務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保山師專學報;2006年06期
8 魏峰;日本明治時期的職業(yè)教育與經(jīng)濟發(fā)展[J];濱州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9 梁俊;關于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10 傅林;日本《二十一世紀教育新生計劃》評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于洪波;;日本近代的國家主義教育理念——以“近代學校之父”森有禮為中心[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2 張淑細;;日本教育督導制度的演變及其對教育改革的影響[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3 李協(xié)京;;日本國際理解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及相關政策[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4 郭芬云;;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歷史經(jīng)驗淺析[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5 王立娟;田莉;;近代日本小學教育課程及教學內容的演變[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6 楊曉;;對日據(jù)時期臺灣殖民地教育論的再認識[A];直面血與火——國際殖民主義教育文化論集[C];2003年
7 郭芬云;;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歷史經(jīng)驗淺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張淑細;;日本教育督導制度的演變及其對教育改革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李協(xié)京;;日本國際理解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及相關政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王立娟;田莉;;近代日本小學教育課程及教學內容的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占萍;清末學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魏佳;20世紀中國小學數(shù)學教科書內容的改革與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3 耿紅衛(wèi);科學主義視野下的中國近現(xiàn)代語文教育改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翟小寧;中學教師能力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5 蔡幸福;陶行知與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呂春枝;中國近代教學方法史論[D];河北大學;2008年
7 王玉強;近世日本朱子學的確立[D];吉林大學;2009年
8 王郢;教科書審查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9 吳立保;中國近代大學本土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于維濤;縣域教師發(fā)展支持體系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曉楠;中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2 馮寓奇;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高職院校激勵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3 王娜;沈家本民商法思想解析[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邸存靜;日本義務教育財政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5 夏冰;中職專業(yè)課教師繼續(xù)教育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6 段春敏;我國近代女子師范教育之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7 候永鑫;大正、昭和前期(1912-1945)日本私立大學發(fā)展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陳鵬飛;“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yǎng)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曹森;河北省中小學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麗平;當前學校發(fā)展性德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麗麗;郭繼寧;;清末新小說興起論略[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李德新;孫國雁;;清末新政時期籌劃旗人生計政策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葛荃;賈乾初;劉坤;;張之洞政治人格芻議——基于政治文化的視角[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郝祥滿;;論張之洞調整中日俄三角關系的外交主張[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彭雷霆;;張之洞與編訂名詞館[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周妤;;清末地方政府禁煙策探析[J];求索;2010年01期
7 黃珍德;;清末新政“圖強而速患”的悖論——以農(nóng)民抗捐稅斗爭為中心[J];天府新論;2010年02期
8 涂文學;;“湖北新政”與近代武漢的崛起[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9 張艷國;;簡析張之洞中國文化自信論[J];江漢論壇;2010年01期
10 許曉斌;段銳;;漢陽鐵廠——湮沒的鋼鐵巨龍[J];滄桑;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麗娟;;清末民初北京內外城官醫(yī)院[A];全國醫(yī)史文獻學科建設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葉世昌;;廣東、湖北龍洋的鑄造、流通及其歷史地位[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五輯)[C];2010年
3 張建軍;;清末資政院時代的蒙古議員及其活動——以《大公報》所載史料為中心的考察[A];蒙古史研究(第十輯)[C];2010年
4 陸玉芹;;“浙江三忠”與義和團運動[A];近代中國(第二十輯)[C];2010年
5 ;本刊第11—19輯目錄[A];近代中國(第二十輯)[C];2010年
6 馮勤;;近代重要人物年譜長編出版工程啟動[A];近代中國(第二十輯)[C];2010年
7 吳畏;;在雷沛鴻105周年誕辰紀念會上的講話[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8 劉義兵;;張瀾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改革實踐活動[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9 孟旭;;張之洞教育思想發(fā)展階段論[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10 何成剛;;杜威教育學說與蔣夢麟的學校歷史教育革新思想[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 畢苑;“國定制”與“審定制”之爭[N];北京日報;2011年
2 ;歷史的全力[N];常州日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俞水 劉寧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郁波;一場直抵內核的科學教育革新[N];中國教育報;2010年
4 田海林 王振山 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義和團運動凸顯反帝主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特約記者 溫勇耀;英駐重慶總領事館代表造訪重鋼檔案館 尋覓英百年前工業(yè)援建遺跡[N];中國檔案報;2010年
6 記者 左聰 通訊員 劉力峰;大冶鐵礦史收進全國教材[N];黃石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肖江 通訊員 張璐 崔興;東北講武堂的那些事兒[N];沈陽日報;2010年
8 ;深化教育國際合作 提升徐匯教育水準[N];文匯報;2010年
9 張繼平;濟南開埠:周馥干得很出色[N];濟南日報;2010年
10 見習記者 周福志;辛亥百年到來之際 兩岸學術交流更加密切[N];團結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晶;晚清中國電報局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廖志坤;中國近代政治轉型的曲折反映[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仲兆宏;晚清常州宗族與社會事業(yè)[D];蘇州大學;2010年
4 李運昌;再造文明與教育革新[D];河北大學;2010年
5 黃曉虹;《安徽俗話報》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6 劉薇;張之洞與中國近代兵工企業(yè)[D];武漢大學;2010年
7 許效正;清末民初廟產(chǎn)問題研究(1895-1916)[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e,
本文編號:25049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504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