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交網站使用特征及心理原因分析
本文選題:社交網站 + 大學生。 參考:《社會心理科學》2011年07期
【摘要】:隨著網絡時代的全面到來,社交類網站受到了廣泛歡迎,以其更新迅速、內容多元化等優(yōu)勢深受大學生群體的喜愛。針對這一現象,本文基于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闡述了大學生社交網站應用的特征及其心理原因,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建議,期望給大學生的社交網站使用提供可借鑒的思路。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network era,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have been widely welcomed, because of its rapid updating, content diversity and other advantages deeply lov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view of this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psycholog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reason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networking site,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existing at pres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for college students.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心理系;
【分類號】:B84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鄭宇鈞;林琳;;當校園SNS照進現實——校內網的人際傳播模式探討[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2 楊新敏;;中國圈子文化與社交網站傳播[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徐曉蕾;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和自我呈現技巧與大學生社交網站受歡迎程度的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2 郝若琦;美國大學生社交網站使用動機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艷;吳燕珍;;SNS人際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羅靜;;傳播學視野下SNS網站媒介特征及發(fā)展動力探析——以開心網為例[J];東南傳播;2010年05期
3 郭學文;劉宗元;;略論網絡實名制對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提升的作用[J];東南傳播;2010年07期
4 卜東東;杜學元;陳卓;;打造和諧“校內網”——構建大學生網上精神家園[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陳定權;劉頡頏;;社會化交往站點(SNS)中的圖書館服務[J];新世紀圖書館;2011年06期
6 陳卉;;社會性網絡服務(SNS)流行原因分析[J];新聞世界;2009年05期
7 李園園;;校內網對大學生的影響[J];青年記者;2009年17期
8 劉陽;;SNS用戶“中區(qū)”行為初探[J];青年記者;2009年30期
9 楊新敏;;中國圈子文化與社交網站傳播[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10 丁婉瑩;賀芳;;SNS中信息傳播特點研究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1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瑩;人人網中大學生自我呈現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胡毅;國內SNS網站盈利新模式探討[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3 李峰;我國休閑娛樂型SNS網站發(fā)展的傳播學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娜;SNS社交網站人際傳播模式探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陳穎;我國校園SNS網站建設與未來發(fā)展[D];河南大學;2010年
6 趙偉光;當前國內SNS網站的經營模式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7 彭現;社交服務網站的傳播特征與盈利模式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8 高婧麗;傳播生態(tài)學視野下的我國SNS網站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09年
9 張瑋;透析人人網:大學生使用SNS的傳播學意義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10 方曉萌;SNS應用現狀研究及其平臺上傳統(tǒng)媒體營運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斯韻;;“使用與滿足”理論和校內網的發(fā)展[J];今傳媒;2009年07期
2 李丹;;社交網站用戶的行為和動機[J];傳媒觀察;2009年04期
3 姚勁松;;新媒體中人際傳播的回歸與超越——以即時通訊工具QQ為例[J];當代傳播;2006年06期
4 石磊;;個人真實身份在網絡人際傳播中的影響[J];當代傳播;2007年01期
5 劉文娟;袁文芳;;校內網的SNS人際傳播特征分析[J];東南傳播;2009年05期
6 鄭宇鈞;林琳;;當校園SNS照進現實——校內網的人際傳播模式探討[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7 茅麗娜;從傳統(tǒng)人際傳播角度觀瞻CMC人際傳播[J];國際新聞界;2000年03期
8 彭蘭;網絡中的人際傳播[J];國際新聞界;2001年03期
9 張楠;錢艷麗;;SNS網絡社區(qū)的出現及走紅——以校內網為代表[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09年03期
10 倪曉莉;陳思路;顏虹;;網絡依賴行為研究及其干預模型的理論構建[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樹青;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個體因素與家庭因素[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利靜;大學生角色扮演網絡游戲動機、角色類型與自我同一性的關系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2 王倩;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談有花;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河海大學;2006年
4 史春梅;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和發(fā)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6年
5 周紅梅;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清平;袁也豐;萬愛蘭;郭明;;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心身健康狀況的影響[J];江西醫(yī)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2 丁志遠;;廣告時代,大學生求同還是求異?[J];青年思想家;2005年03期
3 代方震;高麗;;大學生上網成癮問題初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田蕓;李增慶;;青春期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醫(yī)學與社會;2006年02期
5 高婷;紀琳;高玉真;;大學生網絡成癮與社交焦慮關系的調查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 李德鮮;;網絡心理咨詢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的可普及性概述[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年12期
7 羅劍波;周文宣;;校園文化與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J];教書育人;2009年12期
8 姜永杰;白蕾;;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氣質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9年06期
9 張庭輝;;大學生面子心理探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王方暉;;傳媒多樣化背景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J];大眾文藝;2010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紅濤;畢丹;;大學生群體盲人與正常人心理狀態(tài)的比較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2 張丁;黃益明;;聾生的社會交往障礙和構筑聾生適應社會交往的良好心理基礎[A];中國殘疾人康復協(xié)會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2年
3 張丁;黃益明;;聾生的社會交往障礙和構筑聾生適應社會交往的良好心理基礎[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第四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2年
4 彭學君;李志祥;;基于綜合集成研討廳的高校學生群體危機決策研究[A];全國第九屆企業(yè)信息化與工業(yè)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周海霞;;齊心協(xié)力共同促進隨班就讀智力落后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6 胡繼紅;;學習落后大學生群體心理分析及對策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7 胡康;;城市居民的社會交往與社會資本建構[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胡瑜;孔克勤;;寄托兒童與一般兒童人格特征的比較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何艷;;幼兒社會交往智力的培養(yǎng)[A];全國第二屆智慧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C];2004年
10 郁朝陽;Hora W.Tjitra;何銓;;在管理模擬情境中不同方面信息的獲取處理對管理決策的影響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YMG記者 李少鵬 通訊員 劉海軍;為大學生群體開展母教培訓[N];煙臺日報;2010年
2 李斌、吳晶晶;大學生群體呈現四大特性[N];人民日報;2005年
3 李斌 吳晶晶;大學生群體呈現四大特性[N];中國社會報;2005年
4 李斌 吳晶晶;大學生群體四大特性引人憂[N];中國改革報;2005年
5 鮑洪俊;《網絡與社會交往》[N];人民日報;2003年
6 記者 宗河;2008中國教育年度新聞人物候選人產生[N];中國教育報;2008年
7 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咨詢中心副主任 徐岫茹;學會快速親和 擴大社會交往[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8 世研;弗拉基米爾·別列洛維奇:18世紀俄羅斯與西歐的文化社會交往[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9 吳麗;警惕小兒孤獨癥[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王海波;過春節(jié):該多些親情少些“人情”[N];大慶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茅海燕;當代大學生群體政治心理研究:基于歷史與現實的考察[D];蘇州大學;2010年
2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會交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阿布都哈德(Abduqadir Semet);地域認同與社會交往[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孟慶軍;網絡學習代價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曉燕;“偏離”與“重構”[D];上海大學;2008年
6 鄭素俠;互聯(lián)網使用與內地大學生的社會資本[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7 徐西嘉;分裂癥氯胺酮模型大鼠行為和神經生物機制初步研究及抗精神病藥對模型大鼠社會交往的影響[D];中南大學;2007年
8 張靜;當代大學生儒道傳統(tǒng)價值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9 項鳳梅;建立艾滋病生存質量量表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10 馬進虎;多元文明聚落中的河湟回民社會交往特點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晴;大學生弱勢群體救助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2 莫詩浦;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政治參與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3 姚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4 劉欣;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批評藝術[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5 萬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問卷的初步編制[D];西南大學;2006年
6 王曉丹;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壓力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朱茵;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大學生消費文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8 鄒平;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曹佳;性別角色類型與性別角色態(tài)度的相關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張亞楠;長春地區(qū)大學生地域刻板印象與擇業(yè)意向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945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99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