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教室的空間架構(gòu)
本文選題:教室 + 學習空間。 參考:《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1年04期
【摘要】:作為學習空間的教室是多層次空間形態(tài)的復合體,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是教室的不同層次或不同方面,F(xiàn)代教室可以按照功能劃分成不同的空間,這種具有多種功能、富有彈性的空間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社會參與的機會。通過幾個設計案例,分析了教室空間布局需要考慮的功能、適應性、靈活性等因素。教室空間架構(gòu)受班級人數(shù)、教室密度等因素的影響,針對目前我國教室的現(xiàn)狀,提出一些教室重構(gòu)的建議。最后,探討了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于教室空間架構(gòu)的影響。
[Abstract]:As a learning space, classroom is a complex of multi-level spatial forms. Physical space and social space are different levels or aspects of classroom. Modern classrooms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spaces according to their functions. This kind of flexible space can make students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society. Through several design cases, the function, adap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classroom space layout are analyzed. The space structure of classroom is influenced by class size, classroom density and other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lassroom in our country, some suggestions of classroom reconstruction are put forward. Fin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classroom space structure is discussed.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云杉;教學空間的塑造[J];教育科學研究;2004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平;課程改革中的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黃鑫;現(xiàn)代高校整體式教學樓利用率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2 管光海;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專用教室裝備及室內(nèi)空間設計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 郝項莉;師生關系的當代形態(tài)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韓祥偉;教學空間的新界定及其優(yōu)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5 范昭平;商業(yè)步行街戶外兒童游戲空間規(guī)劃設計探析[D];重慶大學;2007年
6 劉偉;北京地區(qū)小學個性化建筑形式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8年
7 王蓉;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農(nóng)村小學校設計模式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年
8 溫雅玲;中小學校多意空間及其適應性環(huán)境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南飛;夏欣;;基于認知靈活性理論的非線性學習設計[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年07期
2 陳衛(wèi)東;葉新東;秦嘉悅;張際平;;未來課堂——高互動學習空間[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08期
3 劉海永;;思科加大人才培養(yǎng)力度,滿足本地網(wǎng)絡技能需求[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年07期
4 王通文;;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淺見[J];學周刊;2011年14期
5 李彩強;;遠程教育學習平臺“軟”“硬”兼?zhèn)鋄J];中國教育網(wǎng)絡;2011年07期
6 劉瑩;;淺析教育情境中的學生自由[J];基礎教育研究;2011年14期
7 朱莉麗;;信息技術與中學課程整合[J];文學教育(中);2011年06期
8 黃林昊;;基于Web2.0技術的網(wǎng)絡教學資源設計的探索[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9 王斌;朱守業(yè);劉苗苗;;電子書包發(fā)展中相關問題的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10 宋燕輝;;基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1年2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王廣新;;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學習空間的特征分析[A];“網(wǎng)絡時代的遠程開放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賈積有;;高性價比的便攜式智能電子學伴將引發(fā)傳統(tǒng)教室的變革[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zhuǎn)型:“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教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王濤;;四網(wǎng)四屏融合的教育新媒體平臺建設實踐[A];第六屆衛(wèi)星通信新業(yè)務新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徐正巧;趙德偉;莊科君;;認知彈性理論視角下的移動學習模式的探討[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5 張幸虧;;在“教學做合一”中開展藝術特色教育實踐[A];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30周年慶祝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美] 理查德·洛夫;把孩子從教室里解放出來[N];中國教育報;2010年
2 記者 劉見;海南將啟動多媒體進教室工程[N];中國教育報;2010年
3 記者 陳彥仿;清雪工具放教室存隱患[N];烏魯木齊晚報(漢);2010年
4 記者 康麗;感受最先進的智能教室“連系2010”[N];中國教師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葛和新 翟慎良 本報通訊員 華躍;“家長最放心”的教室快建好了[N];新華日報;2011年
6 記者 徐磊;教室沒有講臺學生對面而坐[N];蘇州日報;2011年
7 記者 劉國棟;“終于可以搬進大教室了”[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11年
8 山東省高密市姚哥莊中學 李健;學習空間因網(wǎng)絡而無限延展[N];中國教育報;2009年
9 記者 齊雷杰;河北:撤并小學的教室,何不用來辦幼兒園[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10 本報記者 樊立新;“天空教室XP”正式發(fā)布[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玉芳;基于媒體素材庫的學習內(nèi)容構(gòu)建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zhí)锪?圖書館學習空間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林悅;廈門市中小學教室課桌椅及光環(huán)境的工效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3 韓麗冰;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中小學建筑空間靈活適應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4 李玉泉;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城市小學校室內(nèi)教學空間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5 王昆;高校網(wǎng)絡德育模式的實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6 溫雅玲;中小學校多意空間及其適應性環(huán)境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年
7 郝占國;西北地區(qū)農(nóng)村寄宿制中學生活空間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年
8 馮永婧;成都臺北兩地小學教室空間比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9 王紀源;基于社會性軟件的網(wǎng)絡交互學習平臺在中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10 宗艷;網(wǎng)絡協(xié)作學習活動的設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062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806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