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教師在課程理解中的自我存在
本文關鍵詞: 教師 課程理解 自我 自我意識 出處:《教育學術月刊》2011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課程改革不僅要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也應該同時提升教師的自我生存質量。教師理解課程不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師自我發(fā)展的條件。教師的課程理解與其自我發(fā)展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當前的課程改革和課程理解研究對教師自我不夠重視,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師在課程理解中的自我缺失。推動教師對課程的真正理解和參與,促進教師的自我發(fā)展,需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自我意識。
[Abstract]:Curriculum reform should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ut als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self-existe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reform. It is also the condition of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Teachers'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and their self-development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The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and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research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To some extent,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eachers' real understand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and to promote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so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nhance teachers' self-consciousness.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
【分類號】:G423
【正文快照】: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的課程理解在課程理論和實踐研究中已經是一個眾所熟知的話題。然而,大家熱議的多是教師如何理解課程才能滿足改革實踐的需要,卻很少關注教師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在課程理解中的自我感受與發(fā)展。其實,從自我的視角對課程進行理解和實施是教師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季放;斯霞和她的教育實踐[J];江蘇教育;1985年Z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國鋒;;農民工文化生活的分層現(xiàn)象與對策——來自安徽農民工的調查[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2 許海明;;在邊緣的折磨和生活的絕望中逃離米格爾大街——淺析《米格爾大街》[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3 陳祖英;;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看紅艷——《林白小說二篇》的一種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4 呂燕清;;圍都里的悲歌——比較愛瑪與曹七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5 李志軍;徐創(chuàng)洲;;新時期村干部角色錯位的成因分析[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6 劉炳辰;孫強;沈時明;;普通高校“體教結合”培養(yǎng)高水平運動員的探討[J];安徽體育科技;2010年01期
7 苗連營;吳禮寧;;從公民參與看東亞民主轉型[J];北方法學;2009年04期
8 范輝清;;論刑罰與矯治的異質性[J];北方論叢;2008年03期
9 嚴海蓉;劉宏珍;何堅;;嵌入式系統(tǒng)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教學模式初探[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10 呂濟峰;王丹;;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哲學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李學迎;;基督教與儒教的禁欲思想比較[A];2007年山東大學“海右”博士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鮑宗豪;;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需求理論[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3 崔競生;;論海絲特的自我實現(xiàn)及其超越[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梅傳強;;論犯罪與刑罰的人性基礎[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周茂銘;;換個角度,看律師法律服務市場——用法律經濟學的方法觀察、思考律師服務市場[A];第四屆中國律師論壇百篇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6 徐銘青;;科學的社會發(fā)展動力觀[A];后現(xiàn)代哲學與生態(tài)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陳芳;;關注人的生存的丁玲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A];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的多彩畫卷——丁玲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昆;公共體育建筑策劃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2 田學建;人學視野中傳統(tǒng)武術價值思維方式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8年
3 戴岳;找回失去的“道德自我”[D];西南大學;2009年
4 吳智;先秦諸家主流技術思想之分析[D];東北大學;2009年
5 趙學森;我國毛南族聚居區(qū)傳統(tǒng)體育與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實證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6 馮瑞;中國競技體操制勝規(guī)律探驪[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7 陳才;意象·凝視·認同[D];東北財經大學;2009年
8 賈清顯;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構建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孫祥;大學生就業(yè)區(qū)域流向及引導策略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1年
10 王芳;濱海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琦;探析藝術人文頻道發(fā)展思路[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瑩;基于體驗的用戶需求—產品屬性轉化方法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3 王雪峰;水電站仿真工程的三維場景人機交互設計與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4 危巖;稅務文化建設中的人本管理思想運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5 陸貝琳;畢飛宇小說中城鄉(xiāng)互照關系的透視與書寫[D];天津大學;2010年
6 屈杰;網(wǎng)絡人際交往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D];西北大學;2010年
7 黎志明;科學發(fā)展視域中的主體性反思[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8 梁曉芳;農業(yè)院校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的研究[D];河南農業(yè)大學;2010年
9 趙涓;突厥語文學與漢語文學殉情故事人物變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10 張立明;大學生自我的發(fā)展及教育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攀;;創(chuàng)生式教師課程理解——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課程解讀新思路[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10年10期
2 張秀芳;提高課程理解能力的基本策略[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2年08期
3 谷海峰;;引領教師走上教育科研之路[J];今日科苑;2009年02期
4 王波;吳吉平;金雪雯;;教師的人格與主觀幸福感[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6期
5 穆傳朵;;為“春蠶精神”打折[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9年17期
6 張玉敏;;談教師應如何控制和調節(jié)情緒[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年10期
7 嚴衛(wèi)林;;破除教師的“四自”心理[J];教育;2008年33期
8 王麗;;教師自主學習“四步曲”[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期
9 王煜;;論教師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8年12期
10 何玲;邱爍;;淺析教師行動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8年2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焰;趙君;;大學生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楊秀榮;;談教師對學生的愛[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年
3 趙鳴九;;大學青年教師16種個性因素的比較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4 卞玉潮;;維護學生的尊嚴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年
5 盧毅勤;;教師在心理活動課中的定位[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6 潘小莉;;教師對學生的“偏愛”及其影響淺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7 袁鷹;;淺談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8 徐燕萍;;教育是農業(yè),教師當何為?——論生態(tài)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的“整體教育”職能[A];葉圣陶德育思想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王仁欣;;論自我意識發(fā)生和發(fā)展的若干問題——與“談談關于正確理解青年的自我意識及其發(fā)展”商榷有關問題[A];全國第五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4年
10 黃學俊;;如何實施因特網(wǎng)遠程教育[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 錢碧玉;教育是農業(yè)[N];無錫日報;2009年
2 曾令格;在文化整合中走向課程理解[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浙江省紹興縣魯迅中學 鄧月玲;營造合作學習的心理環(huán)境[N];中國教育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周麗;男孩進入叛逆期[N];河北日報;2010年
5 張新學;教育“產品”要保證高質量[N];光明日報;2002年
6 劉曉莉邋蘭霞;“80后”教師遇“90后”學生,誰更個性[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7 葉飛;教師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學生的主動性[N];中國教師報;2008年
8 龍紅;你學會贊揚了嗎?[N];中國教師報;2003年
9 李春景 作者單位:廊坊職業(yè)技術學院;做好新時期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初探[N];廊坊日報;2006年
10 楊仲祥(作者系靜寧縣成紀中學教師);淺談后進生的轉化策略[N];甘肅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寬寧;教師課程理解中的自我關懷[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郭朝紅;影響教師政策的中介組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周潤智;被規(guī)約的教師職業(yè)[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延文;教師專業(yè)化的系統(tǒng)分析與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5 聶衍剛;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羅儒國;教師教學生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金美福;教師自主發(fā)展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8 趙荷花;學習的教學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任學印;教師入職教育理論與實踐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10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志漢;初一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狀況及教學促進策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2 宋時春;靜悄悄的革命:教師對課程的重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吳巧云;大學生與網(wǎng)友的自我表露及其相關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4 王昱文;中學生的自尊、歸因方式與自我意識情緒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何莉;合肥地區(qū)城鄉(xiāng)中小學生自我意識水平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王麗;重慶市城區(qū)超重、肥胖小學生心理狀況調查[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7 李秋穎;教師成為研究者:現(xiàn)實與展望[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焦麗敏;論教師的情緒管理[D];湖南大學;2008年
9 姜淑穎;教師個性化教學的形成[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吳璜;在研究中認識新的自我——關于“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4488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44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