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文化敏感性及其培養(yǎng)路徑
本文關鍵詞:教師的文化敏感性及其培養(yǎng)路徑
更多相關文章: 文化敏感性 多元文化教育 教師素養(yǎng)
【摘要】:在某種意義上,教育的過程就是文化的甄別、選擇和傳遞過程。多元文化社會的發(fā)展要求進行多元文化教育,從而使文化敏感性成為當代教師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教師文化敏感性的缺失表現(xiàn)在教師自身的文化中心主義、對課程文化霸權的忽視以及面對學生文化表現(xiàn)出的無知和自我封閉。提高教師文化敏感性的主要路徑有:加強有關文化的知識學習;培養(yǎng)針對不同文化的正確的態(tài)度和情感;提高多元文化教育的技能。
【作者單位】: 淮陰師范學院;
【基金】: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課題“基于大學和中小學伙伴協(xié)作關系的基礎教育師資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0906)
【分類號】:G451.1
【正文快照】: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的過程就是文化的甄別、選擇和傳遞過程,教學不僅是知識和信息的交流,也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互動。在人類社會存在的各種差別中,文化的差別最為根本,在人類爭取教育公平的奮斗過程中,文化的不公平造成的障礙也最為頑固和隱蔽。近幾十年來急劇的社會變革促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鑒;多元文化教育的世紀論爭[J];貴州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兵;教育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價值探析[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石隆偉;;哲學視野下的方法論與比較教育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3 潘懋元,陳興德;依附、借鑒、創(chuàng)新?——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之路[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4 李艷翎;社會轉型與中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5 彭勇;;基于體育隱蔽課程的多元文化傳遞價值認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6 胡斌武;課程社會學基礎研究述評[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7 魏偉;STS教育的文化整合戰(zhàn)略分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8 梁運佳;從多元文化視角審視學前教育課程內容[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9 何虹,何艷茹;中美成人學習動機的文化背景比較[J];成人高教學刊;2004年01期
10 蔡澄;邰啟揚;吳承紅;;農村“留守初中生”學業(yè)不良原因分析及教育對策[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吳航;游戲與教育——兼論教育的游戲性[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唐德海;大學課程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4 盧曉中;當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對中國的影響[D];廈門大學;2001年
5 侯懷銀;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育學發(fā)展問題的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6 黃忠敬;知識·權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傅建明;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張男星;俄羅斯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10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曉梅;我國基礎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2 常亞慧;教學認識方式考察[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焦煒;課程行動研究探析[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4 伊焱;教育的實然發(fā)展與應然追求[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5 張曉義;筑波大學體育學群與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6 黃建團;挑戰(zhàn)·反思·對策·展望[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7 王曉梅;對當代教育思想的比較與我國教育發(fā)展的構想[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2年
8 于曉東;體育素質教育中隱性課程的開發(fā)[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許華瓊;美國基礎教育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曉華;青海省基礎教育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啟迪;課程文化:涵義、價值取向與建設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10期
2 葉舒憲;西方文化尋根思潮的跨世紀演化——透視“新時代運動”[J];文史哲;2003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連照;;多元文化教育的相關問題[J];南都學壇;2011年05期
2 李克軍;陳君;;美國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師教育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3 李行;;淺談美國多元文化教育課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4 武海娟;;多元文化的興起與課程的改革[J];現(xiàn)代交際;2011年06期
5 許文艷;竇琴;;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對多元文化教育的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11年23期
6 賀紹棟;;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視角探析教科書中的空無課程[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年03期
7 王丹丹;;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年09期
8 謝治菊;;鄉(xiāng)土教育:概念辨析、學理基礎與價值取向[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滕星;孔麗娜;;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多元文化教育發(fā)展[J];中國民族教育;2011年09期
10 靳淑梅;李錦;;多元文化課程理念、目標及實施途徑探析[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應[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韓永紅;;現(xiàn)代遠程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白亮;;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回顧與反思[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王文婷;高成;;“李約瑟問題”對科學教育改革的啟示[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滕志妍;;民族地區(qū)地方課程與多元文化課程的迷誤[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祁進玉;;教育人類學研究:中國經驗30年(1978~2008)[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余影麗;;關于教育人類學學科發(fā)展的若干思考——從教育人類學與人類學、教育學、民族教育學的關系分析[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張德勝;王采薇;戴世良;;大學生對于同志的態(tài)度量表編制及其信效度分析[A];全國教育與心理統(tǒng)計與測量學術年會暨第八屆海峽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9 李麗潔;;天津市義務教育國際化發(fā)展路徑研究[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中)[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效義;以色列:四類學校體現(xiàn)多元文化教育[N];中國民族報;2007年
2 余海波;美國中小學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0年
3 徐揚;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尋求多民族共存[N];中國民族報;2007年
4 張媛芬;多元文化視角的澳門土生葡人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鄭新蓉;清醒認識今天的教師角色與使命[N];中國教育報;2010年
6 本報駐聯(lián)合國記者 丁剛;發(fā)展中文教育 弘揚華夏文化[N];人民日報;2002年
7 本報記者丁剛;發(fā)展中文教育 弘揚中華文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8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室 陳衛(wèi)和;“蒲公英行動” 持續(xù)進行的意義[N];美術報;2006年
9 靜泓 賀春蘭;“我們是志同道合的合作者”[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10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海路;教育人類學在中國的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呂耀中;英國學校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靳淑梅;教育公平視角下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歐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鎮(zhèn)中學多元文化教師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劉茜;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發(fā)展[D];西南大學;2007年
5 李純;多元文化視域中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黎義明;澳門回歸初期特區(qū)政府修改教育制度之管理路向研究[D];西南大學;2005年
7 龐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瑞典基礎教育改革的價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8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克軍;戰(zhàn)后美國教師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智力;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2 田景紅;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楊昌江;民族地區(qū)多元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陳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校本課程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陳艷宇;多元文化教育的歷史發(fā)展與價值取向[D];西南大學;2006年
6 臧琰琰;美國多元文化教師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呂田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學校道德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聶燕;多元文化視域中的校長角色與學校文化建設[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9 易曉琳;中美少數(shù)族群學生學業(yè)成就歸因理論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牟欣欣;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元文化的沖突與融合[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2236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223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