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識的教育價值及其開發(fā)
本文關鍵詞:地方性知識的教育價值及其開發(fā)
【摘要】:20世紀60年代以后,知識更新顯著加快,有別于普適性學科知識的地方性知識開始受到關注。在高等教育領域,地方性知識同樣也是一種重要的知識資源,它不僅有利于促進高校的學術發(fā)展,還在幫助培養(yǎng)地方性人才、引領地方社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為促進地方性知識的開發(fā),高校亟需對地方性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研究、促進地方課程開發(fā)以及活化地方性知識教學。
【作者單位】: 邵陽學院;
【基金】:湖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XJK06BGD010)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茲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地方性知識的概念已被大多數(shù)人文社會科學領域?qū)W者接納,標志著人們對知識的認識逐步深入,人們知識觀念明顯變化。高校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知識組織,知識觀念的變化應該最先體現(xiàn)到學校教育活動。但筆者認為,地方性知識理論目前還沒有充分嵌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葉舒憲;“地方性知識”[J];讀書;2001年05期
2 朱新濤;學科壁壘、學術堡壘與高等學校學科建設[J];江蘇高教;2003年02期
3 成尚榮;;地方性知識視域中的地方課程開發(fā)[J];課程.教材.教法;2007年09期
4 戶華為;湖湘文化及其特征與歷史定位[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盛曉明;地方性知識的構(gòu)造[J];哲學研究;2000年1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江蘇省原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成尚榮;我們該怎樣認識地方課程的地位及意義[N];中國教育報;2008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開勇;楊樂;龐瑋;潘旭東;張鳳華;;綠洲學學科發(fā)展的趨勢分析及對策思考[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12期
2 蔣蓉華;焦俊剛;劉曲華;;基于績效棱柱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的西部旅游地區(qū)游客滿意度評價模型的構(gòu)建——以云南麗江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13期
3 張定貴;;安順屯堡文化價值要析[J];安順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王大橋;;經(jīng)驗:文學與人類學的內(nèi)在契合點——文學人類學的精神向度[J];北方論叢;2008年02期
5 劉鐵梁;“標志性文化統(tǒng)領式”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6 袁振龍;張輝文;;法律解決物業(yè)糾紛的運行邏輯[J];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03期
7 涂傳飛;;對民俗體育文化意義的解釋——來自克利福德·格爾茨的闡釋人類學流派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年11期
8 劉春惠;;論“學科”與“專業(yè)”的關系[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9 周江;;論爭中的“中國仲裁協(xié)會”[J];北京仲裁;2009年01期
10 段明明;;中國企業(yè)管理實踐研究對策——回歸原始經(jīng)驗的必要性[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地方性知識學校傳承的現(xiàn)實困境與理論反思[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李靜靜;吳彤;;科學哲學視野中的風水實踐及其理論研究[A];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地學哲學委員會第十屆學術會議代表論文集[C];2005年
3 崔波;;地方性知識: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新視角[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年會清華大學論文集[C];2008年
4 路圣嬰;;地方性知識的傳播可能[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5 李奇玉;;地方性知識視角下的哈尼族梯田灌溉系統(tǒng)[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6 夏文利;;地方性知識標準化過程的探究——瓊·藤村關于癌癥科學標準化過程的解讀[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7 康寶奇;杜豫蘇;姚建軍;何育凱;;審判組織良性配置和審判權優(yōu)化運行的路徑思考與展望——以西部某省會城市中級法院“全面設置專業(yè)化合議庭模式”為樣本[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8 支果;;民間法與鹽業(yè)合伙契約[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9 孫芳;;村落儀式中的求吉——以濟南市歷城區(qū)黃巢村為例[A];中華吉祥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山東省民俗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賀建芹;;從布魯爾到拉圖爾:科學知識社會學的人類學轉(zhuǎn)向[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向幫華;符號哲學視野中土家族敬祖習俗育人價值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佟春霞;文化殊異與民族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徐薇;自我、角色與鄉(xiāng)土社會[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車延芬;從舞譜到舞蹈[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顧輝;教育:社會階層再生產(chǎn)的預演一項對H市兩所高中的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6 桂榕;歷史·文化·現(xiàn)實:回族的國家認同[D];云南大學;2010年
7 董研;村民行動與村莊秩序[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王衛(wèi)華;春節(jié)習俗與女性身份意識[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9 鄭瑞濤;羌族文化的傳承與嬗變[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馬寧;藏漢結(jié)合部多元宗教共存與對話研究[D];中山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新蘭;技術的文化嵌入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耿雅麗;生育中的清與真——化隆地區(qū)回族生育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楊春靜;基于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的技術標準案例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吉學;河北省人口和計劃生育管理的行政法評析[D];河北大學;2010年
5 熊黎明;民族舞蹈藝術展演文本敘事性分析[D];云南大學;2010年
6 張海亮;競技武術的誕生[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7 侯曉宏;2009北京傳統(tǒng)音樂節(jié)紀實與傳承模式之探索[D];中國音樂學院;2011年
8 李自會;2000年以來個舊市礦業(yè)開發(fā)下彝族地方性知識的斷裂與扭曲[D];云南大學;2011年
9 張素威;一個中原村落基督教信仰的考察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1年
10 王清清;“糯黑村”到“糯黑石頭寨”的文化建構(gòu)解析[D];云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丁平一;王船山對湖湘文化中主變精神的承接及對近代湖南的影響[J];船山學刊;1997年01期
2 葉舒憲;“地方性知識”[J];讀書;2001年05期
3 王岳川;當前大學知識分子的精神價值失重與學風問題散議[J];中國大學教學;2002年05期
4 歐陽蕓,朱紅文,廖正濤;全球化時代中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從地方性知識的視角[J];蘭州學刊;2005年02期
5 連連;文化現(xiàn)代化的困境與地方性知識的實踐[J];學海;2004年03期
6 蔣紅斌;地方性知識與地方課程開發(fā)——一種批判性反思[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3年04期
7 盛曉明;地方性知識的構(gòu)造[J];哲學研究;2000年1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學俊;關于地方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優(yōu)化配置的思考[J];教育導刊;2002年21期
2 徐冰鷗,朱曉民;地方課程特征簡析[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4年03期
3 孟凡麗,姜玉琴;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課程開發(fā)現(xiàn)實掃描——走進國家課改實驗區(qū)寧夏靈武地方課程開發(fā)現(xiàn)場[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湖南省子課題組;湖南省地方課程開發(fā)研究報告[J];中國教育學刊;2002年06期
5 方宏常;論地方課程的管理與開發(fā)[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S2期
6 黃濟;價值論和教育價值的幾個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5期
7 劉旭東;論地方課程及其開發(fā)[J];教育評論;2000年06期
8 紀國和;關于地方課程的演進與反思[J];教育探索;2004年06期
9 麻曉春;地方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10期
10 褚洪啟;教育價值若干問題爭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季蘋;;杜威教育價值說[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2 季蘋;;杜威教育價值說[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賀素芝;;從教師成長的角度談教育價值[A];2007“校本培訓”主題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周方;任筱全;張振琳;楊曉紅;米瑩;宋保忠;;幼兒家長期望調(diào)查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常君睿;;地方課程中三對涉及課程價值取向的關系辨析[A];百川橫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滕志妍;;民族地區(qū)地方課程與多元文化課程的迷誤[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安徽省蚌埠實驗學校課題組;;三結(jié)合德育創(chuàng)新教育的研究與實驗[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8 劉宇清;;德育低效的成因與改善對策[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9 顧建忠;仲建毅;;《小學生“成功心理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中期報告[A];全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中期研究報告(一)[C];2004年
10 陳潔;;泰勒原理與“校本課程”的建構(gòu)[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成尚榮;地方課程培養(yǎng)具有本土情懷的學生[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江蘇省原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成尚榮;怎樣認識地方課程的內(nèi)容和形態(tài)[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江蘇省原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成尚榮;我們該怎樣認識地方課程的地位及意義[N];中國教育報;2008年
4 記者崔勁松;臺灣歷史文化教育將納入省中小學地方課程[N];光華時報;2008年
5 黃云剛;“三生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幸福生活[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續(xù)梅;讓教育懲戒釋放教育價值[N];中國教育報;2006年
7 孔企平(作者系《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shù)學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講授有教育價值的數(shù)學[N];文匯報;2002年
8 記者 李欣瑤 實習生 華夏;甘肅省開發(fā)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N];甘肅日報;2009年
9 江蘇省原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成尚榮;地方課程開發(fā)應注意的幾個問題[N];中國教育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陳素璧 實習生 劉宇潔;應增進人的幸福感且享用終生[N];珠海特區(qū)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孟凡麗;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課程開發(f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李紅婷;無根的社區(qū) 懸置的學校[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張濟洲;文化視野中的村落、學校與國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溫潤芳;社會變遷中山西鄉(xiāng)土教材的編纂與應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婁立志;論目前我國教育的主導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王儉;基于價值尊重與價值認同的教育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房林玉;作為場域存在的學校課程規(guī)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周貴禮;論當代教師思維方式變革[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何敏;教育時空問題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田道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黎文芳;實踐經(jīng)驗的教育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肖菊梅;論我國地方課程的開發(fā)[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寶璽;地方課程政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姜麗靜;地方課程芻論——對地方課程未來形態(tài)的文化學探索[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羅秋明;“言說”與“傾聽”的教育價值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寶樂日;內(nèi)蒙古地方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理論探討[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7 劉奎;支持生存教育的數(shù)字化游戲的分析與探討[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8 黃愛萍;論學校課程管理及其運行[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柳謙;論體驗的教育價值[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華道金;兒童自尊感的人格教育價值及其保護與培養(yǎng)[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2171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217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