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學論視野下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研究
本文關鍵詞:現代教學論視野下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從現代教學論的視角觀照丁有寬老師的“讀寫結合”教學,選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四處對丁老師“讀寫結合”教學這座“富礦”進行探析、開采、提煉,以期形成對“讀寫結合”教學經驗的理性認識并有益于當下的語文教學。主要內容如下:首先,從現代教學論的視角揭示語文教學目標本質,探討其分類,確定其核心;詳細分析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目標體系、課時教學目標,從中析出“讀寫結合”教學目標的實質與核心并概括、評議其教學目標設置及表述的特點。其次,從現代教學論之“以學的內容定教的內容”出發(fā),對語文教學內容、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并詳細闡述其確定依據,借助“讀寫結合”目標體系的指引和典型教例的分析,概觀和掃描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內容并作出評價。再次,運用現代教學論的學習過程觀觀照“讀寫結合”教學過程,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的視角對丁老師的幾種典型“讀寫結合”教學過程細細梳理,詳加分析,表明認識;并對教學過程進行總結和評價。然后,借助現代教學論分析“讀寫結合”教學所需條件;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丁老師提供了哪些外在條件——選用了哪些教學方法;并對其方法的合情(合乎學情)性、合理(合乎學理)性進行評析。最后,回顧、盤點本論題的研究“成果”,以期為一線教學帶來些許啟示或幫助;補充說明丁老師教學成功的根本原因;文末作出深刻反思,指出需要繼續(xù)努力的方向。總之,丁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等等,在現代教學論看來,其中的實質、理據、奧妙等等都是可以“言說”的,其意義并不抽象,其價值是可以推到前臺的。通過理論觀照和指引,我們不僅能看到“實踐”的“踐”(做了什么)又能看到“實踐”的“實”(實質何在)。通過實踐的“稀釋”和回應,我們也能看到理論的巨大魅力。
【關鍵詞】:現代教學論 丁有寬 讀寫結合 教學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623.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緒論10-19
- (一)研究緣起10-11
- (二)文獻綜述11-15
- 1.“讀寫結合”教學研究綜述11-13
- 2.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研究綜述13-15
- (三)現代教學論與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15-17
- 1.現代教學論的基本觀點15
- 2.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15-16
- 3.現代教學論與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的關系16-17
- (四)研究過程與方法17
- (五)研究價值與意義17-19
- 1.有利于深化對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的認識17
- 2.有利于借鑒和吸收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經驗17-18
- 3.有利于促進語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溝通18-19
- 一、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目標分析19-27
- (一)現代教學論的語文教學目標觀19-22
- 1.語文教學目標的本質19
- 2.語文教學目標的分類19-21
- 3.語文教學目標的核心21-22
- (二)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目標分析22-24
- 1.“讀寫結合”教學目標體系分析22-23
- 2.“讀寫結合”課時教學目標分析23-24
- (三)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目標設置和表述的特點24-26
- 1.教學目標設置方面24-25
- 2.教學目標陳述方面25-26
- 本章小結26-27
- 二、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內容分析27-39
- (一)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內容及其確定的依據27-32
- 1.現代教學論的語文教學內容觀27-28
- 2.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內容28
- 3.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內容確定的依據28-32
- (二)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內容分析32-38
- 1.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內容的構成32-37
- 2.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內容評價37-38
- 本章小結38-39
- 三、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過程分析39-51
- (一)現代教學論的“讀寫結合”學習過程觀39-42
- 1.閱讀過程39-41
- 2.寫作過程41
- 3.讀寫結合過程41-42
- (二)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過程解析42-48
- 1.閱讀、觀察、思考、表達一體化42-43
- 2.讀寫同步,,讀、仿、寫三步轉換43
- 3.讀寫結合五(六)步系列訓練43-44
- 4.單元分組導練44-46
- 5.精讀課文課堂教學過程46-48
- (三)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過程的特點48-50
- 1.“讀寫結合”教學全程體現兩大統(tǒng)一48-50
- 2.“讀寫結合”課時教學過程體現三大特點50
- 本章小結50-51
- 四、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方法分析51-61
- (一)現代教學論的“讀寫結合”學習條件觀51-53
- 1.閱讀理解的條件51-52
- 2.有效寫作的條件52-53
- 3.“讀寫結合”的條件53
- (二)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方法評析53-60
- 1.從各類語文知識學習的角度評析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方法53-57
- 2.從各項讀寫技能訓練的角度評析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方法57-60
- 本章小結60-61
- 五、回顧與展望61-67
- (一)關于讀寫結合61-62
- (二)關于語文教學62-65
- 1.語文教學目標方面62
- 2.語文教學內容方面62-63
- 3.語文教學過程方面63
- 4.語文教學方法方面63-65
- (三)必要的補充65
- (四)研究反思及展望65-67
- 參考文獻67-70
- 致謝70-72
- 附:本人在讀研期間發(fā)表科研論文及獲獎情況一覽表7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建安;論中國語言文字教學讀寫結合之演進[J];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2 張本奎;;如何把握讀寫結合的“點”[J];成才;2004年12期
3 李純德;;“讀寫結合”的教學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年11期
4 周雁翎;;立足課內 植根課外 讀寫結合[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年10期
5 劉曉燕;;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方法的新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年01期
6 李云珠;;讀寫結合,用好教材[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1年07期
7 李本友;;中美兩國讀寫結合路徑建構的比較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2年10期
8 劉云忠,任秀榮;讀寫結合中的讀、背、抄、寫[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5年05期
9 潘新;從素質教育的高度指導學生讀寫結合[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9年12期
10 張悅;;論中國語言文字教學讀寫結合之演進[J];青春歲月;2013年1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鐘明潔;;讀寫結合教學中觀察力的培養(yǎng)[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年
2 劉萍;;讀寫結合與講練結合之我見[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三卷)[C];2012年
3 章艷林;;關于一堂好的閱讀課的幾點思考[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語文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4 徐艷;;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中語文新課程讀寫結合實踐探究[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5 李r
本文編號:4083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40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