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杜威“教育無目的論”的文本依據辨析——兼論“教育目的”概念的擬人化使用問題
本文關鍵詞:解讀杜威“教育無目的論”的文本依據辨析——兼論“教育目的”概念的擬人化使用問題
【摘要】:當前解讀杜威"教育無目的論"依據的是《民主主義與教育》中的三段文本,均被譯為"目的"的兩個英文詞其實含義有別,所談的問題也有差異。其中兩個文本宜解讀為"教育無結局"或"發(fā)展無止境",另一個文本則針對教師在教育行動中的思維過程,指出"教育目的"概念的擬人化理解和使用對教育過程的危害,使教育者的行動變成機械的過程。更進一步,杜威針對教育者構思"目的"時常見的錯誤,為這一思維過程提出了幾個規(guī)范。深入解讀后一種"教育無目的論",可以給課程編制者和教師正確對待"預定教育目的"提供深刻的啟示。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教育目的 “教育無目的”論 約翰·杜威
【基金】: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國家重點學科基金資助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在教育學界,關于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多年來存在諸多解讀,簡單的解讀對這個論斷加以批判,認為杜威這個進步主義教育的代表主張放任兒童;復雜的解讀則深挖杜威提出這個論斷的“背景”,認為杜威是用激烈的言辭、錯誤的提法來表達自己關于教育目的的取向,并進一步分析他屬于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吳剛平;課程意識及其向課程行為的轉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17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家成;論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李國慶;;從實用主義德育理論到品格教育——美國道德教育理論的演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張秋嬋;;《安徽地域文化》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4 方黎;;體驗式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運用[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鄧俊超;郭禮智;;農村幼兒園混齡課程的構建[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31期
6 肖海平;鄧銀城;;新時期我國農村教育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2期
7 趙必華;建立教育目的導引機制初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8 張蕊;;淺析《泰勒原理》產生的背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9 韓久建;;課堂互動活動有效性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王開友;;概念教學及其數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建斌;;理解與表達:對凱利傳播儀式觀的解讀[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2 方曉東;;試論杜威的兒童發(fā)展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兆t,
本文編號:8828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8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