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在科舉文化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本文關鍵詞:楊慎在科舉文化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摘要】:作為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和著述最多的學者,楊慎識見博洽,影響深遠。仕途坎坷使他以著述為寄托,立德、立言。他謫戍云南35年,筆耕、講學不輟,促進了云、貴儒學文化的發(fā)展,留下了珍貴的科舉文獻,文化遺產惠及后人。作為儒學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者,他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針砭教育功利化、時文程式化之弊端,主張變革科舉選士標準,要求學人"通經"、"通古"與"知務"。其剛正不阿的品格與博學多識的才華,受到世人普遍崇敬。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關鍵詞】: 楊慎 狀元 科舉文化 地位與影響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guī)劃2010年教育學一般課題“中國近代大學通識教育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BAA100015)
【分類號】:G529;K248
【正文快照】: 在源遠流長的科舉文化史上,蜀人楊慎(1488-1559)因其杰出的學術成就和廣泛的文化影響而享譽久遠。他是明代二百七十余年間四川唯一的狀元!睹魇贰肪硪痪哦緜鬏d:“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彼拇裰V稱:“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升庵科第!雹贂r人將其名號與科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朝正;新都桂湖科舉文化闡釋[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2 劉海峰;;科舉制與儒學的傳承繁衍[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張亞群;;科舉制下通識教育傳統的演變及其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鄧淑嬌;;中美少數民族教育優(yōu)惠政策比較分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2 劉希偉;;科舉制的歷史合理性與合法性[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3 王新t@;;試論休閑[J];法制與社會;2011年17期
4 劉永生;;論明代儒家文化在貴州的傳播路徑[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5 崔佳穎;車宏生;;薦舉制度與考試制度在人才選拔中應用的比較研究——基于科舉考試興廢研究的啟示[J];比較管理;2012年01期
6 張希亮;;清代伊斯蘭宗教教育的發(fā)展[J];黑龍江史志;2011年09期
7 張曉冬;;薦館、定館、坐館:明清私塾教師的入職過程——以明清小說中的私塾教師為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1期
8 彭武麟;蘇永恒;;古代科舉制在邊疆民族地區(qū)的實踐與影響[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9 孫芳;;楊慎研究現狀及展望[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田心;;論明代廣西地區(qū)儒學教育的強化[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譚志松;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大學的使命[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鄭白玲;特與不特[D];西南大學;2008年
3 賈玲利;四川園林發(fā)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4 當增扎西;藏族觀音信仰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王善安;學前兒童維漢雙語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6 蔡麗紅;清末民初中國音樂教育轉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7 戴克良;清代滿語文及其歷史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8 肖瑋萍;中國近代大學外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研究[D];廈門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官文娟;明代建陽書坊的科考用書[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葛文紅;北宋科舉制度下的家族與家學[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楊光瑩;漢族居住區(qū)內回族學生的族群認同與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文娟;元代少數民族科舉政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孫芳;楊慎貶謫后的生存狀態(tài)及復雜心態(tài)[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海丹;元明詩經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7 毛信元;清代貴州榕江地區(qū)義學政策實施情況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8 薛荔立;王陽明教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9 程平生;清代京師八旗官學教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10 程莉莉;楊慎與西南地區(qū)地理學[D];西南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鄒建東;山水清音 平淡天真——翁同煝山水畫賞析[J];東南文化;2004年03期
2 秦學頎;從《五經正義》到《五經大全》──關于唐、明二代經學統一的比較[J];孔子研究;2002年01期
3 黃金來;論明代科舉制度對繪畫藝術的積極影響[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3年04期
4 汪耀楠;;古代注釋史初探(上)[J];文獻;1988年03期
5 李弘祺;;中國科舉考試及其近代解釋五論[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干春松;科舉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體[J];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朝正;新都桂湖科舉文化闡釋[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2 方剛;;誰是廣東最早的狀元[J];源流;2004年11期
3 木山;;朱狀元巷 記憶科舉文化的活化石[J];城鄉(xiāng)建設;2006年10期
4 李子廣,董義連;詩人總被狀元累 文天祥前期詩歌創(chuàng)作瑣談[J];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當歸;;開發(fā)西部文化的先行者——楊慎[J];中國西部;2011年03期
6 周臘生;明清狀元與明清小說[J];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01期
7 熊召政;;嘉靖與楊慎[J];同舟共進;2007年06期
8 穆藥;P鸕牢髂廈木俺ぁ釕饔朐頗仙偈褡錥J];大理學院學報;1992年Z1期
9 戴松岳;;錦字何由寄永昌——楊慎、黃峨的生死之戀[J];文學港;2006年03期
10 楊釗;;楊慎散曲“俊而葩”風格論[J];戲劇文學;2007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協狀元[A];昆劇《張協狀元》評論集[C];2003年
2 孫繼鼎;;徐州狀元李蟠和狀元府[A];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學術年會暨第二屆民族建筑(文物)保護與發(fā)展高峰論壇會議文件[C];2008年
3 武建勛;高樹棟;朱向前;王澤強;;用數值模擬研究砂和礫的剪切微觀特性[A];第十二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03年
4 許定安;;金榜題名與狀元文化[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桂棲鵬;;元代蒙古狀元拜住事跡考略[A];蒙古史研究(第五輯)[C];1997年
6 楊文新;;宋代狀元宰相梁克家述評[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陳名實;;閩西客家文武狀元考略[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8 孫道功;亢世勇;孫茂松;;基于標注語料庫的現代漢語單句句型句模的對應關系研究[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9 王勁;;狀元實業(yè)家、教育家與西部學子的師生情——張謇《送王生畢業(yè)歸天水》詩卷介紹[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10 王加森;;自信 成才 創(chuàng)新——班主任工作中自信心教育的研究與實踐[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王鵬飛;我市表彰“工人先鋒號”和“技術狀元”[N];咸陽日報;2009年
2 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讓“狀元文化”在新時期升華[N];黃山日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楊力葉;黃繼樹:古代桂林狀元的那些事兒[N];桂林日報;2010年
4 本報評論員 丁永勛;北大清華比“狀元”,競爭能否“高級”點[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5 首席記者 李迅;清代狀元續(xù)詩云髻山[N];韶關日報;2010年
6 通訊員 程玉波 任宇;一年“煉”成狀元站[N];中國石油報;2011年
7 宋紅梅 整理;兄弟狀元皆白頭梧桐雙鳳寫傳奇[N];南充日報;2011年
8 李傳璽;一網復一網,終有一網得[N];江淮時報;2006年
9 鐘輝;“雙重利益定位”成就三全狀元餃[N];中國現代企業(yè)報;2009年
10 首席記者 田暢;在西藏日喀則教出理科狀元[N];鞍山日報 ;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焱煒;明清蘇州狀元文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胡海義;科舉文化與明清小說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3 郭作飛;《張協狀元》詞匯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4 楊釗;楊慎研究——以文學為中心[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5 郭素紅;明代經學的發(fā)展[D];山東大學;2008年
6 解國旺;明代古詩選本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7 宏英;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年
8 劉麗華;元明雜劇文人形象與劇作家心態(tài)變遷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榮花;牡丹、芍藥切花貯藏保鮮及其生理基礎的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年
10 杜成慧;金元時期渾源劉氏家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戚紅斌;楊慎謫滇及其對云南文化的貢獻[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魯芳;楊慎與《丹鉛馀錄》[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勤合;楊慎丹鉛諸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4 韓文進;楊慎貶謫詞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孫芳;楊慎貶謫后的生存狀態(tài)及復雜心態(tài)[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6 郭瓊霞;楊慎散文研究初探[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7 張笑雷;楊慎詞曲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8 張福洪;楊慎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9 劉艷;楊慎詩學與明代中期文學復古思潮[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郭艷紅;楊慎《升庵集》箋校與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8615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6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