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科類大學教學模式與啟示
本文關鍵詞:德國工科類大學教學模式與啟示
【摘要】:德國的大學模式分為柏林大學模式(或者叫做德國研究型大學模式)和柏林工業(yè)大學模式(或者叫做德國工科大學模式)。工科類高校辦學思想的顯著特征是:緊密的產學結合,注重學生個人素質與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究有機結合,政府、社會和學校形成有機整體。其辦學模式和思想對我們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
【作者單位】: 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
【關鍵詞】: 洪堡主義 德國工科大學 教學模式 課程設置
【分類號】:G551.6
【正文快照】: 一、引言筆者于2012年下半年赴德國學習進修,期間對德國工科類大學的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yǎng)體系進行了研究與整理,在這里與大家分享。德國的大學模式分為柏林大學模式(或者叫做德國研究型大學模式)和柏林工業(yè)大學模式(或者叫做德國工科大學模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開始研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菊;;中外合作辦學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及對策[J];才智;2010年02期
2 劉芳;;中俄聯(lián)合辦學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原則探析[J];教育探索;2006年08期
3 李薇華;"打包教學"初探[J];天津電大學報;2004年03期
4 張婕;徐武;;基于綜合型教學模式的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5 杜蕓蕓;袁媛;;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yè)的計算機教學研究[J];科技信息;2008年27期
6 劉珍珍;后現(xiàn)代思想: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新思路[J];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2期
7 張愛平;陳繼明;蒲和平;劉彬;;高校教育技術培訓模式的研究與應用[J];甘肅科技;2008年04期
8 王穎;張杰;;教師職前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9 劉忠_";;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初探[J];中學語文;2011年03期
10 湯■民;目標教學教學模式的理論探討和教學實踐[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199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淑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思考[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聶榮華;;推行新型“雙主”模式,推進教育創(chuàng)新[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 溫照方;姜明;;在新的教學模式下體現(xiàn)教師主導地位的探討[A];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4 王同訓;;農村中學信息技術課協(xié)作研究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5 高茅;楊亞萍;彭濤;;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合作式教學模式的探索[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唐躍平;唐清安;;網(wǎng)絡教學對高等學校教育職能的改變與影響[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7 周志軍;李志剛;;關于網(wǎng)絡課程教學模式與策略的思考[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8 張明凱;;淺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9 鄭鋒;;淺談網(wǎng)絡時代的教育與教師素質提高[A];山東省遠程教育學會第七屆遠程教育優(yōu)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集[C];2006年
10 張傳林;;開放教育數(shù)學教學模式的探討[A];山東省遠程教育學會第七屆遠程教育優(yōu)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玉明 王志強;制約農村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思考[N];開封日報;2007年
2 陜西省戶縣第一中學 馮繼斌邋王芳晨;信息技術用于教學的基本模式[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7年
3 通訊員 陳永剛 楊娟;巴楚 打造“雙語”教學系統(tǒng)工程[N];新疆日報(漢);2005年
4 靜海瀛海學校;構建“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促進課堂教學和諧高效[N];天津教育報;2010年
5 江都市國際學校 徐德培;建設高效課堂的三個基本點[N];江蘇教育報;2009年
6 通訊員姜俊義;土左旗推行“三語”教學模式 推動民族文化發(fā)展[N];呼和浩特日報(漢);2010年
7 臨沂師范學院 徐玉如;構建精品課程動態(tài)教學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8年
8 記者 劉佳;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快樂[N];黃石日報;2009年
9 江蘇省灌南縣教育中心 周如俊;究竟哪些管理“泥潭”在阻礙學校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7年
10 記者 孟曉明 通訊員 魏禮青;未來五年:實現(xiàn)民漢合校“雙語”教學[N];吐魯番報(漢);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耀中;英國學校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孫衛(wèi)國;數(shù)字化聚合環(huán)境中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陳家剛;認知學徒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司成勇;從“學答”走向“學問”[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彭成;數(shù)字化教學游戲的概念、模型與開發(fā)技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薛小麗;西方近現(xiàn)代興趣教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7 李曙婷;適應素質教育的小學校建筑空間及環(huán)境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年
8 胡澤民;“學習用戶”理念下遠程高等教育教學運行模式研究[D];廈門大學;2005年
9 劉強;基于樣式的教學設計方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李君麗;發(fā)展性教學評價技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倪俊超;促進科學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職前與職后一體化課程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劉雷;以問題為基礎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3 趙麗;銀川市中職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楊先花;教學模式建構中的審美精神追求[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胡海燕;基于就業(yè)能力調查的教育技術專業(yè)課程設置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洪希;教師職前教育課程設置的中英比較[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向麗;中職信息技術課程中開展任務驅動式教學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8 孔艷;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整合與重構[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9 黃華升;基于概念圖技術的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劉峰;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模式的構建及應用[D];吉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5377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3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