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羞怯、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的關系
本文關鍵詞:初中生羞怯、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羞怯是社會交往中的一種消極反應,這種反應伴隨著沮喪的情緒,能夠影響個體對行為的參與程度和對人生目標的追求欲望。自我表露則是個體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展示自我,分享個人私密信息的過程。自我表露對于個體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有一定的影響。而社會適應是指個體接受現(xiàn)存的社會生活方式、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的過程。羞怯和自我表露一直是很多心理和教育研究者比較關注的課題,兩者對于青少年的社會適應究竟是否有影響,影響多大,是很多心理研究者思考的問題。 初中階段的學生生理和心理上都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能夠有效地幫助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有的放矢的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隨著對學生了解的深入,我們發(fā)現(xiàn)羞怯、自我表露和社會適應三種不同的心理特征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同程度的作用。目前,初中生這三種心理特征的現(xiàn)狀是怎樣的,三者的相互關系如何,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 本研究以青島市421名初中生為研究對象,采用《青少年害羞量表》、《青少年與同伴自我表露問卷》和《中學生社會適應量表》進行研究,,旨在比較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初中生在害羞、自我表露和社會適應上的差異,通過相關分析,探索初中生羞怯和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1、社會適應方面,初中男女生在合宜行為、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上存在顯著差異,女生得分普遍高于男生;初中三個年級在各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初一學生在合宜行為、自我肯定、學業(yè)適應和師生關系四個維度中的得分顯著高于其它年級;初二學生在同學關系維度中的得分顯著高于其它年級。 2、羞怯方面,初中男生在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女生,比女生有著更高的羞怯水平,其中初中男女生在自我限制和尋求贊成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三個年級在自我限制、異性關注、尋求贊成維度上差異顯著,表現(xiàn)的自我限制維度上,初三得分最高,初一最低;異性關注和尋求贊成維度,都是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 3、自我表露方面,初中男女生在興趣愛好、學校經(jīng)歷、觀點態(tài)度、身體發(fā)育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但三個年級差異不顯著。 4、初中生的羞怯與社會適應呈顯著負相關;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部分維度呈正相關,部分維度呈負相關;羞怯與自我表露呈負相關,羞怯程度越高,自我表露程度越低。 5、初中生自我表露在羞怯和社會適應行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關鍵詞】:初中生 羞怯 自我表露 社會適應 關系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444
【目錄】:
- 論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1.文獻綜述10-17
- 1.1 羞怯10-12
- 1.1.1 羞怯的概念10
- 1.1.2 羞怯的特點10
- 1.1.3 國內(nèi)外羞怯研究現(xiàn)狀10-12
- 1.1.3.1 國外羞怯研究10-11
- 1.1.3.1.1 羞怯與社會適應10-11
- 1.1.3.1.2 羞怯與年齡11
- 1.1.3.1.3 羞怯與心理與行為11
- 1.1.3.2 國內(nèi)羞怯的研究11-12
- 1.1.3.2.1 羞怯與體育活動11
- 1.1.3.2.2 大學生與羞怯的相關研究11
- 1.1.3.2.3 羞怯與網(wǎng)絡使用11-12
- 1.1.3.3 關于羞怯的跨文化比較研究12
- 1.2 自我表露12-14
- 1.2.1 概念12
- 1.2.2 國內(nèi)外自我表露研究現(xiàn)狀12-14
- 1.2.2.1 自我表露的性別差異研究13
- 1.2.2.2 自我表露目標人的相關研究13
- 1.2.2.3 自我表露的發(fā)展研究13-14
- 1.3 社會適應14-16
- 1.3.1 概念14-15
- 1.3.2 社會適應的研究現(xiàn)狀15-16
- 1.3.2.1 國內(nèi)的相關研究15-16
- 1.3.2.1.1 社會適應的年級、性別差異研究15
- 1.3.2.1.2 社會適應與主觀幸福感15
- 1.3.2.1.3 社會適應的影響因素研究15
- 1.3.2.1.4 社會適應量表的編制15-16
- 1.3.2.2 國外的相關研究16
- 1.3.2.2.1 研究內(nèi)容和維度16
- 1.3.2.2.2 研究工具和方法16
- 1.4 初中生羞怯、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16-17
- 2.問題提出與研究假設17-19
- 2.1 問題提出17
- 2.2 研究意義17-18
- 2.2.1 理論意義17-18
- 2.2.2 實踐意義18
- 2.3 研究假設18-19
- 3.研究過程19-27
- 3.1 研究對象19
- 3.2 研究工具19-20
- 3.2.1 羞怯測量問卷19
- 3.2.2 自我表露問卷19
- 3.2.3 社會適應量表19-20
- 3.2.4 數(shù)據(jù)處理20
- 3.3 結(jié)果與分析20-27
- 3.3.1 初中生社會適應基本情況20-21
- 3.3.1.1 初中生社會適應性別差異20-21
- 3.3.1.2 初中生社會適應年級差異21
- 3.3.2 初中生羞怯狀況21-22
- 3.3.2.1 初中男女生羞怯差異21
- 3.3.2.2 初中生羞怯的年級差異21-22
- 3.3.3 初中生自我表露研究22
- 3.3.3.1 初中生自我表露的性別差異研究22
- 3.3.3.2 初中生自我表露的年級差異22
- 3.3.4 初中生羞怯與社會適應的相關分析22-24
- 3.3.5 初中生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相關分析24-25
- 3.3.6 初中生羞怯與自我表露相關分析25
- 3.3.7 自我表露對羞怯和社會行為間關系的中介作用25-27
- 4.討論27-30
- 4.1 初中生社會適應狀況27-28
- 4.1.1 初中生社會適應總體狀況27
- 4.1.2 初中生社會適應行為的性別特征27
- 4.1.3 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的年級特征27-28
- 4.2 初中生羞怯行為狀況28
- 4.2.1 初中生羞怯行為的性別差異28
- 4.2.2 初中生羞怯行為的年級差異28
- 4.3 初中生自我表露狀況28-29
- 4.3.1 初中生自我表露程度在目標人上的差異28
- 4.3.2 自我表露的性別與年級差異28-29
- 4.4 初中生羞怯與社會適應的相關分析29
- 4.5 初中生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的相關分析29
- 4.6 初中生自我表露與羞怯的相關分析29
- 4.7 自我表露對羞怯和社會適應行為間關系的中介作用29-30
- 4.8 研究不足與展望30
- 5.結(jié)論30
- 6.對教育教學的建議30-32
- 參考文獻32-37
- 附錄37-39
- 致謝3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熊莉;王慧娟;;咨詢師的自我表露[J];科教文匯(上半月);2006年12期
2 應真;;自我表露在社區(qū)矯正中的運用[J];社會工作上半月(實務);2008年07期
3 詹恂;彭娟;;SNS用戶自我表露特征調(diào)查[J];新聞界;2010年06期
4 鐘明;若干心理現(xiàn)象對教育的啟示[J];教書育人;2002年24期
5 黃潔華;人本主義方法及其健康人格研究綜述[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9年02期
6 王成;從評價歷史看學生思想的自我表露——試論課堂討論的思想價值[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年07期
7 常保瑞;王麗佩;;運用自我表露技術改善高中生人際關系的個案報告[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8 蘇炫;;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學生的自我表露與師生關系促進[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8年01期
9 馮佩佩;;淺談教師的自我表露[J];成功(教育);2009年11期
10 邱莉;秦月紅;陳會昌;;個體的自我表露及其臨床意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熹;徐曉杰;冒然;;社會化網(wǎng)絡下的自我表露:風險效用決策模型[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信息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2 李林英;;自我表露——心理咨詢中的重要因素[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化研究——第八屆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3 蔣索;盧娟;;大學生與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4 程燕;;網(wǎng)戀與非網(wǎng)戀大學生自我表露、情感體驗對比調(diào)查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英春;何姍姍;鄒泓;;初中生的友誼行為與人格的關系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蔣索;鄒泓;;青少年與同伴自我表露的發(fā)展特點[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孫雅娜;王濱;羅偉;張改葉;李志海;;咨詢深度問卷的編制以及其與人際信任、自我表露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韓笑;姚本先;;大學生自我表露、社會支持及其關系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段文婷;;心理咨詢師的自我表露:一項頗受爭議的咨詢技巧[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楊阿麗;方曉義;;父母沖突、兒童的認知評價和應對風格及其與兒童社會適應的關系[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興祥;教師談話應注意的方式[N];黔西南日報;2008年
2 彭薇;超六成初中生參加補課[N];解放日報;2007年
3 上高中學 陳清英;提高初中生英語聽力水平[N];宜春日報;2008年
4 記者 龍超凡;千名初中生無學籍事件得到解決[N];中國教育報;2009年
5 汪文漢;初中生為何慘死在車輪下[N];人民法院報;2003年
6 湖北省南漳縣政協(xié) 李傳友;2104名初中生為何輟學了[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7 新華社記者 華衛(wèi)列;一位初中生的困惑[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8 記者 胡孫華 通訊員 鄒永寧;10.5萬初中生明日中考[N];長江日報;2007年
9 ;劉寶敬:從初中生到高級技師[N];工人日報;2000年
10 睢縣第一實驗學校 劉藝華;如何培養(yǎng)初中生的寫作興趣[N];學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英敏;初中生羞怯的結(jié)構、特點及遺傳與環(huán)境的影響作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趙紅霞;影響初中生學業(yè)成績差異的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郝志紅;尋求專業(yè)性心理幫助的預測模型與干預實驗[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4 王美萍;親子關系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聯(lián)系:遺傳與環(huán)境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暴占光;初中生外在學習動機內(nèi)化的實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聶真新;論身體與體育教育[D];北京體育大學;2012年
7 陳建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結(jié)構、機制與功能[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8 陸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聯(lián)結(jié)性的發(fā)展及其與社會適應的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趙麗麗;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會適應和社會支持研究[D];上海大學;2008年
10 劉志宏;初中生校園壓力因果模型建構與壓力疏導團體輔導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穆諾;初中生羞怯、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韓雪芬;初中生自尊、自我表露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艷芳;離異母親自我表露特點及其與中學生社會適應的關系[D];河南大學;2010年
4 郭利娟;高中生對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與心理壓力的關系[D];河南大學;2011年
5 馮佩佩;教師自我有露與學生課程興趣、溝通動機的關系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6 康菁菁;小學教師自我表露調(diào)查及成因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于明璐;大學生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自我表露的量表編制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雪潔;人際信任在高中生歸因方式和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黃李明;微博用戶自我表露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10 于少萍;高職生自我表露、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初中生羞怯、自我表露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74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7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