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學習臨場感與網絡學習行為的相關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07 20:04
在網絡技術不斷普及和國家信息化教育政策導向的社會背景下,各大高校不斷加大數字化資源建設的力度,使得大學生網絡學習資源極大地豐富。但是研究結果表明,當前大學生網絡學習效果差強人意,關于提升大學生網絡學習效果的研究備受關注。目前國內外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發(fā)現(xiàn),網絡學習效果與學習者的臨場感體驗息息相關。因此,在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從人與人、人與媒體環(huán)境兩個方面研究大學生網絡學習臨場感的現(xiàn)狀及其與網絡學習行為之間的關系,為今后網絡學習效果的研究與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提供理論依據。通過整理和研讀國內外關于網絡學習臨場感的相關文獻,深化了對網絡學習者臨場感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對網絡學習臨場感的實證研究,具體開展了以下幾項工作:(1)通過研讀國內外關于網絡學習下臨場感的研究成果發(fā)現(xiàn),臨場感對網絡學習效果有影響,而國內關于網絡情境下臨場感的研究還不是很豐富。以此為基礎,筆者確立了研究主題。(2)通過借鑒國內外關于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下臨場感的研究成果,歸納總結出測量網絡學習臨場感的四個維度,即語意表達、情感體驗、技術環(huán)境、控制力。以維度為核心進行了問卷編輯工作。(3)在各大高校網絡資源極大豐富的背景下,...
【文章來源】:遼寧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所示,基本符合正態(tài)分
表 3-1 有效樣本的分布情況Tab.3-1 Distribution of effective samples性別 年級 家庭所在地 女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農村 縣鎮(zhèn) 城 728 244 437 405 265 414 320 6% 53.9% 18.1% 32.3% 30.0% 19.6% 30.6% 23.7% 45調查數據,網絡臨場感樣本總體的最小值 Min=18,最大值 Max=72,69,均值(M=63.0238)大于理論均值(45),說明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且個體差異較大。網絡臨場感數據的 Q-Q 分布如圖 3-1 所示,基本符合本研究的抽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Fig.5-1Relations Plot of Sense of presence of online learningand online learning actions學生網絡學習臨場感對網絡學習行為的預測分析場感各層面與“行為交互”層面的預測分析表 5-4 所示,臨場感的四個層面對網絡學習行為中“行為交互”的回歸水平,說明“語意表達”“情感體驗”“技術環(huán)境”“控制力”都可以交互”。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及其控制研究[J]. 張德成. 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 2011(04)
[2]社會臨場理論的三個內生性問題[J]. 王天嬌. 國際新聞界. 2011(06)
[3]網絡教育課程論壇的社會性存在個案研究[J]. 楊素娟. 中國電化教育. 2010(11)
[4]虛擬現(xiàn)實情境內臨場感的結構、影響因素與特征[J]. 王廣新,劉興波. 中國電化教育. 2010(11)
[5]改善大學生網絡學習低效現(xiàn)象策略分析[J]. 郭晶,馮文全. 文教資料. 2010(31)
[6]網絡學習情境中社會臨場感研究回溯[J]. 王廣新,宮淑紅. 開放教育研究. 2010(05)
[7]網絡學習者學習行為的研究狀況及分析[J]. 孫革.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0(15)
[8]大學生網絡學習情況調查研究[J]. 姚巧紅,王健,李玉斌,李雁云. 電化教育研究. 2010(07)
[9]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社會臨場感研究初探[J]. 何苗,程坤,郭允建. 中國電化教育. 2010(01)
[10]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調查——以湖南科技學院大學生為例[J]. 高丹.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9(12)
碩士論文
[1]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社會存在感的影響因素研究[D]. 李肖鋒.吉林大學 2011
[2]網上社區(qū)學員社會臨場感研究[D]. 程坤.首都師范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328450
【文章來源】:遼寧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所示,基本符合正態(tài)分
表 3-1 有效樣本的分布情況Tab.3-1 Distribution of effective samples性別 年級 家庭所在地 女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農村 縣鎮(zhèn) 城 728 244 437 405 265 414 320 6% 53.9% 18.1% 32.3% 30.0% 19.6% 30.6% 23.7% 45調查數據,網絡臨場感樣本總體的最小值 Min=18,最大值 Max=72,69,均值(M=63.0238)大于理論均值(45),說明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且個體差異較大。網絡臨場感數據的 Q-Q 分布如圖 3-1 所示,基本符合本研究的抽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Fig.5-1Relations Plot of Sense of presence of online learningand online learning actions學生網絡學習臨場感對網絡學習行為的預測分析場感各層面與“行為交互”層面的預測分析表 5-4 所示,臨場感的四個層面對網絡學習行為中“行為交互”的回歸水平,說明“語意表達”“情感體驗”“技術環(huán)境”“控制力”都可以交互”。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及其控制研究[J]. 張德成. 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 2011(04)
[2]社會臨場理論的三個內生性問題[J]. 王天嬌. 國際新聞界. 2011(06)
[3]網絡教育課程論壇的社會性存在個案研究[J]. 楊素娟. 中國電化教育. 2010(11)
[4]虛擬現(xiàn)實情境內臨場感的結構、影響因素與特征[J]. 王廣新,劉興波. 中國電化教育. 2010(11)
[5]改善大學生網絡學習低效現(xiàn)象策略分析[J]. 郭晶,馮文全. 文教資料. 2010(31)
[6]網絡學習情境中社會臨場感研究回溯[J]. 王廣新,宮淑紅. 開放教育研究. 2010(05)
[7]網絡學習者學習行為的研究狀況及分析[J]. 孫革.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0(15)
[8]大學生網絡學習情況調查研究[J]. 姚巧紅,王健,李玉斌,李雁云. 電化教育研究. 2010(07)
[9]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社會臨場感研究初探[J]. 何苗,程坤,郭允建. 中國電化教育. 2010(01)
[10]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調查——以湖南科技學院大學生為例[J]. 高丹.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9(12)
碩士論文
[1]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社會存在感的影響因素研究[D]. 李肖鋒.吉林大學 2011
[2]網上社區(qū)學員社會臨場感研究[D]. 程坤.首都師范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3284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328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