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教學本體進路及閾限
發(fā)布時間:2021-07-04 15:38
信息技術與教學已然相互"浸沒",信息技術日益成為教學存在之根據(jù)。基于特定"本體"詮釋功能和反饋機制,信息技術應用得以突破傳統(tǒng)教學認識論邏輯話語體系,不再局限于教學功能延伸,而演變?yōu)榻虒W理念和教學價值革命。信息技術的教學本體進路,集中體現(xiàn)為教學過程中各類技術性應用和對教學主體各類踐行過程的指示性界定。信息技術的教學本體閾限,既表現(xiàn)在教學主導性特質的歷時性轉變、更替過程中,又體現(xiàn)在"技術"與"育人"必然面對的共時性沖突與對立過程中。
【文章來源】:教育研究與實驗. 2018,(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5 頁
【文章目錄】:
一、信息技術對本體的拓展
二、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本體
三、信息技術的教學本體進路
四、信息技術的教學本體閾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視覺文化傳播:對一種文化形態(tài)和傳播理念的詮釋[J]. 孟建. 現(xiàn)代傳播. 2002(03)
[2]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中)[J].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1997(04)
本文編號:3265059
【文章來源】:教育研究與實驗. 2018,(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5 頁
【文章目錄】:
一、信息技術對本體的拓展
二、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本體
三、信息技術的教學本體進路
四、信息技術的教學本體閾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視覺文化傳播:對一種文化形態(tài)和傳播理念的詮釋[J]. 孟建. 現(xiàn)代傳播. 2002(03)
[2]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中)[J].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1997(04)
本文編號:32650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26505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