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公共”建構:基于公民教育的反思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周義程;;公共利益、公共事務和公共事業(yè)的概念界說[J];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2 袁祖社;;“公共性”的價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婷;經(jīng)濟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J];安徽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2 吳先伍;理性與情感:亞里士多德與孟子倫理思想的差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李佑新;現(xiàn)代性問題與中國現(xiàn)代性的建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4 王婷;社會公正和新型公共領域的建構[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5 黃壽松;;馬克思對近代西方人權觀的祛魅及其理論旨趣[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6 沈文欽;;何謂“為學術而學術”——純學術觀的類型學考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1期
7 廖申白;私人交往與公共交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劉寶存;;理性主義與功利主義大學理念的沖突與融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廖申白;;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轉變:兩個世紀的主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10 葉東惠;;回歸、提升、創(chuàng)新——從倫理層面構建“和諧體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孫五三;;批評報道作為治理技術——市場轉型期媒介的政治-社會運作機制[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2 郭尚興;;漢英文化類辭典編纂要端舉論——以《漢英中國哲學辭典》為例[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3 張愛華;張有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汪鳳炎;;“德”的含義及其對當代中國德育的啟示[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5 周菲;;當代歐美公共哲學研究述評[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6 韓升;謝麗威;;中國的現(xiàn)代性啟蒙:在傳統(tǒng)倫理社會和現(xiàn)代市民社會之間[A];第四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唐勇;;共識規(guī)劃——通往和諧社會之路[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張愛華;張有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德全英;民族區(qū)域自治權[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劉陸天;中國現(xiàn)代化中的政府與政治發(fā)展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張金梅;幼兒園戲劇綜合活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5 王寶蒞;斷了線的等價交換?!——合同的倫理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6 白華山;工商界·市政府·市黨部[D];復旦大學;2003年
7 胡位鈞;現(xiàn)代國家中的政治溝通[D];復旦大學;2003年
8 趙永紅;服務選區(qū)與代表國家[D];復旦大學;2003年
9 葉信治;提高大學課程實踐自覺性的哲學探討[D];廈門大學;2003年
10 熊在高;當代境遇中的價值論研究與現(xiàn)代性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良杰;個人與歷史——十七年長篇小說一個角度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2 易小斌;后殖民理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論建設[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盧山冰;網(wǎng)絡、網(wǎng)絡主體與網(wǎng)絡外部性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4 祝影;文化視野中的城鄉(xiāng)發(fā)展觀[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5 馬路陽;現(xiàn)代城市公共空間系統(tǒng)研究[D];鄭州大學;2002年
6 張攀;網(wǎng)絡時代的文學[D];蘇州大學;2002年
7 佘俊臣;論懲罰性法律責任的合理性[D];蘇州大學;2002年
8 張宏輝;道與邏各斯:文化異質及其現(xiàn)代性與詩性闡釋[D];四川大學;2002年
9 于柏華;構建中國的法治本土化根基[D];黑龍江大學;2002年
10 張等菊;道德教育:生態(tài)學視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論證[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胡建淼,邢益精;公共利益概念透析[J];法學;2004年10期
2 金生,
本文編號:25843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58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