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教育思想傳播及其研究
[Abstract]:Hundred years Wang Chuanshan education thought spread has experienced two big stages. Wang Chuanshan's educational thought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Wang Chuanshan's educational thought. People studied and studied Wang Chuanshan's educational thought not consciously, and the forms of its influence were varied: Wang Chuanshan's religious temple, running Chuanshan Academy, imitating Chuanshan's historical theory and so on;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Wang Chuanshan's educational thought is the stage of consciously studying Wang Chuanshan's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his period, the papers on Wang Chuanshan's educational thought are very rich and have formed an upsurge. However, this kind of research still has the flaw: simply applies the mainstream theory, mostly is the label type inspection.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Wang Chuanshan's educational thought should be as follows: first, studying Wang Chuanshan's educational theory; second, studying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the study of nature; third, studying Wang Chuanshan's own teaching practice.
【作者單位】: 衡陽師范學院中文系;湖南省王船山研究基地;
【分類號】:B24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張叢林,張向奎;王夫之進步教育觀論略[J];安徽史學;2003年06期
2 邱椿;王夫之論學習法和教學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61年04期
3 熊呂茂,楊錚錚;論王夫之的教育哲學思想[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強;;“主賓之辨”與朱熹的認識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喬紅茹;;王夫之人性論思想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3 張學智;王夫之的格物知性與由性生知[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常清;;論理學范疇的文脈演進與式微[J];北方論叢;2011年02期
5 姚愛斌;;王夫之《詩·小雅·采薇》評語的癥候式解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6 顏文強;;“象數(shù)”與“義理”體用關(guān)系辨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7期
7 杜運輝;徐平;;王夫之人生哲學探析[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05期
8 劉鐵山;;比肩孔夫子,紛紜論船山——20世紀中期船山研究述評[J];船山學刊;2008年01期
9 魏長龍;;楊昌濟德性倫理觀及對青年毛澤東等一代人的影響[J];船山學刊;2008年02期
10 金銀潤;;對孟子“浩然之氣”的一種解讀[J];船山學刊;2009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聰;;試論楊昌濟的身體觀及對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的啟蒙[A];教育領(lǐng)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2 戴建兵;;毛澤東軍事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兵法[A];毛澤東與中國歷史文化[C];1993年
3 吳培德;;《中庸》之倫理觀[A];孔學研究(第八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八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曹美娜;;論“器”[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shè):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5 招祥麒;;王夫之《春秋稗疏》研究[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6 萬光軍;;儒墨天命觀的分梳與互動[A];《與孔子對話——儒家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廟第四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李永春;;從“理想”到現(xiàn)實:毛澤東創(chuàng)辦湖南自修大學的幾個問題[A];毛澤東研究總第1輯2006年第1輯[C];2006年
8 李永春;;從“理想”到現(xiàn)實:毛澤東創(chuàng)辦湖南自修大學的幾個問題[A];毛澤東與20世紀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上)[C];2006年
9 李佑新;;毛澤東實踐哲學論要[A];毛澤東研究總第3輯2008年第1輯[C];2008年
10 李佑新;陳龍;;毛澤東的實事求是與湘學的經(jīng)世務(wù)實傳統(tǒng)[A];毛澤東研究總第3輯2008年第1輯[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2 敖福軍;梁啟超民族國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儲著炎;晚明戲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孫欽香;天道、人道、王道[D];復旦大學;2011年
5 李永泉;《兒女英雄傳》考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6 伍永忠;康有為美學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7 孫景強;外部解構(gòu)—獨白或?qū)υ抂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雷震;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邏輯[D];黑龍江大學;2011年
9 吳增禮;清初江南遺民生存境況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10 何明星;《管錐編》詮釋方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衛(wèi)足華;我國銀行保險發(fā)展中誠信缺失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惠娟;晚清湘軍的“三緣”特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傳濤;近現(xiàn)代中國仁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韓毅勇;蔡尚思學術(shù)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力澎;試論“中國哲學的史”與“在中國的哲學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姍姍;柳宗元國家學說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溫躍俊;儒家忠恕思想和全球倫理[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1年
8 宋任命;中庸探析[D];河南大學;2011年
9 王子超;郭嵩燾經(jīng)世致用思想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10 陸暢;“良知”的演進[D];南京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鑒;;王船山先生學案[J];船山學刊;1936年01期
2 中言;;紀念王船山學術(shù)討論會討論的問題[J];江漢論壇;1962年12期
3 曾祥虎;;論王船山對農(nóng)民起義的看法和態(tài)度[J];船山學刊;1987年01期
4 羅光;;王船山周易大象解的意義[J];船山學刊;1993年02期
5 吳遠;王船山理欲觀及其哲學基礎(chǔ)探析[J];船山學刊;1995年02期
6 陳峗;個體性與公共性:王船山理性概念的雙重向度[J];學海;2002年05期
7 魯林;王船山神范疇析略[J];人文雜志;1985年01期
8 陸復初;;就《王船山學案》答青年朋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01期
9 肖起來;論王船山道德修養(yǎng)思想[J];船山學刊;1991年00期
10 宋元強;;王船山儒士觀初探[J];船山學刊;199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彭傳華;;“豈得以舜之所以事瞽瞍者事君乎?”——論王船山對孝的倫理政治化的批判[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任美衡;;近十年王船山研究概觀及反思[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學研討會船山研究論文集[C];2008年
3 彭大成;;站在世界哲理思維最高峰的船山哲學思想[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學研討會船山研究論文集[C];2008年
4 李佩樺;徐孫銘;;王船山“轉(zhuǎn)識成智”論及其特色[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學研討會船山研究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全國政協(xié)委員 張開遜;我們今天傳播什么?[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2 記者新蘭 通訊員田智;相互貫通的本體論與歷史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孟祥才;論儒學在先秦兩漢時期的傳播[N];光明日報;2002年
4 深圳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 王立新 教授;心靈生態(tài)決定人類未來[N];天津日報;2011年
5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吳根友;“合而觀之,求其會通”[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柏泉;求索于天地間[N];人民日報;2003年
7 黃楠森;從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再版談起[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劉梁劍;際:對王船山的形而上學闡明[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蘇曉晗;船山易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3 陳,
本文編號:22047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204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