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師素質理論研究述評
本文選題:教師素質 + 理論研究 ; 參考:《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04期
【摘要】:教師素質的概念界定和要素結構研究是我國教師素質理論研究的兩個核心內容;跉v史的視角和文獻的梳理發(fā)現(xiàn),我國學者提出了"心理學視角下"以及"職業(yè)質量說"、"基本條件說"、"綜合要素說"、"質量涵義說"等五種代表性的教師素質概念,在教師素質要素結構的劃分上則呈現(xiàn)出結構拆解取向、結構整合取向和多元視角取向三種趨勢。
[Abstract]: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quality and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elements are the two core contents 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eachers' quality in China.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literature review, Chinese scholars put forward five representative concepts of teachers' quality, such as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vocational quality theory", "basic condition theory", "comprehensive factor theory" and "quality meaning theory". In the division of teachers' quality elements, there are three trends: structural disassembly, structural integration and multi-angle of view.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分類號】:G451.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桂香;王永;;諾丁斯“關心”理論對教師素質的要求[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年08期
2 李榮新;素質教育與教師素質[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3 方曙光;;試論后現(xiàn)代主義教學觀下教師素質的建構[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4 唐松林,徐厚道;教師素質的實然分析與應然探討[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5 謝安邦;朱宇波;;教師素質的范疇和結構探析[J];教師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6 陳云英,張福成,陳平;我省中學教師素質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01期
7 韓吉珍;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素質的要求[J];教學與管理;2003年18期
8 喻夢林;;教師素質若干特征的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6年05期
9 汪波;教師素質結構主要因素的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04期
10 張焰;;教師素質研究范式及其發(fā)展趨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世東;教師專業(yè)化的困惑及其對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金程;高校體育人力資源管理創(chuàng)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3 章云珠;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學行為的優(yōu)化策略[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4 黃興帥;提高教師素質 適應創(chuàng)新教育[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5 吳玲,郭孝文;論教師專業(yè)化的拓展與推進策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6 李廷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教師道德[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俞晨;;護理教師素質的完善和提高在護理教學中的探討[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8 李Oz寧;提高教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J];安康師專學報;1997年01期
9 謝幼春,黃安泉;論新世紀體育教師的素質[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張麗君;體育的功能與實現(xiàn)途徑[J];鞍山鋼鐵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史青;;基于勝任特征的高校體育教師能力結構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華東卷)[C];2012年
2 肖健;;普通話分組合作學習法的研究——以貴陽幼師普通話口語教學為例[A];第四屆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焦緒良;;名校的構成要素、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分析[A];山西省行為科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選集(1999-2003年度)[C];2003年
4 劉奉越;李曉佳;;基于專業(yè)發(fā)展的編輯敘事研究[A];2008年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張學強;;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質與民族地區(qū)教師的文化品性[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王江雁;時蘭春;仇艷光;孫芳;;“目中有人”的關懷教育在醫(yī)學基礎課教學中的滲透[A];《中國成人醫(yī)藥教育論壇》(5)——中國醫(yī)藥教育協(xié)會成人教育委員會三屆五次理事大會暨醫(yī)藥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和慢病防治學術研討會[C];2012年
7 陳美紅;;促個體專業(yè)成長塑“智慧型教師”形象——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我國教師專業(yè)化的啟示[A];福建省行知實驗校校長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玉容;教學型大學質量經營:理論與策略[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唐恒鈞;頂崗實習中師范生專業(yè)素質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李丹;幼兒教師實踐性知識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李志英;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黎志華;教師教育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汪麗梅;知識觀視域中的教學方法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俊山;中小學班主任的情感素質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姚志敏;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課程執(zhí)行力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飛虎;大學教育智慧[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廣婷;江蘇普通本科院校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婷婷;中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劉耀庭;中學寫作教學中學生讀者意識培養(yǎng)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曲盛男;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倫理思想探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丁鑫;基于MES的集成質量管理系統(tǒng)的研究與應用[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陳星;城市初中初任教師實踐性知識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曉麗;知識管理視角下Web2.0技術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周愛鳳;撫州市市區(qū)中學體育教師專業(yè)化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C·K·納珀 ,張學忠;教學評價和美國心理學家B·S·布盧姆的學習分類[J];外國教育動態(tài);1983年02期
2 張學民,申繼亮;國外教師教學專長及發(fā)展理論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3 姜勇;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后現(xiàn)代轉向[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4 申繼亮,,辛濤;論教師教學的監(jiān)控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5 劉東敏;新型高師學生職業(yè)素質結構探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6 茍萍;;專業(yè)性格,教師專業(yè)化的靈魂[J];大理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黃濤;;新版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對外語教學與測試改革的啟示[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潘玉駒;何毅;;論發(fā)展性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9 辛濤,申繼亮,林崇德;從教師的知識結構看師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10 唐松林,徐厚道;教師素質的實然分析與應然探討[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立國;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教師素質標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新靈;;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社會分工理論研究述評[J];理論月刊;2010年10期
2 段存廣;李建昌;;科技園區(qū)發(fā)展的理論研究述評[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陳英杰;;高等職業(yè)教育研究述評[J];教育與職業(yè);2007年11期
4 姜愛林;陳海秋;;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基本理論研究述評[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5 梁曉麗;;國內構式語法相關研究述評[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6 徐巍;;國內視覺文化理論研究及其反思[J];中州學刊;2008年03期
7 劉婷婷;孫海濱;;我國物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述評[J];教學研究;2010年03期
8 姜愛林;陳海秋;;區(qū)別于計劃經濟的新型勞動關系研究綜述[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9 晏月平;;女性人力資本理論研究述評[J];當代經濟;2008年06期
10 李小芳;劉志強;;教師教學監(jiān)控能力研究述評[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安明;惠秋平;;智力理論發(fā)展述評[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子榮;;“四個世界”理論研究述評[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3 楊治良;郭力平;;加工分離說的發(fā)展述評[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4 毛洪波;;漢語連讀變調解釋性研究述評[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5 趙嵐;;我國圖書發(fā)行渠道改革研究述評[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6 王德芳;余林;;虛擬社會關系研究述評及展望摘要[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田葆栓;;我國長大貨物車的最新進展與關鍵技術問題[A];特種貨車論文集[C];2005年
8 趙婷;周毅剛;;國內城中村研究十年述評[A];規(guī)劃50年——2006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中冊)[C];2006年
9 王成城;劉洪;劉善堂;;同一性與組織有效性研究述評[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郭永玉;;維爾伯及其超個人心理學述評[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物流理論研究十大熱點問題[N];中國建材報;2003年
2 馬書銘;要加強軍事后勤理論研究[N];光明日報;2004年
3 作者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所長;加強理論研究是提高隊伍素質的捷徑[N];檢察日報;2005年
4 記者 李亞杰;進一步提高辦刊質量和水平 大力推進黨建理論研究和宣傳[N];人民日報;2005年
5 記者 羅靜雯;強化反腐理論研究 服務“和諧重慶”建設[N];重慶日報;2006年
6 記者 王麗;四川:振興理論研究 檢校共建基地[N];檢察日報;2007年
7 王曉明;破解市場難題充當行業(yè)“前哨”[N];期貨日報;2005年
8 衛(wèi)興華(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一項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的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N];中國改革報;2004年
9 閻民;美軍加強理論研究新舉措[N];解放軍報;2001年
10 李春生 陳可冀;中醫(yī)抗衰老理論研究的展望[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朝杰;鐵、釕、鋨對氮活化的理論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2 彭曉東;磁化等離子體中的微觀不穩(wěn)定性及湍流理論研究[D];核工業(yè)西南物理研究院;2002年
3 王端武;國家安全生產保障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5年
4 張堅;一些硼烷離子及其衍生物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5 王領;中美貿易摩擦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D];復旦大學;2006年
6 董靜;痰濕體質基礎研究及其與代謝綜合征相關性的探索[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7 松林;蒙藥調和體素作用機理的文獻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8 解菊;類硅烯結構及反應的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9 譚宏;中國造船企業(yè)國際競爭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10 陶友蘭;試論中國翻譯教材建設之理論重構[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祥彪;上海市拓展訓練開展現(xiàn)狀及高校體育引入拓展訓練課程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房靜;高?萍甲灾鲃(chuàng)新能力的理論與政策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3 李玉平;補腎益智湯治療老年性癡呆的理論和實驗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7年
4 徐東;當前文化情境下的高中美術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5 肖典;共同過失犯罪的理論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6 戴擁軍;法律翻譯:法律機制下的交際行為[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7 宋永利;德育敘事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8 周健;海河口清淤項目管理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9 汪全;國網(wǎng)公司總部人員績效考核體系的理論及實證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6年
10 聞民勇;基于新課程的地理學習評價理論和實做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0551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05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