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遠程教育論文 >

清代人口流動背景下的教育機會沖突問題——關于土客學額之爭的考察

發(fā)布時間:2018-06-15 14:01

  本文選題:清代 + 流動人口; 參考:《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年03期


【摘要】:清代學額配置的基本原則為分區(qū)定額,與之相應的是原籍應試入學原則。在此之外,存在專為流動人口而實行的入學方法,即寄籍應試入學政策。相對于龐大的考生群體而言,學額永遠是一種稀缺性資源,由此出現(xiàn)了流動人口雖已滿足寄籍應試條件,卻仍因流入地原有土著士民的阻撓而無法順利應考的土客學額紛爭現(xiàn)象。探討清代人口流動背景下的教育機會沖突問題,既有助于我們全面、深刻地理解傳統(tǒng)社會教育與戶籍之間的緊密捆綁關系,也可為當代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入學尤其是就地高考問題提供一種恰切而有益的歷史參照。
[Abstract]:The basic principle of allocation of school places in Qing Dynasty was district quota, correspon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native examination-oriented entrance. In addition, there is a special enrollment method for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at is, enrollment policy. Compared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examinees, the number of places is always a scarce resource. Thus, although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sending students for examination, But still because of the original indigenous people obstructed and unable to successfully take the examination of the native-place dispute. To probe into the conflict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mobility in the Qing Dynasty is helpful for us to fully and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close bund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social education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t can also provide an appropriate and beneficial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entrance of the childre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especially the loc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作者單位】: 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AFA110008)
【分類號】:G5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希偉;劉海峰;;清代科舉考試中的冒籍問題及其現(xiàn)代啟示[J];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2 ;乾嘉時期科舉冒籍史料[J];歷史檔案;2000年04期

3 劉海峰;科舉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爭[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立峰;科舉學的文化地理視角[J];東南學術;2005年04期

2 謝海濤;;科舉錄取名額分配制度發(fā)展形成的歷史[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覃紅霞;;以治學為樂——劉海峰教授學術研究述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8期

4 劉希偉;;“高考戶籍制”的歷史鏡像、現(xiàn)實困境與反思[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11期

5 張建偉;;明清科舉考試防弊措施探析——兼論對當今國家教育考試防弊問題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年01期

6 蘇利嫦;;苗疆義學與清王朝經營西南[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7 劉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兩難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8 張學強;張建偉;;明清“冒籍跨考”現(xiàn)象探析——兼論對解決當代“高考移民”問題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9 張建偉;;明清科舉考試防弊措施探析——兼論當今國家教育考試立法以防弊[J];湖北招生考試;2008年12期

10 王懷章;朱曉燕;;高考移民現(xiàn)象的再認識——從分配公正的視角[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陳靜;;公平視域下“高考移民”新現(xiàn)象探析[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張建偉;;明清科舉考試防弊措施探析——兼論對當今國家教育考試防弊問題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建榮;中國考試思想史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2 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敘事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3 許雋超;黃仲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陳文;科舉在越南的移植與本土化[D];暨南大學;2006年

5 李立峰;我國高校招生考試中的區(qū)域公平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6 鄭若玲;考試與社會之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7 高凱;地理環(huán)境與中國古代社會變遷三論[D];復旦大學;2006年

8 嚴奇巖;族群性和地域性:四川客家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9 陳尚敏;近代社會轉型與甘肅士紳[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宋長琨;家庭背景與明代徽州雙籍進士的地位升遷[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振華;越南阮朝科舉制度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2 黎日圣;宋代科舉詩賦與經義之爭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3 盧厚杰;唐、北宋《山東通史》入傳人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肖祖法;大規(guī)模選拔性教育考試作弊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5 李毅;山東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作弊問題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廖亞菱;科舉考試舞弊、防弊及對現(xiàn)代考試的啟示[D];西南大學;2006年

7 易燦輝;古今語文考試比較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鄭友啟;試論科舉制度的合理性[D];蘇州大學;2006年

9 趙國平;明代嘉、隆、萬時期山西籍進士及其時政思想[D];山西大學;2007年

10 秦元紅;清朝前期的戶籍管理與科舉教育[D];南昌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鄭若玲;考試公平與區(qū)域公平:高考錄取中的兩難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劉海峰,樊本富;論西部地區(qū)的"高考移民"問題——兼論科舉時代的"冒籍"現(xiàn)象[J];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3 ;乾嘉時期科舉冒籍史料[J];歷史檔案;2000年04期

4 劉希偉;;清代科舉考試中的“商籍”考論——一種制度史的視野[J];清史研究;2010年03期

5 劉海峰;科舉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爭[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小花;;試論現(xiàn)代遠程教育與流動人口健康教育體系的完善[J];考試周刊;2009年13期

2 信力建;;弱勢群體教育與教育新機制[J];民辦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王冬云;;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人口學刊;2008年04期

4 賀利中;連福鑫;;流動青年的人生價值觀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9年11期

5 ;市場經濟與教育機會均等[J];教育發(fā)展研究;1997年11期

6 何齊宗;中國大陸普及義務教育的進展與問題[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7 范麗娟;淺談教育機會均等[J];現(xiàn)代技能開發(fā);1999年05期

8 陳伏琴,劉獻君;論我國教育機會均等[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9 王峰;從家庭背景看教育機會——轉型后波蘭教育機會的經濟學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08期

10 潘有文;;教育公平是促進教育機會均衡的重要保障[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宏超;;調節(jié)教育供求矛盾的新視角[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魏章柱;;清代臺灣學校教育及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3 王鋒;;中國教育民主化發(fā)展迅速態(tài)勢強勁[A];第四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和2005中國教育熱點問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楊東平;;推進以體制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A];2006年中國宏觀經濟與改革走勢座談會內容匯編[C];2006年

5 吳恒祥;;流入地人群對流動兒童少年態(tài)度的調查研究[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6 張國連;;教育稅制在美國初建時遇到的矛盾與斗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曾曉東;馬Pr;;從公眾的擇校偏好看政策的次優(yōu)選擇[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李文長;;加入WTO與我國教育改革——中國教育應對入世的基本行動策略[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9 楊東平;;教育改革:走向公正的發(fā)展[A];中國改革論壇暨中國體改研究會2005年北京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楊東平;;教育改革:走向公正的發(fā)展[A];2005'北京年會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江澤豐;流動人口可據積分享公共服務[N];中山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項開來邋葛如江;農民工集中地義務教育負擔沉重[N];經濟參考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趙福中 通訊員 孫妤 徐忠田;流動人口學校,,還讓它存在多久?[N];工人日報;2005年

4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 姚永福;“和諧社會”拷問教育機會公平體制[N];經濟參考報;2005年

5 張靜;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N];淮南日報;2008年

6 記者 周巍;“要讓農民工子女享受均等的教育機會”[N];郴州日報;2010年

7 通訊員 龔群峰 金佩慶;義烏流動人口兒童入學不再難[N];浙江日報;2000年

8 陶韜;潯陽區(qū)為流動育齡人群“送健康、送政策”[N];九江日報;2007年

9 申保珍;保障流動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義務教育[N];農民日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王海玲;農民工子女,因您的關注而溫暖[N];新鄉(xiāng)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殊芳;清代臺灣的閩南移民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王洪瑞;清代河南學校教育發(fā)展的時空差異與成因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3 吳宏超;我國義務教育有效供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許麗英;教育資源配置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豐向日;“教育平等”觀念在中國(1840-2007)[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劉濤;美國擇校政策的政治動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平;轉型期城市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8 李海生;教育券政策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盛仁;基于人口流動的湖北省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10 張茂聰;論教育公共性及其保障[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慕容勛;清代廣州書院城市化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程平生;清代京師八旗官學教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華平生;再城市化: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劉賢玲;我國教育機會的公平性問題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2年

5 陳世永;關于現(xiàn)階段我國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研究[D];安徽大學;2004年

6 張軍;對我國教育機會均等的現(xiàn)狀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7 徐向華;教育機會不平等與收入差距擴大的相關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05年

8 鄧光平;重慶高校低收入家庭學生受教育機會問題的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湘軍;我國教育公平性對個人收入影響的分析及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10 愪江波;以公正審視學校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2226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02226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dc2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