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認知方式問卷及其操作化方式在大學生中的應用
本文選題:認知方式問卷 + 無望抑郁 ; 參考:《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年02期
【摘要】:目的:檢驗中文版認知方式問卷及合成分數(shù)與最大值兩種認知易感操作化方式在大學生中的適用性。方法:用中文版認知方式問卷測量了426名大學生,并在8周后對其中60人進行了重測。部分被試完成了貝克抑郁問卷和歸因方式問卷。結(jié)果:①總問卷的克龍巴赫Alpha系數(shù)為0.94,8周后的重測信度為0.59;②認知方式問卷的合成分數(shù)及最大值與同時施測的抑郁問卷總分、歸因方式問卷總分都存在顯著相關;③認知方式問卷的合成分數(shù)與最大值之間相關為0.91。結(jié)論:中文版認知方式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來測量我國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合成分數(shù)與最大值兩種操作化方式具有一致性,建議采用合成分數(shù)。
[Abstract]:Aim: to tes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the synthetic scores and the maximum cognitive suscepti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426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ured with the Chinese version 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60 of them were retest 8 weeks later. Some of the subjects completed Beck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and Attribution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Alpha coefficient of Kronbach in the total questionnaire of 1: 1 was 0.94 weeks later,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was 0.5942. The synthetic score and maximum value of the 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and the total score of attribution style questionnaire at the same time. 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ynthetic score and the maximum value of 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 was 0.91. Conclusi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cognitive style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e synthetic frac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aximum operating mode and the synthetic fraction is recommended.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湖南工學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17129)“兒童青少年雙相障礙不同時相的表觀遺傳學、功能磁共振研究和早期預測模型”(課題負責人:蘇林雁)
【分類號】:B84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純;張寧;;歸因方式問卷的初步修訂[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年05期
2 張雨新,王燕,錢銘怡;Beck 抑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玲,鄭雪,朱順生,呂慧英,郭德紈,白敦衍,劉幸明;心理因素與腎移植效果的相關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年01期
2 曹日芳,蔣麗華,陳樹林,唐文新,宋海東,王澤民;抑郁病人自動思維研究[J];現(xiàn)代康復;2001年03期
3 錢銘怡;王慈欣;劉興華;;社交焦慮個體對于不同威脅信息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學;2006年06期
4 王純;張寧;;歸因方式問卷的初步修訂[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年05期
5 黃崢;錢銘怡;易春麗;聶晶;鄧晶;章曉云;;電腦游戲成癮與網(wǎng)絡關系成癮傾向相關因素比較[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年03期
6 王純;張寧;;大學生抑郁情緒與歸因方式和自尊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年06期
7 焦麗,徐俊冕;抑郁障礙的認知模式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3年05期
8 韓沙濱,劉永國,趙小麗,宋王潔;自殺未遂者的應對方式與親屬的態(tài)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1年06期
9 劉德華,張克讓,王芳芳,孫茂森,邢玉梅,劉中國;RADS抑郁量表的修訂[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5年03期
10 童慧琦,徐俊冕,,周云;抑郁障礙中抑郁、絕望與自殺行為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6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馮正直;中學生抑郁癥狀的社會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石偉;自尊的記憶效應的實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羅健;中國癌癥患者疼痛與生活質(zhì)量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彭欣;廣東省某高校大學生自尊及其相關的若干因素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2 王尚臣;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分析及量表信度效度檢驗[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4年
3 袁莉敏;大學生樂觀、歸因方式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4 王純;抑郁的無望感/自尊理論與歸因訓練在大學生中的應用[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毅;女大學生抑郁與生活事件、壓力應付的相關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6 楊吟秋;成人依戀風格和婚姻質(zhì)量的關系[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7 溫娟娟;氣質(zhì)性樂觀、解釋風格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張進輔,趙玉芳,楊東,于海波;中國人成敗歸因的初步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4期
2 洪煒,姬雪松,馬曉軍;抑郁障礙患者人格特征與發(fā)病關系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4年05期
3 王純,張寧;大學生歸因方式與人格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年01期
4 邵斌,張雨新;大學生自我認可與抑郁的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89年03期
5 張雨新,王燕,錢銘怡;Beck 抑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0年04期
6 王純,張寧;抑郁的歸因理論與歸因訓練[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易紅;馮正直;;無望抑郁癥狀問卷(HDSQ)的中文版修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年0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20064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006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