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合作型親社會行為的積極情緒體驗研究
本文選題:親社會行為 + 合作型親社會行為 ; 參考:《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摘要】:采用自編問卷,對重慶市5所高校的1 350名在校本科大學生開展調(diào)研,結果顯示大學生合作型親社會行為的積極情緒體驗包括愉悅情緒、奮進情緒與成就情緒三種。男性大學生與女性大學生、農(nóng)村大學生與城市大學生、獨生子女大學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不同專業(yè)大學生合作型親社會行為的積極情緒體驗表現(xiàn)各異。大學生合作型親社會行為與愉悅情緒和奮進情緒呈顯著或極其顯著正相關,其對積極情緒體驗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公益事業(yè)和日常生活兩種類型。建議從大學生合作型親社會行為的未實施階段和實施階段入手,相互聯(lián)系與配合,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增強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共同提升大學生合作型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工作的有效性、針對性、多樣性和可持續(xù)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survey of 1,350 college students in 5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ongqing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sitive emotion exper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 cooperative type of pro - social behavior includes three types : pleasure emotion , emotion and achievement emotion .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 cooperative social behavior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sitive emotion exper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 single - child college students and non - single - child college students . The positive emotion exper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mainly focused on both public welfare and daily life .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重慶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0JDSZ3097) 2012年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12sksz02) 2012年度重慶大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0005001304101/063) 重慶市2010年社科聯(lián)項目“重慶市大學生志愿者社區(qū)服務實踐模式研究”(2010QNZH34)
【分類號】:B84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晟;;大學生的心理彈性、積極情緒與壓力適應[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年16期
2 吳文麗;劉偉志;鄭希付;殷華西;;病理性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與情緒、認知需要的模型構建[J];心理科學;2009年01期
3 馬惠霞;;大學生快樂源的調(diào)查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年01期
4 葉剛;蔡景彬;;試述校園藝術實踐活動對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影響[J];成功(教育);2010年06期
5 劉熱生;;大學生抑郁障礙的診斷與技術干預[J];理論界;2007年05期
6 周秀艷;;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張彩虹;曹和安;;大學生人際歸因的研究進展[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5年03期
8 王艷梅;郭德俊;方平;韓學軍;唐麗萍;曲靜;;積極情緒影響任務轉換的性別和發(fā)展特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年01期
9 王振宏;王永;王克靜;呂薇;;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年09期
10 馬艷;;感戴研究述評[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燕展;胡靜;朱從書;;大學生感戴與自我概念、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劉希慶;;大學生網(wǎng)絡心理咨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論文集[C];2009年
3 陳其華;;性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艾滋病分會第七次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董海婧;褚宇帆;;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遲立忠;周湘文;;大中學生身體自尊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整體自尊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丁秀玲;韓力爭;馮玉州;;大學生的人格描述與心理健康教育[A];邁向21世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學術會議優(yōu)秀論文集[C];1999年
7 江雅;黃希庭;;大學生自我價值感和焦慮相關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楊心德;蔡李平;張莉;;大學生日常生活事件壓力指數(shù)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閆瓊;王有智;;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自我和諧的相關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韓紅艷;;大學生網(wǎng)絡交往研究綜述[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桑紅;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辦法[N];四平日報;2006年
2 周慧虹;就業(yè)大學生別被心理不適應難倒[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7年
3 蔡曙光;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與預防[N];光明日報;2006年
4 記者 蘇雁邋通訊員 陸煒;專家呼吁盡快拆除心理“一米線”[N];光明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朱偉光邋通訊員 張世英;關注大學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楊巖澤 實習生 白宇飛;眾多壓力困擾高校學子[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7年
7 實習生 周晨昕 記者 姜澎;兩個好消息 不要一塊說[N];文匯報;2005年
8 本報實習記者 張杭;“6·25”大學生殺人事件心理調(diào)查[N];北京科技報;2005年
9 李舒蕊;“三個和尚”為何沒水喝[N];大眾科技報;2006年
10 教育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執(zhí)筆 柯狄祖;如何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質(zhì)[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麗君;美感與積極情緒的關系及對變化覺察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0年
2 朱艷新;大學生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的結構、特點及有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3 李改;情緒反應的動力性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4 鮑立銑;上海刑警情緒及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艷梅;積極情緒對任務轉換的影響[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6 梅松麗;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的心理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李佳川;體育鍛煉對降低大學生自卑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曾曉強;大學生父母依戀及其對學校適應的影響[D];西南大學;2009年
9 董光恒;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啟動對沖動控制影響的差異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10 李力紅;大學生言語、表象認知風格個體在記憶系統(tǒng)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海燕;大學生復原力的干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2 陳曉娟;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3 王春花;大學生情緒調(diào)節(jié)方式與生活滿意度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杜娟;傳媒對大學生內(nèi)隱自殺態(tài)度的影響[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曾成義;大學生焦慮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胡凜;大學生自殺傾向的心理預防和干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7 高迎浩;大學生憤怒情緒及其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8 陽柳青;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孫竟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10 楊雪龍;大學生自殺風險因素評估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011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00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