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tài)情境任務中自閉癥兒童社交定向的眼動研究
本文選題:自閉癥兒童 + 動態(tài)情境。 參考:《中國特殊教育》2013年09期
【摘要】:以智力發(fā)展水平相匹配的37名自閉癥兒童和28名普通兒童為被試,采用卡通動畫片中不同類型的社交情境(正向和負向)片段作為刺激材料,借助Tobii X120眼動儀系統(tǒng)記錄并分析被試的眼動數(shù)據(jù),探討自閉癥兒童在動態(tài)情境任務中社交定向的眼動特征。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對社交情境中目標區(qū)域的首進入時間和前注視點數(shù)顯著長于或多于普通兒童;對于目標區(qū)域的注視時間和注視點數(shù)卻顯著少于普通兒童;自閉癥兒童和普通兒童對正向社交情境目標區(qū)域的首注視時間顯著長于對負向社交情境目標區(qū)域的首注視時間。研究者認為:自閉癥兒童的社交知覺效能較低,存在較為明顯的社交定向困難;社交定向的眼動特征表現(xiàn)出正性加工偏好的現(xiàn)象;社交定向的眼動特征可以作為自閉癥兒童癥狀篩查的重要指標,并對教育干預工作具有啟示作用。
[Abstract]:Thirty-seven autistic children and 28 ordinary children matched with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were used as stimulant materials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 cartoon cartoons. With the help of Tobii X120 eye movement instrument system, the ey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dynamic situational tasks were studied by recording and analyzing the eye movement data of the subje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rst entry time and the number of anterior fixation points in the target area of the children with autism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or more than those of the normal children, but the fixation time and the number of fixation points for the target are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for the normal children. The first fixation time of autistic children and ordinary children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of negative social situation targets. Th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the children with autism have lower social perception efficacy and have obvious difficulty in social orientation, and the ey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orientation show positive processing preference. The ey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 orientation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ex of symptom screening for autistic children and it can enlighte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
【基金】:2013年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孤獨癥群體孤島能力的特征及形成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Y13C090017);2013年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學前兒童圖畫書閱讀加工的眼動研究”(項目批準號:LQ13C09003) 2013年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學前融合教育中幼兒挑戰(zhàn)性行為的功能特點研究”(項目批準號:Y201328488)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B844.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林云強;;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顏色視覺突顯的眼動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柯曉殷;盧建平;張英;寇聰;齊云柯;;孤獨癥面孔-表情識別的眼動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年01期
2 楊志剛;張亭亭;;自閉癥兒童的認知特點和神經(jīng)加工機制[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12期
3 朱蓓蓓;馬偉娜;楊輝;謝宇;過雅琪;;孤獨癥兒童情緒狀態(tài)理解能力的實驗研究[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1期
4 龍細連;陳順森;白學軍;;自閉癥兒童對負性情緒面孔的注視特點[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1期
5 徐冉;;自閉癥兒童面部表情識別特征及干預策略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5年01期
6 連翔;;孤獨癥視覺策略綜述、踐行與反思[J];綏化學院學報;2015年04期
7 王偉平;蘇彥捷;;孤獨癥兒童基于眼睛注視的社會性注意[J];中國特殊教育;2006年06期
8 魏壽洪;王雁;;自閉癥兒童社會技能評估的研究進展[J];中國特殊教育;2010年10期
9 張盈利;張學民;馬玉;;自閉癥兒童共同注意干預的現(xiàn)狀與展望[J];中國特殊教育;2012年04期
10 劉漪;杜亞松;趙志民;李婷;;孤獨癥患兒家長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雷江華;程三銀;馮會;;我國特殊兒童認知研究的新進展[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第十屆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郭文斌;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面部表情識別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路忠;銅陵市學齡前兒童孤獨癥行為的流行病學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1年
2 龍細連;自閉癥兒童社交面孔加工特點研究[D];漳州師范學院;2012年
3 陳暉;自閉癥兒童對社交信息選擇性注意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郭家俊;自閉癥兒童圖畫書閱讀中社會性信息加工特點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江雪芳;提示線索對自閉癥兒童社交注意的影響[D];閩南師范大學;2013年
6 韋淑亭;自閉癥兒童面部表情模仿的特點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3年
7 劉理陽;面孔刺激材料特征對孤獨癥面部表情識別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8 許安兵;情緒調(diào)制感覺通道信息加工和注意資源的神經(jīng)機制[D];西南大學;2014年
9 陳超偉;不同情緒面孔的注意捕獲機制探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10 劉春燕;孤獨癥兒童時序認知的實驗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郝芳;劉長江;俞國良;;顏色知覺突顯對預覽效益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序;;傾聽心語,關(guān)愛自閉癥兒童[J];中國攝影家;2011年06期
2 于松梅;自閉癥兒童溝通行為及其干預策略[J];中國特殊教育;1999年03期
3 張靜霞;;論我國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權(quán)益保障[J];學理論;2013年29期
4 唐蘊玉;;孤獨的小星星——走進自閉癥[J];大眾心理學;2003年12期
5 蔡蓓瑛,孔克勤;自閉癥兒童行為評定與社會認知發(fā)展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年03期
6 沙海燕;對自閉癥兒童的行為訓練[J];思想·理論·教育;2001年03期
7 李國瑞,余圣陶;自閉癥診斷與治療研究動向綜述[J];心理科學;2004年06期
8 周念麗,方俊明;探索自閉癥幼兒裝扮游戲特點的實驗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4年07期
9 呂曉彤,高橋智;自閉癥兒童母親在養(yǎng)育兒童過程中的需求調(diào)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5年07期
10 賈林祥;;自閉癥兒童的語言障礙及其形成原因[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官春蘭;;自閉癥診斷與評估的歷史回顧[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王梅;;自閉癥兒童身心特點及其缺陷補償[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第六屆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3 田文雁;;淺談自閉癥兒童的訓練之模仿[A];第三屆全國兒童康復學術(shù)會第十屆全國小兒腦癱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4 陳關(guān)粉;;自閉癥兒童父母的心理支持[A];第三屆全國兒童康復學術(shù)會第十屆全國小兒腦癱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5 葛高飛;雷秀雅;;自閉癥兒童的社會支持研究[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諾;劉振寰;;中醫(yī)對自閉癥的認識及治療現(xiàn)狀[A];第25屆全國中醫(yī)兒科學術(shù)研討會暨中醫(yī)藥高等教育兒科教學研究會會議學術(shù)論文集[C];2008年
7 雷秀雅;;父母效能感對自閉癥兒童康復療效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陳光華;方俊明;;自閉癥譜系兒童模仿缺陷及其影響因素的實驗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曹漱芹;方俊明;;漢語自閉癥兒童心理理論和中心信息統(tǒng)合的關(guān)系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諾;劉振寰;;中醫(yī)對自閉癥的認識及治療現(xiàn)狀[A];中國針灸學會2009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上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高志民;我國首家自閉癥康復與研究中心成立[N];人民政協(xié)報;2007年
2 記者 陳楓邋通訊員 鄧婉霞;愛因斯坦、比爾·蓋茨是“自閉癥天才”?[N];南方日報;2008年
3 記者 錢紅艷;南京有近萬自閉癥兒童[N];南京日報;2009年
4 劉莉莉;自閉癥兒童長大后,有的仍在苦苦掙扎[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5 本報記者 金勇;“星星雨”,所有努力只為改變[N];中國婦女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施嘉奇;自閉癥孩子的“7歲尷尬”[N];文匯報;2010年
7 徐婧艾;為“星星的孩子”打開一扇“落地窗”[N];中國社會報;2011年
8 李敬;自閉癥息兒:期待家庭政策支持[N];中國社會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劉婷婷;用影像留住感動 用真愛呵護心靈[N];中國社會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代剛;田忠民:給自閉癥兒童點亮一盞燈[N];中國婦女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曹漱芹;漢語自閉癥兒童視覺性語義理解機制的探索及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周念麗;自閉癥幼兒社會認知實驗及干預績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郭德華;自閉癥兒童生化免疫特征的探索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4 陳光華;自閉癥譜系兒童模仿能力系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孫玉梅;自閉癥兒童母親生活經(jīng)驗之詮釋:現(xiàn)象學的視角[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剛;針刺配合音樂療法治療自閉癥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7 陳順森;自閉癥幼兒面孔加工特點的眼動研究:社會認知缺陷指標的探索[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8 尹愛蘭;Ras/Raf/Erk1/2信號通路過度表達與自閉癥的相關(guān)性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監(jiān)青紅;太原市自閉癥兒童教育機構(gòu)的體育干預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2 連福鑫;自閉癥兒童面部表情加工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茂;自閉癥兒童疑問句個案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宇琛;自閉癥兒童假裝游戲?qū)嶒炑芯縖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翟孟;中高功能自閉癥兒童認知方式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鄒靜;自閉癥兒童情感決策特點的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7 潘燕華;自閉癥兒童對約束性話語的回應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齊星亮;自閉癥共情—系統(tǒng)化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金麗;自閉癥兒童對非人類面孔的加工及箱庭干預個案研究[D];漳州師范學院;2012年
10 荊杰;重慶市自閉癥兒童母親親職壓力及其社會支持之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9174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17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