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價值評分體系的教育信息化渠道發(fā)展研究
本文選題:價值評分 + 教育信息化; 參考:《中國電化教育》2013年03期
【摘要】:教育技術發(fā)展到今天,視聽等信息化教育手段不斷推陳出新。如何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精準投射到合適的學習者之中?這是技術發(fā)展本身不能解決的問題。該文運用渠道匹配理論和教育技術應用的跨學科研究法,將當前較為典型的5類教育手段在兩類成人學習群體中進行價值評分調研,價值評分體系圍繞各種教育手段的資源充分性、互動靈活性、學習便利性、重點突出性和效果強化性5個方面展開,得出不同學習者在不同情境中的教育手段接受度排名。此外,還引用渠道協(xié)同理論,提出針對不同學習者的融合教育渠道模式。根據(jù)本文樣本結論,專題培訓的學習者以網(wǎng)絡學習和實務練習兩種教育渠道的協(xié)同為佳,學歷提升的學習者以網(wǎng)絡學習和面授兩種教育渠道的協(xié)同為佳。該文的價值評分體系和教育手段協(xié)同理念是教育信息化渠道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應用成果和有益的實踐嘗試,對提升教育技術應用實效有促進作用。
[Abstract]: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today, audiovisual information education means such as continuous innovation. How to accurately project the diversity of educational means to the right learners? This is a problem that cannot be solved by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tself.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annel matching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value scores of the five kinds of educational means in the two kinds of adult learning groups. The value scoring system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resource adequacy, interactive flexibility, learning convenience, emphasis and effectiveness enhancement of various educational means, and concludes that different learners rank the acceptance of educational mean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In addition, the theory of channel synergy is used to propose a model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channel for different learners. According to the sampl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t is better for the learners of special traini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two educational channels of online learning and practical practice, while the learners with highe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re better off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educational channels: online learning and face-to-face teaching. The value scoring system and the cooperative idea of educational means are important application achievements and beneficial practical attempts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channels, which can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作者單位】: 北京郵電大學網(wǎng)絡教育學院;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Laura Naismith;Peter Lonsdale;Giasemi Vavoula;Mike Sharples;楊玉芹;鐘洪蕊;焦建利;;移動技術支持的學習新進展[J];遠程教育雜志;2008年01期
2 李慧迎;;構建虛擬學習社區(qū)的超循環(huán)理論觀[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10期
3 王晶;;遠程教育中教育技術應用的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1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宗紅;;E-learning與深化高職實訓改革[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2 蔡冠群;張新民;;對教育技術定義演變的分析與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趙巍;將多媒體技術轉化為教學效益的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3期
4 左建軍;徐麟;;中醫(yī)院校多媒體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5 代海芳;湯菊香;張志勇;;現(xiàn)代化教學中教師的多媒體應用能力[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0年12期
6 楊玉寶;認知彈性理論對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專題教學的啟示[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7 周麗紅;;高校體育課程形成性成績及基本考核模式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6年05期
8 蘇同福;樊素芳;袁超;周斌;宮長榮;;多媒體技術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作用與反思[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9 王芳;師范院校IT資源庫建設的媒體素材分類研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10 王麗影;劉媛媛;李建英;;個性化服務在網(wǎng)絡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辦公自動化;2009年2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宋琛;趙雙;趙桐;;利用現(xiàn)代遠程教育手段,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基本理論研究[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2 王越;;移動技術支持的協(xié)作學習[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3 朱瑩;賈永興;;基于網(wǎng)絡的問題式學習方法研究[A];中國電子教育學會高教分會2012年論文集[C];2012年
4 孫盛萍;楊皓;;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中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轉換[A];高教科研2006(中冊:教學改革)[C];2006年
5 吳於人;倪忠強;王祖源;;論高校通用型課程教學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通用性設計[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6 劉金廣;;WIKI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7 熊娟;;教育信息化對中職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挑戰(zhàn)[A];第二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董倩倩;;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影響的分析與思考[A];第二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谷志忠;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教學設計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翔;漢字生成系統(tǒng)構建探索[D];西南大學;2011年
3 李鳳英;代理簽名技術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模型及實現(xiàn)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胡海明;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活動建模[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趙可云;教育技術實驗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偉;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系統(tǒng)模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陶鳳翔;高校數(shù)字化學習與師生共同發(fā)展[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梁林梅;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績效技術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鐘志賢;面向知識時代的教學設計框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陳曉慧;關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審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宇航;網(wǎng)絡課程學習過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超;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孟憲翔;網(wǎng)絡電視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逯昌浩;學習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方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徐送林;知識時代大學生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蘇曉勇;高職院校網(wǎng)絡教學資源建設方法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范艷敏;學習者個體的學習需要分析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蓁;基于活動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網(wǎng)絡課程設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申昌安;運用語義網(wǎng)絡促進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發(fā)展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曹兆海;創(chuàng)新推廣共同體[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丁興富;三代信息技術和三代遠程教育──遠程教育中的信息技術和媒體教學(2)[J];中國遠程教育;2000年08期
2 楊改學,俞樹煜;現(xiàn)代遠程教育傳播模式的選擇與評價[J];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3 丁興富;;論遠程學習的理論和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4 曾國屏;;超循環(huán)自組織理論[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88年04期
5 張麗;王春玲;李韋;;混沌理論對虛擬學習社區(qū)設計的啟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11期
6 李慧迎;;構建虛擬學習社區(qū)的超循環(huán)理論觀[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10期
7 梅婷;顧佩婭;;基于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的互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甘永成;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的知識建構和集體智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新明,李國祥;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現(xiàn)代化國際綜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曹石珠;論教育信息化[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2000年02期
3 袁占亭,張秋余,馮濤,王存來;論教育信息化與現(xiàn)代遠程教育[J];甘肅工業(yè)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4 李桂娥;教育信息化在西部開發(fā)中具有戰(zhàn)略地位[J];攀登;2001年03期
5 陳艷;加速我市教育信息化多伐的幾點思考[J];情報探索;2001年03期
6 王麗;關于實施素質教育的幾點想法[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1年05期
7 范以綱;;解讀教育信息化[J];上海教育;2001年11期
8 楊東占;;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四個特點[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1年33期
9 中教;教育信息化引入新的技術標準[J];中國遠程教育;2002年06期
10 吳仕云;淺談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學習特點[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俊茹;;教育信息化與教育過程新特點的形成[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2 張俊茹;;教育信息化與教育過程新特點的形成[A];北京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2005-2007)[C];2008年
3 樊昕;孫培國;吳昭利;;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A];信息時代——科技情報研究學術論文集(第二輯)[C];2006年
4 胡凡剛;;教育信息化呼喚人文關懷[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朱建峰;;立足校本培訓,促進農村教育信息化[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張仲祥;劉宏;;新時期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A];廣西計算機學會25周年紀念會暨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閻保平;;網(wǎng)絡教學是未來教育發(fā)展趨勢之一[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7:教育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C];2007年
8 梁劍光;;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問題與對策研究[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9 沈占會;;利用網(wǎng)絡開展教師繼續(xù)教育模式的探究[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10 徐福蔭;;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推進教育信息化[A];中國電化教育協(xié)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韓振江;教育信息化要做的事不少[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鄭雅軒;教育信息化要把握“三個關系”[N];中國教育報;2002年
3 ;教育信息化應被看做一個過程[N];中國教師報;2004年
4 劉勇;2004年教育信息化:四個詞語,全年看點[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5年
5 何 靜;教育信息化:經(jīng)營者直面的誘惑與考驗[N];中國國門時報;2004年
6 ;教育信息化應用 走出形而上的誤區(qū)[N];中國計算機報;2004年
7 汪蔚;教育信息化,憑什么為你買單[N];中國計算機報;2005年
8 楊曉;營造“家、!被ヂ(lián)模式[N];四川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朱毅;教育信息化 期待產業(yè)變革[N];政府采購信息報;2006年
10 金祥孔;白銀區(qū)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N];白銀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婧;功能層面的教育信息化評價標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陳曉慧;關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審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劉成新;整合與重構:技術與課程教學的互動解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4 羅江華;教育資源數(shù)字化的價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5 張靜芬;語文網(wǎng)絡教研探索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謝忠新;學校信息化應用評估模型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郝兆杰;以人為本的教育技術價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8 熊才平;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均衡發(fā)展理論與實施框架[D];華中科技大學;2001年
9 胡小勇;問題化教學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胡凡剛;教育虛擬社區(qū)交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官偉強;珠海市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2 李立;教育領域數(shù)據(jù)存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任建;知識管理在教育資源管理系統(tǒng)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張林靜;河北省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工程隊伍建設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張巍;軍隊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危義斌;基礎教育信息化區(qū)域性整體推進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吳振華;美國網(wǎng)絡教育信息資源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成因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8 孔艷;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整合與重構[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9 曹惠芳;教育信息化視野下的教育技術裝備管理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劉振峰;基于知識管理的教育資源管理系統(tǒng)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815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88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