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意識、道德分化與排他性的教育倫理生活
本文選題:教育倫理生活 + 功利意識 ; 參考:《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3年01期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濟便逐步完成了從倫理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的轉(zhuǎn)變,市場經(jīng)濟一方面通過功利意識遮蔽著真實的教育倫理生活,另一方面通過道德的領域分化和公私分離使個體將良知封存于內(nèi)心。無論是功利意識還是道德分化都導向了教育生活中排他性的自我關注。然而,倫理之為倫理就在于它總是超越自我利益而表達出對他者的尊重和重視。教育生活的自我關注不可避免的阻礙了自我對他人倫理要求的實現(xiàn),同時也自然的放棄了自我對他人的倫理責任,教育倫理生活也在排他性利益的追求中走向了去倫理化的道路。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gradually completed the transition from ethical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On the one hand, market economy covers the real ethical life of education through utilitarian consciousness. On the other hand, by dividing the field of morality and separating the public and private, the individual keeps his conscience in his heart. Both utilitarian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differentiation lead to exclusive self-concern in educational life. However, the ethics of ethics is that it always transcends self-interest and expresses respect and attention to others. The self-concern of the educational life inevitably hinder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th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self-towards other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naturally gives up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self-towards others. Educational ethical life has also been deethically oriented in the pursuit of exclusive interests.
【作者單位】: 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基金】:江蘇大學高級專業(yè)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制度倫理與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項目編號:12JDG124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郭清香;;倫理生活研究:倫理學研究范式的轉(zhuǎn)換[J];江海學刊;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梁康;“我思故我在”及其現(xiàn)象學的解析與重構[J];開放時代;1999年02期
2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3 寇東亮;德性倫理研究的當代視野[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4 高新華;論以人為本司法觀的理論基礎——從新憲法修正案談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蘇婷;經(jīng)濟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J];安徽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6 戴兆國;馬克思倫理精神的現(xiàn)代性審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張傳開,余在海;本體論的爭論與實踐范疇的深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陳愛萍;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演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楊立江;大學生道德人格建構芻議[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10 潘善斌;論懲罰性賠償制度[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孫五三;;批評報道作為治理技術——市場轉(zhuǎn)型期媒介的政治-社會運作機制[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2 謝加書;;試論電子信息技術進步對道德傳播的影響[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岳永杰;;論信息化時代下的倫理建設[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郭尚興;;漢英文化類辭典編纂要端舉論——以《漢英中國哲學辭典》為例[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5 王向陽;;歷史課堂開掘生命教育的實踐和研究[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6 關海庭;吳群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內(nèi)涵及建設途徑探析[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7 周松峰;;論晉江企業(yè)文化模式的時代構建[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寇鵬程;作為審美范式的古典、浪漫與現(xiàn)代的概念[D];復旦大學;2004年
2 叢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3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權力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4 楊偉東;行政行為司法審查強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5 陳章樂;社會主義法治化初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6 張軍;人的發(fā)展的歷史形態(tài)及其當代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7 鐘愛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政治權力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8 劉君栩;資本與生產(chǎn)力關系的哲學審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9 蔡道通;毛澤東刑法哲學思想論綱[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10 劉國永;德性涌現(xiàn)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宏輝;民事起訴權保障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2 楊玉翠;科學與人文之間[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3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李斌;有關合同法中顯失公平規(guī)則的探討[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0年
5 王耘;論阿多諾否定美學的涵義[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6 蔡書貴;實踐性道德主體的建構與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7 姚亮;愛默生與美國民族文學進程[D];蘇州大學;2001年
8 秦良杰;個人與歷史——十七年長篇小說一個角度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9 王志軍;從馬克思早期對宗教的批判看哲學的根本變革[D];黑龍江大學;2001年
10 高巍;英美法三國行政訴訟制度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曉艷;加強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策略探析[J];沿海企業(yè)與科技;2005年10期
2 肖群忠;;“生活倫理”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仲飛;;談功利主義對目前中國教育之影響[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年02期
2 裴世柏;考試舞弊辨析[J];中國考試(高考版);2002年06期
3 周仲飛;;功利主義對當前中國教育的影響[J];教書育人;2010年28期
4 閻亞軍;周谷平;;問題意識與教育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7年04期
5 毛志成;;“師道”何以尊嚴?[J];人民教育;2009年12期
6 寧俊民;校長素質(zhì)在學校發(fā)展中的作用[J];校長閱刊;2004年10期
7 劉克梅;教育應多一些“心靈推動”[J];四川教育;2005年11期
8 張寶生;;藝術教育的功利性與藝術性問題論略[J];北方經(jīng)貿(mào);2009年06期
9 蘇樹華;一個不可忽視的教育問題——兒童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J];教育科學研究;2002年10期
10 羅劍英;;大學生迷茫的心理現(xiàn)狀分析及教育對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山東省金鄉(xiāng)縣教育局教研室 楊洪芳;規(guī)矩有了,未必能成方圓[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潘水山;教育謅議[N];貴州民族報;2005年
3 高鵬;數(shù)字化管理路不能走歪[N];中國教育報;2008年
4 韋清;“挖學生”之計不可取[N];中國教育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譚超;明末清初西學的傳入及其對中國教育的影響[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8077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80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