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教育的使命與教育批判的方法論
本文關(guān)鍵詞: 批判 辯證討論 批判教育 教育批判 教育哲學 方法論 出處:《教育學報》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哲學批判的本質(zhì)是對"更好可能"的開放式追尋。哲學批判有關(guān)"反"或"非"的立場,通常建立在人們"質(zhì)疑"既有事態(tài)價值品質(zhì)的基礎(chǔ)上,并集中表現(xiàn)為不同學說或觀點之間的一種"辯證討論"。學界有關(guān)"批判話語"的復雜意向,使得我國教育研究中的批判實踐往往游離了其學術(shù)根基,進而致使教育理論在當前的社會危機中日益消減了其所應有的社會影響力。為重振中國教育的公信力,中國教育學界不僅需要在學界內(nèi)部重建并嚴格恪守教育批判的學術(shù)原則,而且它還必須能夠真誠地接受來自教育實踐者對其理論品性的質(zhì)疑與挑戰(zhàn),從而自覺地擔負起重建中國批判教育實踐的歷史使命。
[Abstract]:The essence of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is an open pursuit of "better possibility". The stance of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on "opposition" or "no" is usually based on people's "questioning" of the value of the existing state of affairs. And it focuses on a kind of "dialectical discussion" between different theories or viewpoints. The complex inten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about "critical discourse" makes the critical practice in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of our country often deviate from its academic foundation. In order to reinvigorate the credibility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in China not only need to rebuild within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strictly abide by the academic principles of educational criticism. Moreover, it must be able to accept the questioning and challenge of its theoretical character from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 in good faith, so as to consciously undertak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reconstructing China's critical educational practice.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轉(zhuǎn)型期我國公民教育的哲學基礎(chǔ)研究》(項目批準號:12YJC880112)成果
【分類號】:G40-0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桂生;;話說教育隨筆[J];當代教育科學;2010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源超;張瑋;;鄧小平理論中的科學精神[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年01期
2 邵先軍;;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呼喚國防倫理文化自覺[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年03期
3 王成志;亓大為;;人文關(guān)懷視域下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年03期
4 王薇;郭真;;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哲學闡釋[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年04期
5 閻巍;;國家利益視域中的軍事技術(shù)[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年04期
6 曾美勤;;適應與超越: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中的德育價值觀[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年04期
7 張海;郝志;;軍隊學習型黨組織建設(shè)的對策思考[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年03期
8 雷雪;;馬克思人學視域下的當代官兵自由個性發(fā)展[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年03期
9 梁曉磊;陳麗;劉占峰;;“感受性是哲學家的詞藻”——丹尼特取消感受性的激進立場探析[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年03期
10 王燕群;;論軍人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zhì)的一致性[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顏杰峰;;黨內(nèi)民主建設(shè)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體系、主體幻覺與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職能——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析[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吳旅燕;論我國私有財產(chǎn)權(quán)的憲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吳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態(tài)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許青松;間接正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gòu)成結(jié)構(gòu)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quán)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nóng)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6 史秀利;人類的生態(tài)危機[D];河北大學;2009年
7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8 路明;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jié)合的機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9 黃桂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構(gòu)建[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10 孫春萌;奧運會開幕式多元文化及價值探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樊亞嶠;靳玉樂;;學校教育哲學變革的阻力及其消解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9年31期
2 王坤慶;關(guān)于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探討[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3 萬耀虹;;教師個人教育教學哲學的意義及其建立方法與途徑[J];金卡工程(經(jīng)濟與法);2010年01期
4 楊天志;;“生成的課堂”文化溯源及哲學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年03期
5 何國華;;對社會主義教育科學的貢獻[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6 高偉;論現(xiàn)象學引入教育哲學視野之意義[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7 劉媚;;教育學分類研究探微[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年Z2期
8 熊呂茂;任向陽;;論李達的教育哲學思想[J];湖南稅務(w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2期
9 何軍華;;從價值論的角度構(gòu)建現(xiàn)代教育哲學體系——評王坤慶著《教育哲學——一種哲學價值論視角的研究》[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10 唐涌;;書刊速評[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谷平;代妮娜;;林礪儒與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黃雷豪;;論心理咨詢的教育哲學底蘊[A];邁向21世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學術(shù)會議優(yōu)秀論文集[C];1999年
3 趙軍;;西方教育哲學是如何講述的——歷史的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范鵬;成兆文;;馮友蘭教育哲學發(fā)微[A];《國學論衡》第三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論文集[C];2004年
5 顧春;;試論陸九淵教育哲學與禪宗關(guān)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顧春;;陸象山教育哲學的本體論思想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于建福;;孫中山中庸教育哲學思想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朱國仁;;論杜威教育哲學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劉佛年;;《范壽康教育文集》序[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顧春;;陸九淵教育哲學之心性論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宣俊;談學校減負工作中的方法論[N];法制日報;2001年
2 記者于博 通訊員邢霞;為教育哲學準確定位[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實習記者 張倩俠 本報記者 徐啟建;教師需要教育哲學資源[N];中國教育報;2004年
4 寧波;溝通學院派與草根派的第三種教育哲學[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劉偉建 通訊員 李永利 周志華;讓山村飛出“金鳳凰”[N];農(nóng)民日報;2009年
6 薛涌;美國教育:沒有基準的優(yōu)異[N];南方周末;2003年
7 本報記者 孫軍 通訊員 劉淼;中美教育的差異及其他[N];中國教育報;2003年
8 徐國亮;必須實現(xiàn)教育系統(tǒng)的生態(tài)平衡[N];中國教育報;2001年
9 朱小蔓(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一種個性化的教育 哲學表達方式[N];光明日報;2001年
10 石中英;學校文化建設(shè)要有大視野[N];中國教育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李克建;結(jié)構(gòu)主義、后結(jié)構(gòu)主義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云;經(jīng)驗、民主和教育[D];復旦大學;2005年
4 梁燕玲;比較教育實證分析范式的變遷及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5 王德如;論課程文化自覺[D];西南大學;2007年
6 郭婭;元教育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楊南昌;學習科學視域中的設(shè)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何光全;1949-1981年中國教育批判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9 黃清;論質(zhì)的課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楊小微;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學校變革的方法論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兵;哲學解釋學對教育研究方法論的價值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正青;比較教育依附論研究范式探析[D];西南大學;2007年
3 李八一;方法的背后—教育質(zhì)性研究的現(xiàn)象學理解[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4 吳朝陽;對美國史料教學的方法論及實踐意義之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鄭宇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之建構(gòu)個人教育哲學[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舉;論教育哲學的合理轉(zhuǎn)向[D];河南大學;2010年
7 萬言明;杜威教育哲學的現(xiàn)實審視[D];河南大學;2011年
8 潘宛瑩;后現(xiàn)代哲學思潮對臺灣教育哲學的影響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慧玲;馬克思與杜威的教育哲學比較研究[D];燕山大學;2012年
10 張焱兵;顏元教育哲學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458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545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