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技術遇到教育——教育與技術的互動方式解析
本文關鍵詞: 教育 技術 教育技術 出處:《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當技術遇到教育,它們以怎樣的方式互動?教育技術的演化機制又是以怎樣的方式運行?文章借用讓.皮亞杰研究發(fā)生認知論的方法,試圖解釋教育與技術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教育技術的演化機制,提出教育技術是主體的教育與客體的技術通過同化和調(diào)節(jié)過程,不斷地從一個較初級的教育技術的格局轉化為一個較復雜的格局。它的演化機制是通過"教育技術化"與"技術教育化"兩個關鍵路徑實現(xiàn)的。通過研究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技術應用于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到教育的復雜性,游離于教育系統(tǒng)之外,無論多么先進的技術都無法發(fā)揮其應有的功效;同時教育作為發(fā)展主體應特別注意把握好在教育與技術互動過程中"調(diào)節(jié)"時機的浮現(xiàn),勇于創(chuàng)新與變革教育系統(tǒng),以適應新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
[Abstract]:When technology meets education, how do they interact? How does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ork? Based on Jean Piaget's cognitive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t is put forward tha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process of assimilation and adjustment between subject education and object technology.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roug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complexity of education must be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to education. Free from the educational system, no matter how advanced technology can not play its due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main body of development, education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grasp the emergence of the "adjustment" opportunity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and be brave to innovate and reform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new technology.
【作者單位】: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基金】: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廳(文)科研計劃項目“社會性軟件促進大學生非正式學習的設計研究”(項目編號:Y201120419) 2011年度浙江省哲社規(guī)劃課題/常規(guī)年度課題“社會性軟件促進大學生非正式學習的設計研究”(項目編號:11JCJY06YB)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40-057
【正文快照】: 一引言技術究竟是什么?眾說紛紜,目前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確切的定義!掇o海》[1]中給出了這樣的定義:“①泛指根據(jù)生產(chǎn)實踐經(jīng)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fā)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如電工技術、焊接技術、木工技術、激光技術、作物栽培技術、育種技術等。②除操作技能外,廣義的
【參考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顏士剛;技術的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傳開;試論時間范疇的起源[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2 王莉;推己及人與角色扮演——道德意識的個體發(fā)生機制[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3 朱萬喜;兒童語言中的親屬稱謂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4 管勇;馬麗;;文學意象的接受心理探微[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5 汪yN;;認知語言學概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3期
6 鄭翔;皮亞杰教育理論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2期
7 王希寶;建構主義理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8 王希寶;建構主義外語教學模式[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9 郝紅軍;時建群;;關于理工科“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思考[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10 李保風;王曉晶;;讀發(fā)生認識論原理對教學改革的思考[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志宏;;60年來美學基本原理的研究與科學化闡釋——認知美學概述[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王大力;;地理信息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幾點思考[A];《測繪通報》測繪科學前沿技術論壇摘要集[C];2008年
3 王京安;;區(qū)域信息能力及其經(jīng)濟增長含義[A];長江上游經(jīng)濟發(fā)展與長江流域經(jīng)濟合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創(chuàng)生和意義[A];第十三屆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浙江大學代表團論文集[C];2007年
5 張希希;;論活動教學理論的歷史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田文苗;;認知模式對產(chǎn)品與廣告的制約作用[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7 王少敏;;從過程到素質(zhì)[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8 倪琳;;中國小學媒介素養(yǎng)調(diào)查及課程實施策略——一份來自上海的報告[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yǎng)與公民素養(yǎng)論文集[C];2007年
9 ;第六章 外語教學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C];2008年
10 陳[K莉;;幼兒科技探索活動生活化的研究[A];探索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劉向永;信息技術課程價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薛會娟;交互記憶系統(tǒng)、學習與創(chuàng)造力的關系[D];浙江大學;2011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丁可;藝舟雙輯:理性與直覺[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6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動理論及其生態(tài)學詮釋[D];吉林大學;2011年
7 燕燕;梅洛—龐蒂具身性現(xiàn)象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趙異;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實踐與認識關系思想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宮麗;精神家園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邵南征;社會道德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遜;盲校中學生學校適應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偉;農(nóng)村留守兒童道德學習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袁媛;論科學創(chuàng)造中的審美活動[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湯靜;兒童戶外游戲場地的優(yōu)化設計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5 孫梅華;活動化教學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孫榮;課堂教學中關于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能力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張新村;高中新課程標準下“函數(shù)概念”的教與學[D];蘇州大學;2010年
8 唐玲;建構主義視角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設計探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胡峻嶺;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曹強;中師美術教學中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分層次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邢永富;論教育在人類改造自然中的作用[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2 喬立恭;人文學科還是理化技術——關于教育技術學哲學基礎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3 李康;論教育技術領域中的哲學觀[J];電化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4 李建耀,陳莉;教育技術哲學初探[J];電化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5 顏士剛;技術支持教育的哲學思考——教育基元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6 劉成新,李藝;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文化解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7 顏士剛;李藝;;“整合”還是“變革”——信息技術影響課程的階段性考察[J];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8 孫健三;;關于電化教育名稱的由來及學術內(nèi)涵[J];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9 黎加厚;從課件到積件:我國學校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新發(fā)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10 黎加厚;從課件到積件:我國學校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新發(fā)展(中)[J];電化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寧,包正委,劉向永;全球鏈接:世界的經(jīng)驗[J];信息技術教育;2005年05期
2 楊開城;;中國教育技術學的尷尬[J];中國電化教育;2005年12期
3 李月華;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與展望[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4 張青霞;;教育技術對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J];上海電機學院學報;2006年S1期
5 孔惠潔;走出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的誤區(qū)[J];電化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6 張曉燕;;淺談教育技術在教學應用中面臨的挑戰(zhàn)[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9年05期
7 周秉勛;;回顧·展望·觀念改變[J];外語電化教學;1989年01期
8 李康;對引入國外教育技術觀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1995年04期
9 劉梓紅;論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教育技術概念的變遷[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10 高駿,代振華;教育現(xiàn)代化呼喚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宏圖;;關于教育技術的哲學思考[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2 張宏圖;;關于教育技術的哲學思考[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謝百治;;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fā)展研究的基礎與起步——評中國電教協(xié)會2002年年會獲獎論文及教學設計方案[A];中國電化教育協(xié)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高校論文優(yōu)秀獎名單[A];中國電化教育協(xié)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5 ;《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fā)展研究》實施方案[A];中國電化教育協(xié)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黎加厚;;教育技術如何迎接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為了我們民族的囑托[A];中國電化教育協(xié)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郭華;劉迎春;;中美教育技術標準(規(guī)范)初探[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李s,
本文編號:14696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69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