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善與教育倫理建設的兩個向度
本文關鍵詞:教育善與教育倫理建設的兩個向度 出處:《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教育善 教育倫理建設 教育規(guī)范倫理 教育德性倫理
【摘要】:作為實現(xiàn)教育善必要路徑的教育倫理建設,包含了教育規(guī)范倫理建設和教育德性倫理建設兩個基本向度。前者為教育行為主體趨善避惡提供了外在的價值導向,后者為教育行為主體揚善抑惡提供了內在的品質保證。教育倫理規(guī)范作為教育者行為之應然,在價值訴求上要賦予時代性,在形式和內容上要具有合理性,在功能發(fā)揮上要體現(xiàn)完整性。教育德性倫理作為教育者的實踐精神,要培養(yǎng)教育者的教育理智德性和教育道德德性,促成教育者內在德性向外在善行的有效轉化,并從個體和社會兩個維度來全面實現(xiàn)教育善。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ethics, as a necessary path to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goodness, includes two basic dimens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norms and eth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ethics. The former provides external value guidance for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al behavior to seek good and avoid evil. The latter provides the internal quality guarantee for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al behavior to promote good and suppress evil. As the behavior of educators, the educational ethical norms should be given to the times in terms of value demands, and should be reasonable in form and content. As the practical spirit of the educator,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educator's moral character of education reason and education morality. It promotes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ors' inner virtue to external goodness, and realizes the educational goodness from two dimensions: individual and society.
【作者單位】: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
【分類號】:G40-059.1
【正文快照】: 作為一項塑造人、引導人和解放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本質上是崇善的事業(yè),“以善律教”是教育系統(tǒng)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實現(xiàn)教育善這一社會對教育者具有“應然”意義的價值期待,客觀上要求·10加強教育倫理建設,即通過規(guī)范教育者的行為和提升教育者的德性,使教育活動臻達至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云林;;合道德性教育倫理規(guī)范的生成路徑[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乃勝;;何謂法理學——讀龐德的《法理學》(第一卷)[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2 楊海坤;曾祥華;;行政過程的社會正當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3 呂明;;現(xiàn)代律師制度功能新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4 王莉;美法兩國違憲審查制度之比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5 龔懷林;;道德視域中的法律運行[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張宏峰;淺析合同履行中的效率違約現(xiàn)象——兼論《合同法》之強制實際履行的責任[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徐鈍;汪逢春;;關于推行公益訴訟制度的多視角法理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8 吳從環(huán);;論中國法治建設的內在邏輯[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張駿;;從經(jīng)濟法的本土性看經(jīng)濟法責任[J];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06期
10 余筱瑤;;三大法學流派存在的意義[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礎與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構建精神家園 提升文化軟實力——第五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呂家毅;;論檢察制度的憲政功能[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袁雪;;無需法律的秩序——當代社會中非國家法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探究[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4 劉茂林;;村民自治權之規(guī)范求證及解題[A];新農(nóng)村建設的制度保障[C];2005年
5 賈引獅;宋志國;;生態(tài)補償機制的生態(tài)經(jīng)濟學研究[A];第二屆生態(tài)補償機制建設與政策設計高級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賈引獅;;生態(tài)補償機制的生態(tài)經(jīng)濟學研究[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賈引獅;;生態(tài)補償機制的生態(tài)經(jīng)濟學分析[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秘明杰;;生態(tài)文明時代環(huán)境權利法定化的理論依據(jù)[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張式軍;田捷;;環(huán)境公益訴訟基本概念、范圍的界定與原告類型的設定[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匡小明;;論我國生態(tài)損害賠償責任的司法量化[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玉堂;邊沁功利主義分析法學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成結構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謝銀玲;上市公司對外資敵意并購之反收購對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李冠群;論國際私法系統(tǒng)視野下的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6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7 趙雙閣;政治文明視閾下輿論監(jiān)督法治建設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8 白云飛;規(guī)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陸晶;我國非政府組織管理法治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劉鵬;疑難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規(guī)范性來源[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海寧;環(huán)境侵權損害賠償社會化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李穎;公司控制權配置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楊鵬章;非強制性環(huán)境行政執(zhí)法行為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高中營;壟斷協(xié)議豁免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李勛;中國法治變革下的價值觀沖突[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葛令磊;法律與發(fā)展運動述評[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董夢琦;論我國融資租賃市場準入監(jiān)管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劉f,
本文編號:13916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91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