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人際自我認知特點及交往決策
本文關鍵詞: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人際自我認知特點及交往決策 出處:《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心理學經(jīng)典研究 方法論 啟示
【摘要】:通過自編問卷調查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人際自我認知及交往決策特點。研究表明,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與同齡人交往方面信心不足,對自己的交際能力和交往現(xiàn)狀并不滿意;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交往仍然屬于一種單一層次的交往。在與別的民族同學交往時,尊重、信任和理解是遵循的基本原則。在與少數(shù)民族同學的溝通過程中,要熟悉其他民族的心理特征,運用巧妙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單位】: 西北民族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學院;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專項資金項目(zyz2011086) 西北民族大學精品課程建設項目(JPKC201103)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G444
【正文快照】: 已有研究表明,民族院校大學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人際應對能力相對是比較高的〔1〕。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民族院校中不同民族大學生在自我價值感上有著一定的差異,認為應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正確評價自我和悅納自我〔2.3〕。自我概念、自我價值感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人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高學德;不同民族大學生自我價值感特點研究[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2 梁紅;黃希庭;;大學生人際適應“二年級現(xiàn)象”的辯證解讀[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3 周鵬生;;民族院校大學生人際關系相關心理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年02期
4 周愛保,高學德,劉燕華;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我價值感特點的比較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5 黃希庭,楊雄;青年學生自我價值感量表的編制[J];心理科學;1998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玉芹;崔茂應;;云南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學校適應調查與分析[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10期
2 楊玉芹;崔茂應;;云南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學校適應狀況調查[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2年01期
3 高穎;;大學生內隱性別刻板印象與自我價值感的關系[J];才智;2011年36期
4 鮑娜娜;閆興華;;網(wǎng)絡游戲成癮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感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萬黎;論自尊與健全人格的關系[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6 李苑凌;謝朝暉;;自尊心理研究綜述[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楊金云;蔣代新;;新生代農民工體育權利的缺失與回歸[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理工卷;2010年03期
8 武詠梅;;電影——大學生心靈的滋養(yǎng)劑[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12期
9 張婷婷;;當代大學生自我價值感的調查與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年08期
10 翁潔;林曉靜;黃文蘭;李樂琴;王東宇;;不同家庭環(huán)境的大學生自我價值感的比較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魏俊彪;胡春博;;大學生身體自我與自我價值感的關系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師震;論自我意識自覺的機制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D];上海大學;2011年
2 趙小云;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3 金明;品牌鐘愛結構維度、影響因素及其對品牌忠誠的作用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4 劉玉新;高中理科資優(yōu)生學業(yè)自我概念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5 車麗萍;當代大學生自信特點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鄭劍虹;自強的心理學研究:理論與實證[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宋其爭;大學生未來時間洞察力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石偉;自尊的記憶效應的實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張林;青少年自尊結構、發(fā)展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張麗華;3-9歲兒童自尊結構、發(fā)展特點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牡娟;大學生和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與時間管理傾向、自我價值感的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良婷;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學業(yè)成績與自我價值感的相關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張新冀;大學生學校歸屬感、自我價值感和人際關系現(xiàn)狀及其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青濤;青少年運動員對體育明星崇拜現(xiàn)象的調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顏芹哥;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尊與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興紅;福州市初中階段流動兒童自尊、應對方式與學校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磊;碩士研究生體育鍛煉動機與效果主觀評價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8 周建;自我價值定向理論導向大學生3G手機心理評價研究[D];江南大學;2011年
9 齊鑫超;中學生未來時間洞察力的特點及其與自我價值感的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王瑜;高中生職業(yè)生涯探索及其相關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陶沙;從生命全程發(fā)展觀論大學生入學適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2 巴圖;呂明杰;王海麗;王家同;;軍校大學生校園壓力的年級和性別差異比較[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年11期
3 柳春香;任澤港;江雅;;大學新生適應性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高校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06年03期
4 李宏翰,趙崇蓮;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魯潔;;教育的原點:育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4期
6 敖潔;鄧治文;吳利存;;大學新生逆境商數(shù)及挫折教育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7 褚遠輝;尹紹清;;“二年級現(xiàn)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年09期
8 黃竹;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人際關系素質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9 胡維芳;維、漢族大學生自我概念特點的跨文化研究[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10 施麗君;應小芳;;生涯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自我概念、人際適應與生涯決策的影響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7年08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鋼;大學生人際適應性量表編制及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2 朱慧敏;大學新生適應不良的控制干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敬少麗;;女性主義視野下的教育評價理論研究——女性主義對知識論的批判及其方法論啟示[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韓建濤;葛明貴;;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年06期
3 蔡婷婷;丁邦平;;西方比較教育研究現(xiàn)狀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4 倪勝利;;以有形把握無窮——分形理論對教育研究的思想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5 熊嵐;陳明立;;美國“2+2”教師評估法的實踐經(jīng)驗及啟示[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02期
6 任定保;;“聾子青蛙”的啟示[J];山東教育;2005年31期
7 李穎;;生活價值教育計劃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8 黃廷富;;從明清艷情小說看青少年的性教育[J];中國性科學;2007年04期
9 顧偉黎;;淺析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對我國學校德育的啟示[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3期
10 張麗萍;;日本英語教育現(xiàn)狀分析及其啟示[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曉燕;;青春期,呼喚愛的輔導 一堂心理輔導課的啟示[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張鐵明;;中國教育市場的特點及其啟示[A];2006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程東元;劉雍潛;;AECT新定義的特色與啟示[A];信息技術環(huán)境構建與教學應用[C];2009年
4 楊艷霞;;關于陶行知社會與個性教育思想研究的調查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5 曲正偉;;美國縮減班額計劃的實踐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王文婷;高成;;“李約瑟問題”對科學教育改革的啟示[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進今日教育人類學研究的發(fā)展:美國學習研究的啟示[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章凱;;興趣研究對教與學的啟示[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9 席詠梅;;教師家訪的啟示[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曾芳;丁成標;;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宣俊;談學校減負工作中的方法論[N];法制日報;2001年
2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吳正憲;如何走上教學智慧之路[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專欄主持人 宋曉夢;法國“做中學”項目給我們的啟示[N];光明日報;2002年
4 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教授 徐聲漢;“一樹百獲”的啟示[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5 張國斌;得失與啟示:從“吃餛飩”談起[N];中國教師報;2003年
6 山東兗州一中 張允公;韓國教師城鄉(xiāng)互換制度的啟示[N];光明日報;2004年
7 肖云;交通安全宣傳進學校的啟示[N];廣安日報;2005年
8 本報通訊員 韓克旺 張建軍;“他山”歸來謀“攻玉”[N];隴東報;2006年
9 王磊;萊蕪“校校通”工程的啟示[N];科技日報;2003年
10 杜連義;字典進考場的啟示[N];中國改革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克建;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梁燕玲;比較教育實證分析范式的變遷及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3 王德如;論課程文化自覺[D];西南大學;2007年
4 楊南昌;學習科學視域中的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郭婭;元教育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何光全;1949-1981年中國教育批判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7 黃清;論質的課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杜文軍;作為一種方法論的課堂人種志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楊小微;社會轉型時期學校變革的方法論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10 楊貴仁;學生體質健康泛教育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兵;哲學解釋學對教育研究方法論的價值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高潔;杜威的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啟示[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王愛華;概念重建主義課程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4 曾鳴;美國PDS的探析與啟示[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宿向東;新加坡學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6 向巖兵;論經(jīng)濟改革對教育改革的若干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徐坤;明清蒙學教材的價值取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與借鑒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9 李海燕;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研究[D];東南大學;2005年
10 馮蕙;美國特許學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3272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27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