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我雇傭收入及其城鄉(xiāng)差異
本文關鍵詞:教育、自我雇傭收入及其城鄉(xiāng)差異
更多相關文章: 自我雇傭收入 戶籍歧視 人力資本 教育 城鄉(xiāng)差異
【摘要】:本文采用CHIP2007年數據探討城鎮(zhèn)勞動力市場上城鄉(xiāng)工人在自我雇傭收入上的差距問題。本文發(fā)現,以小時自我雇傭收入衡量,城鎮(zhèn)職工的收入為15.04元,遠高于外來務工人員的7.09元;形成自我雇傭收入巨大差異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個體資源稟賦差異,二是外來務工人員受到的戶籍歧視。進一步研究發(fā)現,從總體上看,教育程度的提高、從事自我雇傭年數的增加、健康的改善、初始資本以及自我雇傭規(guī)模的擴大均對自我雇傭收入有正向影響,教育對自我雇傭收入的作用遠低于對工資收入的影響;從城鎮(zhèn)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各自的影響因素來看二者存在較大的差異;采用Cotton分解方法發(fā)現城鄉(xiāng)工人個體稟賦差異解釋了其中的25.41%,剩余的74.59%歸結為戶籍歧視等不可解釋部分。
【作者單位】: 浙江財經學院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709330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71173186)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編號:10JDLB03YB)的階段性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和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應用經濟學)的資助
【分類號】:G40-054
【正文快照】: 一、引言由于城鄉(xiāng)戶籍制度的存在,外來務工人員在勞動力市場上受到不平等對待,造成城鄉(xiāng)工人在工資、職業(yè)、社會福利待遇及就業(yè)類型等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戶籍制度在勞動力市場上對就業(y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蔡f 等,2003):一是就業(yè)機會不平等,二是工資支付差異,即使在相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東;;我國農民自我就業(yè)的收入效應及其影響因素[J];財貿研究;2009年01期
2 萬向東;;農民工非正式就業(yè)的進入條件與效果[J];管理世界;2008年01期
3 黃志嶺;;社會保險參與的城鄉(xiāng)工人戶籍差異實證研究[J];財經論叢;2012年04期
4 寧光杰;;自我雇傭還是成為工資獲得者?——中國農村外出勞動力的就業(yè)選擇和收入差異[J];管理世界;2012年07期
5 葛玉好;;部門選擇對工資性別差距的影響:1988—2001年[J];經濟學(季刊);2007年02期
6 王德文;蔡f ;張國慶;;農村遷移勞動力就業(yè)與工資決定: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J];經濟學(季刊);2008年04期
7 王美艷;;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工資差異[J];經濟研究;2005年12期
8 黃志嶺;;農村遷移勞動力性別工資差異研究[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0年08期
9 黃志嶺;;城鄉(xiāng)戶籍自我雇傭差異及原因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12年06期
10 姚先國;黃志嶺;;人力資本與戶籍歧視——基于浙江省企業(yè)職工調查數據的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成艾華;恩施州流動人口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5年01期
2 韓秀麗;;影響西部貧困地區(qū)農村勞動力轉移因素的實證分析——以寧夏西海固地區(qū)原州區(qū)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06期
3 李曉飛;;我國農村教育回報率變動及其涵義[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25期
4 溫麗;;農村勞動力流動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實證研究——基于VEC模型的方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33期
5 李飛孟;郭亞花;潘先秀;;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政策變遷研究[J];北方經濟;2006年20期
6 楊鵬程;;論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缺陷與深化[J];北方經濟;2009年16期
7 熊萍;段志剛;;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區(qū)域差異研究[J];北方經濟;2011年04期
8 毛海強;;我國就業(yè)歧視現象簡析[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9 田輝;;對農民工突發(fā)性停工以及“用腳投票”的經濟學解釋[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10 劉澤云;邱牧遠;;中國農村工資性就業(yè)教育收益率的估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鵬;;勞動者權利與科斯邏輯的邊界——兼評新《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后的爭議[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下)[C];2008年
2 陳釗;陸銘;;從分割到融合:城鄉(xiāng)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的政治經濟學[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對構建和諧的城鄉(xiāng)關系的新思考”經濟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3 丁士軍;陳風波;陳玉萍;;農戶非農活動及其收入影響因素分析——以江漢平原農戶為例[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屆湖北科技論壇“三農問題與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分論壇論文集[C];2005年
4 丁士軍;陳玉萍;陳風波;;農戶非農活動及其收入影響因素分析——以江漢平原農戶為例[A];第三屆湖北科技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5 李玉江;邸加萍;;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區(qū)域研究——以山東、河南兩省為例[A];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6 李恒;;農村勞動力流動與黃河沿岸地區(qū)農耕經濟的結構變遷[A];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7 吳克明;;勞動力流動與中國城鎮(zhèn)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曹星;;大學畢業(yè)生畢業(yè)去向和求職結果的性別差異分析[A];2007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9 李湘萍;;我國學術勞動力市場分割的實證研究[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田永坡;;勞動力市場分割與保留工資決定[A];201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湯曉莉;社會醫(yī)療保險可攜帶性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王梅;二元經濟結構下最低工資效應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羅瑞芳;城市化背景下農村宅基地集約利用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躍梅;農村勞動力外流與糧食安全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5 徐彤;中國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經濟效應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劉文超;我國城鄉(xiāng)經濟關系的歷史變遷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郭鳳鳴;中國城鎮(zhèn)勞動力市場中性別工資差異的經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張務偉;中國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非均衡問題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1年
9 王敬賢;現階段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謝勇;中國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宏偉;政府在農民工社會流動中的作用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劉林軍;應對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政府行為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楊振宇;諸城市農民工工資水平和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張彥;諸城市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0年
5 董金懷;我國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中勞動力轉移問題及對策分析[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0年
6 甘茂坤;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政治經濟學分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7 桑小峰;江蘇鄉(xiāng)城遷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測算[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8 伍國華;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9 郭欣欣;流動人口就業(yè)與收入社會保護現狀及其影響機制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呂序言;新生代農民工遷移決策及影響因素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曉宇,陳良q,夏晨;20世紀90年代中國城鎮(zhèn)教育收益率的變化與啟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2期
2 姚先國;黃志嶺;;職業(yè)分割及其對性別工資差異的影響——基于2002年中國城鎮(zhèn)調查隊數據[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3 黃乾;;兩種就業(yè)類型農民工工資收入差距的比較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9年06期
4 鄭烈;;大型國企員工轉崗分流的障礙及對策[J];當代經濟;2006年06期
5 劉海泳,顧朝林;北京流動人口聚落的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J];地理科學;1999年06期
6 金一虹;非正規(guī)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和婦女就業(yè)[J];婦女研究論叢;2000年03期
7 胡鞍鋼,楊韻新;就業(yè)模式轉變:從正規(guī)化到非正規(guī)化──我國城鎮(zhèn)非正規(guī)就業(yè)狀況分析[J];管理世界;2001年02期
8 萬向東;劉林平;張永宏;;工資福利、權益保障與外部環(huán)境——珠三角與長三角外來工的比較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6期
9 萬向東;;農民工非正式就業(yè)的進入條件與效果[J];管理世界;2008年01期
10 蔡f ,王美艷;女性勞動力供給特點與教育投資[J];江海學刊;2001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喬觀民;大城市非正規(guī)就業(yè)行為空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姚宇;中國城鎮(zhèn)非正規(guī)就業(yè)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鄢平;;論中國勞動力成長的影響因素及結果[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陶清;;人力資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義[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3 周杰;略論經濟與教育的辯證關系[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1994年03期
4 姚先國;黃志嶺;;人力資本與戶籍歧視——基于浙江省企業(yè)職工調查數據的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5 杜時忠;人力資本理論述評[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6 張好收;知識經濟條件下教育發(fā)展的趨勢[J];平原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7 周曉梅;人力資本投資與我國農村經濟發(fā)展問題的探討[J];人口學刊;2003年06期
8 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3年17期
9 孫愛仙,王進才;論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力資本投資[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10 劉武通;社會發(fā)展中教育的經濟分析──來自南北國家的經驗[J];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迎旭;吳志強;;我國規(guī)劃行業(yè)人力資本分布特征與規(guī)劃院校之歷史使命[A];規(guī)劃50年——2006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中冊)[C];2006年
2 王滅修;;對鐵力農場人力資源開發(fā)的幾點設想[A];黑龍江省首屆青年科技工作者論壇黑龍江省農場管理學會分會場實施五大戰(zhàn)略推進三化進程構建和諧農場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7年
3 王飛鵬;曹秀華;;人力資本利潤分配權的理論探討[A];煤炭經濟管理新論——第二屆中國煤炭經濟管理論壇、第三屆中國煤炭經濟管理論壇論文集(2002)[C];2002年
4 李哲;丁士軍;;江漢平原農戶教育收益率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屆湖北科技論壇“三農問題與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分論壇論文集[C];2005年
5 李哲;丁士軍;;農村教育收益率實證分析 以湖北五縣為例[A];“三農”問題與新農村建設——湖北省首屆涉農領域青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錢士茹;丁銘晨;;企業(yè)家人力資本與企業(yè)持續(xù)成長——以江汽集團為例[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王大剛;閆晉斐;;影響企業(yè)家成長因素的研究綜述[A];第四屆(2009)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8 楊惠仙;;把握四個重點環(huán)節(jié) 做好班主任工作[A];科學發(fā)展與農村教育——云南省農業(yè)教育研究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李春艷;劉海波;;建立以人力資本為條件的轉讓權及其制度創(chuàng)新[A];中國經濟熱點問題探索(下)[C];2001年
10 任宏;;淺談地理信息科學的全民化教育[A];經濟發(fā)展與管理創(chuàng)新--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yè)技術學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賴德勝;人力資源的“99°+1°論”[N];北京日報;2007年
2 藍 頡;正確把握人力資源管理與人力資本儲備的關系[N];濟南日報;2005年
3 通訊員 莊加靈;溫州試水“人力資本出資入股”[N];中國人事報;2006年
4 溫組;浙江溫州實現人才激勵機制有效突破[N];中國人事報;2007年
5 馮迪凡;中印創(chuàng)新殊途:政府主導VS人力資本[N];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
6 李長安;提升勞動力人力資本有戰(zhàn)略意義[N];上海證券報;2006年
7 本報評論員 張立偉;中國經濟需要未雨綢繆的戰(zhàn)略調整[N];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
8 本報記者 徐皓;以投資的眼光看待人力資本[N];深圳特區(qū)報;2007年
9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人口經濟系 張新嶺;促進農民工就業(yè)的對策建議[N];中國人口報;2007年
10 顧陽;促進人力資本有效提升 增強企業(yè)核心競爭力[N];經濟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婁世艷;中國教育收益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2 車卡佳;高校高新技術企業(yè)的發(fā)展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3 霍連明;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設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4 黃鳳;基于人力資本的國有林區(qū)森工企業(yè)薪酬體系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年
5 魏立萍;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6 鐘慶才;人力資本產權與實現機制分析[D];暨南大學;2002年
7 邱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力資本投資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8 石高宏;企業(yè)的性質:從企業(yè)家角度的透析[D];西北大學;2004年
9 李麗紅;基于知識資本放大原理的咨詢項目知識共享路徑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10 劉冬梅;我國高新區(qū)科技人力資本生態(tài)擬合度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麗杰;河南省農村人力資本形成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2 李艷;我國發(fā)展現代物流的人力資本分析[D];青島大學;2006年
3 高芳;吉林省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4 王曉雪;支持自主創(chuàng)新人才發(fā)展的財稅政策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6年
5 劉浩宇;中國現代人力資本形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2年
6 張潔;旅游飯店人力資本開發(fā)戰(zhàn)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7 聶會平;企業(yè)人力資本評估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8 趙俊杰;城鄉(xiāng)戶籍工資差異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9 王運立;我國經濟增長與教育[D];鄭州大學;2000年
10 王秀麗;內蒙古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研究[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00年
,本文編號:12993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29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