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與借鑒
本文關鍵詞: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與借鑒
更多相關文章: 傳統(tǒng)文化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價值與借鑒
【摘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神,蘊含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本文從文化自覺和自信的高度,重新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探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剛健有為"、"玉汝于成"、"吾日三省吾身"、"和合"、"中庸"等思想對構建當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面挫折、悅納自我、人際和諧、心態(tài)平衡等健康心理狀態(tài)的借鑒之處。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理學院;
【基金】: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指導項目(2013SJDFDY017) 南京郵電大學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校級規(guī)劃項目(XC213011)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主要來自于西方各心理學流派,在文化的特性上更傾向于西方。如何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背景進行考慮,如何正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價值,讓大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毅;網絡文化釋義[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2期
2 程桂萍;論文化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3 包華軍;;結合地域文化差異加強大學生主體性德育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4 向蓓莉;比較教育學的價值判斷與研究范式:普遍主義與相對主義的研究視角[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5 吳勤學;王曉芳;郎曉龍;李曉峰;張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促進我國企業(yè)海外直接投資的強大動力[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田祖國,白晉湘,鐘海平;論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現(xiàn)代變遷與少數民族價值意識重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7 俞愛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農村體育文化的困境與出路[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11期
8 羅林;;從產業(yè)與文化的互動關系論我國休閑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12期
9 張福平;新聞出版與文化經濟[J];編輯之友;2001年02期
10 王玉芳,蔣敏元;國有林區(qū)社會文化重構的動因[J];商業(yè)研究;2005年1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唐旭天;集團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2 蔣馨嵐;傳統(tǒng)與超越:師范生免費教育制度的價值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楊柳;沙崗村兒童撫育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趙歡春;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己平;消退與振興[D];吉林大學;2011年
6 郭遠;新民謠的情教功能[D];上海大學;2012年
7 薛紹聰;大學主體間文化的缺失與構建[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李長吉;教學價值觀念透視與反省[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9 劉學軍;超越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10 彭文釗;俄語語言世界圖景的文化釋義性研究:理論與方法[D];黑龍江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建軍;中國先進網絡文化的民主政治建設功能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海芳;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yǎng)問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陳堅;福州市城區(qū)小學教學質量管理的現(xiàn)狀調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陳似海;大學生網絡消費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蔣瑞雪;網絡文化視閾下人的全面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瑤;農業(yè)認養(yǎng)旅游文化根源及主題設計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7 盛宏標;基于網絡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紀海英;論戲劇文學教學對中師生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徐華;馮驥才散文藝術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麗敏;基于鄉(xiāng)土文化的農村校本課程開發(fā)[D];河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賴永海;“法性論”與“本無說”——“佛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之二[J];社會科學研究;1986年05期
2 許金聲;;從“人格三因素論”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格[J];學習與探索;1986年04期
3 許金聲;;從“人格三因素論”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格[J];云夢學刊;1986年02期
4 丁守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試論[J];求索;1987年04期
5 張永泉;他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土壤——魯迅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J];魯迅研究月刊;1987年02期
6 魏承思;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改造[J];社會科學;1987年10期
7 王國文;;甘肅省哲學學會召開1986年年會[J];哲學動態(tài);1987年01期
8 張慧彬;;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文精神的特點[J];學習與探索;1987年05期
9 冷德熙;;“儒學與傳統(tǒng)文化”講習班紀言[J];哲學動態(tài);1988年01期
10 蘇寧;;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驀然回首”叢書印象散記[J];文學評論;198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燕良軾;;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君子”人格的社會建構[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吳志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邏輯的兼容與拒斥[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3 翁春萌;;傳統(tǒng)文化元素應用于現(xiàn)代標志設計中的探討[A];2005年十二省區(qū)市機械工程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湖北專集)[C];2005年
4 趙波;;關公“忠、義、仁、勇”精神與中華“大一統(tǒng)”思想[A];2006中國山西·關公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6年
5 于承武;;儒家思想為什么能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A];《國學論衡》第一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1998年
6 隴菲;;《國學論衡》第三輯編輯預想[A];《國學論衡》第三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4年
7 李錦全;;博取眾長 斷以己意——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讀后[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8 張玉龍;;傳統(tǒng)文化與建設新文化[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C];1995年
9 佐斌;朱小芳;;青少年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表征[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朱小芳;佐斌;;青少年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表征[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談傳生;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N];光明日報;2005年
2 潘岳;中國傳統(tǒng)的和諧社會觀[N];中國審計報;2006年
3 劉修兵;年味怎樣才能濃起來[N];中國文化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丁楊;林谷芳:以禪心讀天地大書[N];中華讀書報;2007年
5 劉成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分鏡頭影像[N];中華讀書報;2008年
6 記者 錢煒;北京奧運會獎牌“金鑲玉”[N];科技日報;2007年
7 沈靜芳;握住文化之手[N];內蒙古日報(漢);2007年
8 劉增祿 胡春燕;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觀及現(xiàn)代價值[N];青島日報;2007年
9 趙笛;探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熱的背后[N];青島日報;2007年
10 劉瓊 吳焰;文化傳播,要市場更要品位[N];人民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春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之思想解讀[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2 李莉;中國傳統(tǒng)松柏文化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5年
3 張春姣;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文化批判[D];黑龍江大學;2004年
4 薛文禮;中國傳統(tǒng)藥業(yè)史論[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5 毛兵;中國傳統(tǒng)建筑空間修辭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年
6 吳天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中的和諧觀念及其當代轉換[D];南開大學;2009年
7 徐立錢;穆旦與英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8 趙宏志;中國個性倫理的萌發(fā)與展開[D];黑龍江大學;2006年
9 劉藝;鏡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D];四川大學;2002年
10 劉志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轉換[D];山東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艷麗;中國當代室內設計中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方式的研究[D];中南林學院;2005年
2 趙晶;湘西少數民族服飾圖案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D];天津工業(yè)大學;2007年
3 馮雪;張煒小說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D];蘭州大學;2007年
4 張萍;林語堂的文化身份與翻譯活動[D];河海大學;2007年
5 李思;媒介推動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復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何海翔;鄧小平理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文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力資源管理方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郭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權變”思想對中國當代社會發(fā)展之影響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齊曉靜;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研究[D];濟南大學;2012年
10 趙煜;法常變而道不變[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1798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179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