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學評價元評價機制建立的探究
本文關鍵詞:我國教學評價元評價機制建立的探究
【摘要】:目前我國教學評價元評價存在:意識淡漠,認識不足;理論匱乏,研究初級;實踐缺失,機制不全等問題。對教學評價缺乏元評價的監(jiān)控,教學評價質量無法保障。本文試從強化認識、確立目標;建立制度、明確職責;健全模式、規(guī)范操作;提高素養(yǎng)、保障質量等方面構建教學評價元評價機制。
【作者單位】: 桂林醫(yī)學院教師教學發(fā)展中心;
【分類號】:G424
【正文快照】: 一、教學評價元評價之涵義1969年美國學者Micheal Scriven最早提出元評價(meta-evaluation)的概念!癿eta”之原意為“在……之后”,引申為“對……的反思”[1],即以更高的邏輯形式和批判態(tài)度去審視某種活動。西方學者對元評價的解釋是“指對評價技術的質量及其結論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高潔;蔡敏;;美國教育評價的元評價及其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齊德廣;秦銀河;王云貴;陳俊國;;軍隊院校教學工作評價的“元評價”初探[J];重慶醫(yī)學;2011年31期
2 唐善梅;裴育;;美國教師評價研究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制度的啟示[J];繼續(xù)教育;2010年06期
3 劉曉瑩;;表現(xiàn)性評價的誤差分析及控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4 朱春花;;縣區(qū)級政府教育政績評價的策略選擇[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08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黎志華;教師教育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嚴玉萍;中美教師評價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何穗;上海、加州兩地化學課程內(nèi)容的微觀比較[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嚴芳;教育元評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張星星;高等職業(yè)院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評估新方案的元評估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2 林海斌;基于TOPSIS法的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李明;我國高等教育元評估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趙龔;幼兒多元智力評定量表常模的建立和評價[D];山西大學;2008年
5 楊濱輝;我國高校內(nèi)部教學評估體系的元評估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6 賀可曉;上海市社區(qū)居民健身運動量和運動方法效果評價的調(diào)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孫星;對英語專業(yè)八級考試研究的元評價[D];西南大學;2010年
8 張娜;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質量評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9 莊斌;對北京市普通高校體育課學習評價的調(diào)查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守龍;淺談教育投入機制的創(chuàng)新[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2 汪全堯;學校制度創(chuàng)新簡論[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4期
3 李春紅;論創(chuàng)新教育的基本內(nèi)涵[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4 石冰潔,齊再前,張春先,郭廣生;創(chuàng)新教學運行機制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5 黃清文;探索“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6 孫懷玉;對產(chǎn)學合作教育機制的認識[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2期
7 張思靈;論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心理機制及其培養(yǎng)[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8 應蕙蕙;課程考試與教育質量[J];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3期
9 王民,毛大立,姚訓;上海高校吸引優(yōu)秀青年人才政策與機制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10 趙洪恩;美育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J];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進康;;網(wǎng)絡教學資源共享建設與應用機制研究[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2 魏真;;建立我國公共教育財政政策評估機制勢在必行[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許永敏;;試論網(wǎng)絡教育資源的協(xié)作開發(fā)和共享應用[A];廣西計算機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張光國;張善繼;;構建學校素質教育機制實驗研究[A];新世紀優(yōu)秀學術成果評選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0年
5 施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學生互助機制的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化研究——第八屆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6 李妮;;農(nóng)村中小學遠程教育應用初探[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7 朱菁菁;;自我同一內(nèi)涵心理沖突[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宋芳;張麗華;;大學生自尊結構[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婧潔;;廣州、澳門兩地青少年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王樹青;陳會昌;張光珍;;大學生分離-個體化、人格與自我同一性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北京教育學院 湯豐林;把握管理的最佳“火候”[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中學 賀誠;武學運劍與學校管理三境界[N];中國教育報;2006年
3 張繭邋符蓉;湘潭市:加大督導兩個100%落實到位[N];湖南日報;2007年
4 記者 孫剛;六項長效機制支持農(nóng)村教育[N];天津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張樹德;當代課程改革成功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劉先義;德育價值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黃衛(wèi)星;對話與交往:當代美育審美價值觀建構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4 趙志軍;德育管理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盧德生;民族文化傳承中的社會教育運行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6 黃雪梅;云南大理白族祖先崇拜中的孝道化育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7 范樹成;德育過程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陳上仁;中國高等院校成本行為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9 趙健;學習共同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常泰;關于大學—中小學伙伴合作機制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2 何佩軍;松江區(qū)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區(qū)內(nèi)流動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李先鋒;旅游的社會教育功能開發(f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龍長權;3~5歲兒童與成人基于類別的歸納推理的語言標簽效應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5 胡延亮;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6 尹美善;校園文化德育實效的實現(xiàn)機制及提升策略初探[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江來發(fā);我國依法治教機制建構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李合英;中學生考試焦慮的身心機制及調(diào)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邱元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角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杜旭林;教師學習團體的功效與機制初探[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1637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16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