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體育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研究
本文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體育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研究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國家?guī)状I導人的帶領下,我國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正在朝著國際化大國的方向努力著。在以習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在習主席提出的偉大的“中國夢”的指引下,體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有學校特色的體育人文精神是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道德修養(yǎng)的主要途徑,對提高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知識、樹立正確的三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國的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體育的人文性”與“體育的科學性”發(fā)展不均衡的情況,使得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體育人文精神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體育教學中對體育人文精神的重視程度不夠,處于長期缺失的狀態(tài)。在體育教學中加入體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使社會和諧發(fā)展、是培養(yǎng)全面的大學生的重要手段,勢在必行。本論文通過吸取以前一些學者在對體育人文精神方面、體育教學方面,體育人文精神的教學內容設置方面的基礎之上,以云南省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大一學生的體育課為研究對象,從體育教學的本質出發(fā),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人文精神和增強學生的體質為目的,主要研究在體育教學中加入體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養(yǎng)對學生體育技術技能和相關的運動心理指標的影響。懫用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把體育人文精神加入體育課的教學中,然后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后,對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的期末技術技能考核和基本的運動心理指標進行量化的統(tǒng)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在體育教學中加入體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養(yǎng),能夠提高學生的體育成績,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和端正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能使學生的基本體育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提高學生頑強拼搏、不懼挫折、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誠信友愛、團結協(xié)作等體育人文精神。使學生在技術技能和心理健康上都受到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培養(yǎng)出心理和生理都能夠全面均衡發(fā)展的大學生。2.通過對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合理的調整,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加入體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養(yǎng),把技術技能的教學和體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教授技術動作時利用游戲、比賽、對學生給予人文關懷等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傳授學生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能夠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運動技術技能水平,能夠提高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學習興趣,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大學生能夠全面的發(fā)展,整體素質得到提高。說明技術技能的教學和體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是能夠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把兩者結合在體育教學中,能夠使他們產生積極的“化學”作用。3.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正處于快速成長學習的階段,體育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引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的發(fā)展。體育技能的傳授是為了學生能夠通過運動鍛煉出強健的體魄,體育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為了學生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體育技術技能的教育和體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是統(tǒng)一結合在一起的,都是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高校體育 體育教學 體育人文精神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807.4
【目錄】: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前言9-16
- 1.1 選題依據9
- 1.2 研究思路9-10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0
- 1.3.1 研究的目的10
- 1.3.2 研究意義10
- 1.4 文獻綜述10-12
- 1.4.1 概念的界定10-11
- 1.4.2 國內外體育人文精神的研究現狀11-12
- 1.5 高等學校在體育教學中加入體育人文精神的理論依據12-16
- 1.5.1 高等院校體育教學與體育人文精神的關系12
- 1.5.2 體育教學的基本原理12-13
- 1.5.3 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中加入體育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3-14
- 1.5.4 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體育人文精神的方法和途徑14-16
- 第二章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16-18
- 2.1 研究對象16
- 2.2 研究方法16-18
- 2.2.1 文獻資料法16
- 2.2.2 問卷調查法16
- 2.2.3 訪談法16-17
- 2.2.4 教學實驗法17
- 2.2.5 數理統(tǒng)計法17-18
- 第三章 實驗研究的設計18-31
- 3.1 實驗的設計18-24
- 3.1.1 實驗的對象18
- 3.1.2 實驗的時間和地點18
- 3.1.3 實驗假設18
- 3.1.4 實驗因子控制18-19
- 3.1.5 實驗的分組設計19
- 3.1.6 實驗內容19-20
- 3.1.7 實驗測試的指標20
- 3.1.8 測試方法20-24
- 3.2 實驗班教學實驗的設計與實施24-29
- 3.2.1 實驗班的教學內容24-27
- 3.2.2 實驗班的教學方案27-29
- 3.3 對照班教學實驗的設計與實施29-31
- 3.3.1 對照班的教學內容29
- 3.3.2 對照班的教學方案29-31
- 第四章 實驗結果分析31-41
- 4.1 實驗前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各項數據的比較分析31-33
- 4.1.1 實驗前對照班和實驗班籃球技術水平的比較分析31
- 4.1.2 實驗前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運動心理的比較分析31-33
- 4.2 實驗后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的各項指標比較分析33-34
- 4.2.1 實驗后對照班和實驗班籃球技術水平的比較分析33
- 4.2.2 實驗后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運動心理的比較分析33-34
- 4.3 實驗前后數據比較分析34-38
- 4.3.1 對照班實驗前和實驗后數據的比較分析34-36
- 4.3.2 實驗班實驗前和實驗后數據的比較分析36-38
- 4.4 運動心理指標與體育人文精神的關系38-39
- 4.4.1 鍛煉態(tài)度量表中所體現出的體育人文精神38
- 4.4.2 學習興趣量表中所體現出的體育人文精神38
- 4.4.3 社會適應指標問卷中所體現的體育人文精神38-39
- 4.5 造成實驗后對照班和實驗班差異的原因分析39-41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41-43
- 5.1 結論41
- 5.2 建議41-43
- 參考文獻43-45
- 附錄45-61
- 附錄A 《鍛煉態(tài)度量表》45-48
- 附錄B 《大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水平評價量表》48-51
- 附錄C 社會適應能力指標問卷51-53
- A表51-52
- B表52-53
- 附錄D 實驗成績53-61
- 對照班實驗前的成績53-55
- 對照班實驗后的成績55-57
- 實驗班實驗前的成績57-59
- 實驗班實驗后的成績59-61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和研究成果61-62
- 致謝6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馮勝鋼;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7期
2 施霏霏;;體育人文精神內涵的剖析[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3 楊明;靳平;;人文奧運與發(fā)揚體育人文精神的初步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年03期
4 肖玲;王瀟寒;趙燕;;2007特奧會——體育人文精神高度發(fā)展的象征[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年S1期
5 張梟;;淺議發(fā)揚體育人文精神的本質[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9期
6 劉芳;張翠華;;體育人文精神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促進[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1期
7 劉芳;張翠華;;和諧社會條件下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11期
8 施學蓮;;從歷屆奧運會口號看體育人文精神變遷[J];人民論壇;2011年35期
9 張笑春;周彤;;論高校體育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年04期
10 胡小謙;;中西體育人文精神的反思[J];運動;2012年2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楊彬;;契合現代體育人文精神的休閑體育[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2 李海琴;;反思與重構——論我國體育人文精神的缺失與回歸[A];第十四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4年
3 何盛;王文平;;論高校運動代表隊的人文化發(fā)展[A];第十四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4年
4 鄧星華;;體育人文精神的回歸與體育價值的重構[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楊瀟;高校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體育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2 劉芳;和諧社會條件下的體育人文精神構建[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3 何金娟;中華養(yǎng)生體育人文精神及其價值的思考[D];首都體育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7102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71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