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學生的教育獲得感:理論內涵與概念模型
發(fā)布時間:2021-12-31 23:05
教育獲得感是衡量殘障學生是否"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重要標尺,具有發(fā)展為本土性殘疾人教育理論的巨大潛力。文章基于對獲得感思想的解析,對殘障學生的教育獲得感進行界定,明晰其是"什么感",并從評價的主客體、整體性與個體性的關系以及相關概念的比較分析中進一步廓清其理論內涵。在此基礎上,建構殘障學生教育獲得感結構的概念模型,從學習、心理、社會、身體和成長等5個維度分析其有"哪些感"。
【文章來源】:現(xiàn)代特殊教育. 2020,(15)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殘障學生教育獲得感結構的概念模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隨遷子女后義務階段教育獲得感的闡釋與思考——基于34個訪談樣本的扎根研究[J]. 瞿曉理. 當代教育科學. 2018(07)
[2]新時代提升大學生教育獲得感路徑研究[J]. 何裕,左芳舟. 北京教育(高教). 2018(Z1)
[3]學生獲得感研究綜述[J]. 張夢皙. 教育科學論壇. 2017(32)
[4]優(yōu)質教育的核心要素與追求[J]. 張笑愷,陳興中,向晏平,李毅,樊富珉,邱華,張文川,李秦,張平福. 教育科學論壇. 2017(32)
[5]新時代隨班就讀重在實質融合——特殊兒童隨班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 邢同淵. 中國特殊教育. 2017(11)
[6]基于“獲得感”思想的教育改革[J]. 劉繼青.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7(01)
本文編號:3561152
【文章來源】:現(xiàn)代特殊教育. 2020,(15)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殘障學生教育獲得感結構的概念模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隨遷子女后義務階段教育獲得感的闡釋與思考——基于34個訪談樣本的扎根研究[J]. 瞿曉理. 當代教育科學. 2018(07)
[2]新時代提升大學生教育獲得感路徑研究[J]. 何裕,左芳舟. 北京教育(高教). 2018(Z1)
[3]學生獲得感研究綜述[J]. 張夢皙. 教育科學論壇. 2017(32)
[4]優(yōu)質教育的核心要素與追求[J]. 張笑愷,陳興中,向晏平,李毅,樊富珉,邱華,張文川,李秦,張平福. 教育科學論壇. 2017(32)
[5]新時代隨班就讀重在實質融合——特殊兒童隨班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 邢同淵. 中國特殊教育. 2017(11)
[6]基于“獲得感”思想的教育改革[J]. 劉繼青.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7(01)
本文編號:35611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sjy/3561152.html
教材專著